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961年3——9月,我院收容胆道蛔虫病患者五十一例,經西医治疗未見好轉,我科采用梅楝四逆散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病例选择凡經本院西医临床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有腹痛史及粪检蛔卵阳性的住院患者,为本組治疗对象。临床診断①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陣发性疼痛;②噁心呕吐;③有腹痛史、蛔虫史;④舌苔呈梅花斑点者;⑤粪检蛔虫卵阳性。临床分析 1.性别与年龄:男性二十八例,女性二十三例。年龄四至十五岁二十三例;二十至三十岁十七例;三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是常见病,是肠蛔虫症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农村,以儿童青少年尤为常见。我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到应用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具有服药方便,见效快的优点,现将治疗的32例资料介绍出来,以供同道参考。 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分组:15岁以下的8例;15~25岁14例;25~41岁以上的6例;42岁以上的4例。年龄最小的为8岁,最大为65岁。发病48小时内就诊者23例,发病时间最长为4天。 2 服药效果 32例病人,除2例服药3剂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1964年2月至1965年3月间,我院用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其中门诊治疗者21例,住院治疗者11例。均有吐蛔和便蛔史。男性10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50岁以上;以10~20岁者为多,有13例。诊断依据(1)腹痛和放射痛:剑突下剧痛、绞痛、胀痛,多为突然发作,疼痛常向腰或肩、背部放射;间歇时期,则如常人。(2)恶心呕吐,呕吐胆汁,甚至吐出蛔虫;恶心呕吐常随阵痛而发生。(3)腹部体征:早期肌张力不增强,创突下偏右侧有恒定的触痛点;后期则因胆系受感染,可有右上腹肌张力增加及触痛。(4)发冷发热:病初体温改变不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排查胆道蛔虫病引起的绞痛,感染。方法:乌梅四逆散加味、基础治疗并对照。结论:根据体质不同,加味治疗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40岁,其中15~35岁有23例。右上腹持续性或陈发性疼痛(发作时常弯腰曲膝,呻吟不止或手按心窝部),32例均有此症状。恶心或呕吐者ZJ例,其中有3例呕吐蛔虫。畏冷发热有15例.黄疽有5例,有胆道蛔虫病史的8例,血常规升高的有20例.胆道B超提示有蛔虫影的32例。1.2治疗方法:原则,给予中西药安蛔、解痉、疏肝、理气、止痛、消炎、利胆、驱蛔。1.2.1中药:乌梅汤十四逆散十小承… 相似文献
6.
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发元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2):7-9
我院于1987-1993年应用大柴胡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结果治愈29例,有效1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63%,总有效率为93.75%,治愈者平均服药15天。观察到大柴胡汤具有消炎止痛、利胆排蛔的作用。认为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满足于症状的消失,而应注重虫体的排出,以减少或杜绝形成胆道结石等并发症而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8.
9.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一种急腹症。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多采取保守疗法或外科手术。作者从1964年11月起在连江、平潭和长乐等县社教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共治本病35例,其中25例采用乌梅驱蛔汤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初步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 (一) 诊断依据:①突然在右上腹部发生阵发性剧烈疼痛;②检查除在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局限性压痛,偶有轻微的腹肌紧张外,余无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12.
13.
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是蛔虫妄动,钻入胆腑,使胆气下降,而引起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笔者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8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我们于199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胆道蛔虫病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6例中,女28例,男18例;农村39例,城市7例;年龄3~68岁,平均12.5岁。合并胆石症者4例,合并胆道感染者8例。以上病例均经B超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胆道蛔虫病。 相似文献
16.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驱蛔通下法共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中,农村儿童18例,城市儿童6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 诊断依据:①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样,常伴有恶心呕吐,有吐蛔虫或粪便排虫史,大便检查可找到蛔虫卵。②剧烈腹痛而局部体征轻微,右上腹剑突下偏右侧有小范围压痛,无腹肌紧张。③合并胆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剑突下偏右可持续性隐发性疼痛,压痛加重,且有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 治疗方法 嘱患儿禁食,以免导致腹痛与呕吐,注重全身治疗,补充液体,纠…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病的并发病,是由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常以剧烈地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伴发热恶寒而就诊。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50例,疗效甚佳,现总结如下:亚临床资料本组共50例,均为门诊观察室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5岁以下者15例,16~35岁者30例,36~45岁者5例;发病后第1天就诊者10例,第2天就诊者20例,第3天就诊者15例,第4天就诊者5例;平均发病25天,初次发病35例,反复发作者15例。2治疗方法2.l中药治疗用马梅丸加减;马梅15g川椒159予姜10g附片6g桂枝6g细辛3g黄连… 相似文献
18.
<正> 基础方:乌梅75克细辛4克桂枝附子各5克白人参川椒干姜黄连黄柏当归各10克槟榔片苦楝皮使君子各25克虚寒型: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部,坐卧不宁,痛苦呻吟,呕吐频作,面白唇青,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象沉迟,治当温脾安蛔驱虫之法。基础方中人参20克、干姜20克、黄连5克、黄柏5克,每天一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腹痛剧烈。笔者在西医药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12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12例作对比,现报告如下:fiR床资料经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患者24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12例,男4例,女8例。对照组男5例,女7例。两组年龄均在6~22岁。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人院后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解痉及输液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足三里穴,恶心呕吐者加刺内关,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10min,再次捻针,得气感最强时出针。30min后,如疼痛未缓解,用维生素K。针刺穴位注射。取…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是临床常见病,笔者近几年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34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4例中,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龄10~71岁,平均3人5岁;病程1~go天,平均9.9天;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史,均经B超检查确诊。2治疗方法ZI中药治疗34例全部服用脸蛔汤。方药组成:茵陈30~SOg大黄10~309(后下)川朴509(先煎)按榔3Cg积实309三棱20~309虎杖509龙胆草功~509滑石309留行子20~309金钱草309海金砂30~509广香15g(后下)延胡索309黄羊209,每日1剂,水煎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