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CT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多发胶质瘤4例,其中恶性室宫膜瘤3例,表现为脑室内及额顶叶脑实质内实质性肿块或囊性病变,多发星形细胞瘤1例,病变分别位于额叶及小脑蚓部;双侧听神经瘤及多发脑膜瘤各3例、CT和MRI表现均较典型;脑膜瘤合并胶质瘤3例、脑膜瘤合并听神经瘤1例和垂体瘤合并胶质瘤1例。结论:结合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可对大多数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作出正确诊断,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2.
肺内良性肿块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内良性病变的磁共振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9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病变,结合CT分析其MRI表现及诊断价值。MRI成像采用DISONICS0.35T超导成像系统,行横断面T1、T2加权及冠状面T1加权成像。结果:除1例腺瘤及1例炎性肉芽肿术前MRI误诊为肺癌外,其余病例之MRI诊断基本与最后诊断相符,其中结核球、球形干酪肺炎、阿米巴脓肿、动静脉瘘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错构瘤、炎性假瘤、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及非特异性肉芽肿等结合形态学及CT表现也大都可以作出正确诊断。结论:MRI通过CT的帮助,对大多数肺内良性病变可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但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包括脾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恶性淋巴瘤浸润3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转移瘤15例,脾淋巴管瘤3例,脾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对脾脏肿瘤的发现率极高,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CT对脾脏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脏疾病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的大体及断面解剖。2 .脾脏的先天变异( 位置、形态及数目) 。3 .脾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及脾包虫病。CT、MRI 均表现病灶中心为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缘可见环行强化。病灶多发及钙化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4 .脾脏的囊性病变:主要包括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CT、MRI 像呈液性密度或信号,边缘光整。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包虫皮试。5 .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血管瘤,脾错构瘤和淋巴管瘤。以脾血管瘤最多见,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CT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 T1 W 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 W 像呈高信号。6 .脾脏恶性肿瘤:常见有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淋巴瘤CT 表现为脾肿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边缘不规整。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实性或囊性。MRI呈稍长T1 、T2 信号。7 .脾梗塞:常见于脾血管血栓、癌栓栓塞及肿瘤组织的包埋。典型梗塞形状为尖端指向脾门、内小外大的锥形。CT 增强扫描为低密度灶。MRI 呈稍长T1、长T2 信号。8 .脾外伤包括三种:a 完全性破裂;b 脾中心破裂;c 包膜下破裂。CT、MRI 可显示脾损伤裂口,还可区分新鲜、陈旧出血及腹腔积液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诊断子宫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6例子宫病变患者用0.5TMR机检查,包括子宫壁层病变17例,内膜病变7例,宫腔内病变2例。行横断面T1和T2加权像以及矢状面T2加权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I发现病变的能力和诊断的准确性,总结不同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MRI发现子宫病变的敏感性为90.9%,诊断准确率为88.5%;不同病变的MRI表现各有特点,大部分可为MRI鉴别。结论:MRI对诊断子宫病变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咀嚼间隙疾病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和CT对咀嚼间隙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咀嚼间隙病变的MRI和CT表现。除5例感染经抗炎治疗好转外,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5例蜂窝织炎病变弥漫,累及间隙内脂肪、咀嚼肌和周围间隙及其皮下脂肪,无明确肿块和骨质破坏,MRI和CT均具特征,1例炎性肉芽肿有明确肿块和骨质破坏,术前误诊;5例原发性肿瘤均有明确肿块、间隙内脂肪受压消失、翼内肌受压向后内移位和骨质受压或破坏,除软骨瘤外均缺乏组织学特征;31例累及咀嚼间隙的继发性肿瘤MRI和CT均能显示其侵入的途径和范围。结论:MRI和CT对显示病变的范围、鉴别感染类型、判断肿瘤位置、性质和来源具有重要价值,可帮助临床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7.
胼胝体变性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胼胝体变性的CT和MRI征象。材料与方法:4例胼胝体变性中,3例为急性发病,1例呈慢性过程,4例均头颅CT扫描,2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同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例CT示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呈片状低密度病变,2例病变仅见于膝部。病变的膝部(3例)和压部(2例)呈膨胀性改变,其中1例发病16天后,MRI平扫和强化未见膨胀性改变和异常强化。结果:(1)CT和MRI是诊断胼胝体变性的有效方法,MRI显  相似文献   

8.
1047例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目的:分析1047例骨转移瘤X线、放射计算机体层摄影(ECT)、CT及MRI表现,并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材料和方法:原发肿瘤主要为肺癌(28.75%),乳腺癌(12.03%)及鼻咽癌(5.06%)等,27.03%来源不明。X线诊断988例,ECT检查126例,CT扫描97例,MRI扫描47例。结果:X线显示骨转移部位为脊椎、肋骨、四肢近段及颅骨。ECT表现多骨多处浓集灶(82.54%)或单发浓集灶(16.67%),仅1例表现为稀疏病灶。MRIT1WI表现低信号(80.85%)或其他异常信号(19.15%);T2WI呈高信号(68.85%)或其他异常信号(31.15%)。结论:MRI及ECT敏感性高于CT和X线。MRI、CT及X线特异性高于ECT。骨转移瘤首选ECT并结合X线检查,必要时做CT或(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MRI、CT对早期脑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0例早期脑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MRI、CT检查。结果:62例MRI检查阳性,T2WI发现斑点状高信号280个,其中额叶121个(43.2%),顶叶20个(7.1%),基底节75个(26.8%),丘脑26个(9.3%),脑干15个(5A%),其它部位24个(8.6%)。CT对早期脑动脉硬化的敏感性为12.5%,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4.3%。MRI则分别为100%和96.4%,MRI对微小病变的显示较CT更优越。结论:MRI应作为早期脑动脉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型脑膜瘤是WHO于1990年重新对神经肿瘤病理分类的脑膜瘤分型之一。由于微囊型脑膜瘤的组织学形态特殊,CT、MRI表现酷似胶质瘤及转移瘤,经常误诊。为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学上的相关性以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微囊型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进行了分析总结。1资料与方法 15例中,女11例,男4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主要临床症状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肢体麻木等。全部病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作了MRI检查,均行横轴…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图像上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图像上液-液平面征象对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ABC的平片、CT和MR表现,并用双盲法测试单纯平片和综合影像分析(平片、CT、MRI)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单纯平片诊断符合率低于综合影像诊断;2.CT和MR有助于显示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病灶内的特征:3.在CT和MRI上ABC可见到液-液平面征。结论:CT和MRI上的液-液平面征是ABC较特征性的征象。综合性影像检查能提高AB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99m)Tc-热变性红细胞诊断副脾一例马瑞清,高汝桢1病例报告患者,女,32岁,月经不调四个月入院。皮质醇。E2、PRL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及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CT检查提示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转入外科,拟手术治疗。MRI检查腹部MR平扫及增?..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在颈静脉球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径路选择中的作用与价值。材料和方法:5例经手术证实的颈静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前后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后成像。分析CT和MRI的不同表现,比较其优缺点,并介绍分型与手术径路的关系。结果:按Glasscock-Jackson's分类法,其中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1例。CT能清晰地显示颅底骨质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范围,颈静脉孔的扩大以及边缘不规则的侵蚀性破坏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的关系以及有无颅内侵犯、侵犯的程度。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椒一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结论:CT和MRI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临床诊断及治疗所需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MRI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MRI表现,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CT4例,MRI7例。结果:(1)CT表现:侧脑室分离、扩大,三脑室上移;伴发脑穿通畸形囊肿1例,神经元移行性病变2例;(2)MRI表现:①胼胝体完全缺如3例,横断像上侧脑室分离、扩大,三脑室升高;T2加权像上显示Probst束1例;矢状像上显示大脑半球内侧面放射状脑沟、回2例;3例均伴神经元移行性病变。②胼胝体萎缩4例,其中各部均萎缩1例,仅为局部性萎缩3例。合并脑白质发育不良3例。结论:MRI和CT能良好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理特点,但在显示该病的直接征象、继发征象及合并畸形方面,MRI均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冠心病有较大潜力。为明确MRI对冠心病病变冠状动脉和病变心肌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分析了24例冠心病的MR表现,并与SPECT、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研究。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上海市中山医院心内科199411~199507冠...  相似文献   

17.
CT、MRI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评价(附3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CT、MRI对中央型肺癌的对照研究,评价二者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6例中央型肺癌均经病理证实,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0~80岁。应用GEMAX640CT与GESignaContour0.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CT采用5mm薄层放大技术,CT增强。MRI以10mm层厚行横断T1、T2四回波技术及冠状T1、矢状T1加权成像,STIR脂肪抑制序列。结果:CT可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密度位置尤其有无钙化点。增强CT可提高肿块与纵隔结构的分辨率,但在合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时肿块常显示不清,甚至不能区分肿块与实变之肺组织。MRI多维成像可更准确地显示肿块的具体位置,肿块的信号变化规律,尤其是T2多回波技术可提供肿块及实变肺组织的诸多信息资料,并可分清肿块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结论:MRI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垂体瘤的CT和MRI增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垂体瘤的CT和MRI增强表现,探讨增强后CT和MRI对诊断垂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2例垂体瘤,回顾性分析CT和MRI增强前后表现。结果:242例中微腺瘤(≤10mm)81例,大腺瘤(>10mm)161例。微腺瘤直接征象为垂体内的CT低密度或MRI(T1WI)低信号。增强后CT和MRI显著提高低密度或低信号的显示率(P<0.01)。大腺瘤增强后扫描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CT和MRI增强对于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鞍旁结构如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的受侵情况以及显示残存正常垂体均有很高的价值。介绍了一种新的MRI垂体瘤分级方法-SIPAP分级系统。结论:CT和MRI增强对垂体瘤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级诊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囊性肾癌的CT诊断(附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囊性肾癌9例的CT及MRI特征性表现分析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肿瘤位于右肾6例,左肾3例,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CT呈囊性低密度区,MRI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区。CT及MRI的特征性表现:(1)肿瘤囊壁厚薄不均,可伴有囊内壁结节;(2)单囊腔多于多囊分隔;(3)肿瘤由肾实质向外生长,肿瘤与肾脏构成“8”字形;(4)肿瘤压迫肾脏向腹腔移位及肾脏代偿性增大。结论:本研究总结的CT及MRI特征性表现,为囊性肾癌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评价CT和MRI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甲状腺癌:38例进行CT扫描,28例作MRI检查,其中16例兼作CT和MRI检查。结果:肿瘤内出血6例(12%)、相邻结构受侵11例(22%)、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30%)、甲状腺内囊变26例(52%)和钙化24例(48%),对甲状腺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CT对甲状腺癌内钙化的发现明显优于MRI,对肿瘤侵犯相邻结构的显示与MRI相仿。MRI对肿瘤内囊变,出血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现优于CT。结论:在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上,MRI优于CT,但若能将两者相结合,能更准确地作出甲状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