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童年经受虐待的情况,探讨童年遭受不良事件对双相障碍发病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按照DSM-IV的诊断标准纳入双相障碍患者;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对双相障碍患者进行童年负性经历的调查。结果:双相患者遭受的负性事件以躯体忽视最为常见,其次是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最为少见。结论:童年遭受躯体忽视等不良事件会增加双相障碍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为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124例,施测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以t检验、Pearson相关、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恐吓、忽视、贬损、干涉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经历、低受教育水平、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儿童期心理虐待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留守经历、低受教育水平、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儿童期心理虐待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路  屈燕花  邹海欧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00-3005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全球超过1/3的人口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2019年的报告中也指出,过去的一年中至少有1/7的儿童遭受过虐待和/或忽视等不良经历。作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童年不良经历不仅会在短期内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终身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诸多学者探索了童年不良经历并研发了相关评估工具,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应用较广泛、信效度较好的童年不良经历评估工具,旨在为国内童年不良经历的评估提供全面的资料,并对我国童年不良经历研究及干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改编过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小学五年级246名在校学生的母亲进行测评,分别测量她们的依恋方式及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在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恋回避与母亲的"温暖和理解"、"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有较强的相关(r=0.222~0.315),依恋焦虑则与"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偏爱孩子"有显著性相关(r=0.167~0.213).结论安全型依恋的母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较低,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不安全型的依恋与不良的教养方式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杨文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I0001-I0001
儿童忽视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伤害四大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忽视)中发生率最高、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是指由于长期或严重地疏忽了儿童的各种基本需要而导致儿童在生理、安全、情感、教育等方面的需要不能满足,最终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近年来,各国研究均表明,忽视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危害绝不亚于任何形式的虐待,特别是发生于儿童生命早期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引进婴儿与父母之间形成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即依恋这一心理概念,倡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通过游戏、教养方式培养儿童的优势能力。让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改编过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小学五年级246名在校学生的母亲进行测评,分别测量她们的依恋方式及对儿童的教养方式。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母亲在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恋回避与母亲的“温暖和理解”、“拒绝和否认”、“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有较强的相关(r=0.222-0.315),依恋焦虑则与“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偏爱孩子”有显著性相关(r=0.167-0.213)。结论安全型依恋的母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较低,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不安全型的依恋与不良的教养方式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由新乡医学院杨世昌博士主编的《家庭教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ISBN 978-7-117-1402 0-1/R.14021)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12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教养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本书侧重展现了作者在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即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养育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儿童虐待与忽视的社会现象,欲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07-110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BACS SC、HVLT-R、BVMT-R、WMS-ⅢSST、Stroop色-词测验、WCST对两组认知功能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两组儿童期不良应激事件进行调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童年虐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1)精神分裂症组BACS SC、HVLT-R、BVMT-R、WMS-ⅢSST、Stroop色-词测验、WCST总正确数、完成分类数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持续应答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精神分裂症组童年虐待各维度以及总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对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有负向影响(P0.05);情感虐待对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有负向影响(P0.05);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对空间广度测验有负向影响(P0.05);躯体忽视对Stroop-色词有负向影响(P0.05);躯体忽视对符号编码测验有负向影响(P0.05);躯体忽视与WCST错误应答数有正向关联(P0.05);躯体忽视与WCST完成分类数有负向关联(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童年期虐待经历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丽  钱胜  王文霞 《医学与社会》2008,21(11):52-54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和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2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评。结果①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青少年攻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②男生攻击性高于女生,农村学生攻击性高于城市学生,高中学生攻击性高于初中学生。③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等多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得到模型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嘉兴市新居民儿童心理发育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新居民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居民儿童548例,本地儿童1248例,采用自编量表评估儿童家庭影响因素,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心理发育行为问题,心理痛苦温度计评估主观心理痛苦程度,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评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量表评估社会支持程度。结果新居民儿童主观评定心理痛苦程度高于本地儿童(P=0.002)。新居民儿童亲社会化行为低于本地儿童(P=0.000),多动/注意缺陷问题高于本地儿童(P=0.011)。儿童忽视虐待量表本地儿童5个因子得分低于新居民儿童:责骂因子(P=0.000)、恐吓因子(P=0.000)、情感忽视因子(P=0.000)、教育忽视因子(P=0.000)、身体忽视因子(P=0.000)。社会支持量表本地儿童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新居民儿童:客观支持(P=0.032)、主观支持(P=0.000)、对支持的利用度(P=0.000)。新居民儿童在新居民儿童学校、混合学校、本地儿童学校的3类学校中亲社会化行为、忽视因子、虐待因子、社会支持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新居民儿童较本地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明显落后,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虐待、目睹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目睹父母暴力行为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依次为(28.04±4.31)分,(28.43±3.81)分,(28.55±3.70)分,(28.66±3.67)分,(28.15±3.87)分]比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低[依次为(29.02±3.41)分,(29.43±3.46)分,(30.77±3.18)分,(29.93±3.91)分,(29.30±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目睹父母暴力与大学生自尊负相关(r=-0.134,-0.216,-0.359,-0.250,-0.170),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情感忽视与儿童情感虐待相关性最高.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忽视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对个体自尊水平有负性影响,尤其是儿童情感忽视和虐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BPS)、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对15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童年心理虐待[(26.540±8.985)分]、忽视[(32.665±10.651)分]、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维度[(19.359±4.835)分]、描述情感维度[(14.173±3.001)分],外向思维维度[(20.383±3.429)分]与无聊倾向总分[(101.109±19.735)分]、外部刺激维度[(66.022±21.079)分]存在正相关(r=0.160~0.559,均P<0.01),而与内部刺激维度[(35.132±8.207)分]存在负相关(r=-0.302~-0.104,均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4.3%,5.1%和18.2%(△F=130.561、41.968、172.711,均P<0.01)。述情障碍的识别情绪、描述情绪和外向思维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7.5%,9.9%和25.5%(△F=134.274、60.696、234.383,P<0.01)。结论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存在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无聊倾向的外部刺激的影响上,其中述情障碍影响最大、解释力最高。  相似文献   

16.
尽管儿童忽视的发生率远高于虐待,且其后果也十分严重,但是公众和专业人士对儿童虐待的关注远远多于忽视。虽然忽视也可以造成可见的证据,例如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但它却比虐待更难界定和评估。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很难将虐待和忽视区别开来,而且这两者常常是共存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以往专门针对儿童忽视的干预研究较少。通常,文献中都是将儿童虐待和忽视放在一起讨论,两者的干预措施也类似。只是到了最近才有研究者开始将儿童忽视作为一个在概念上和实际中区别于虐待的现象,对其投以特殊的关注。本文中涉及的文献不仅包括专门针对儿童忽视的干预研究,还包括一些针对儿童伤害(包括忽视和虐待)的干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步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457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2周后对53名学生进行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重测.结果 (1)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重测相关为0.769.(2)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5,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为0.439;验证性分析显示二因素二阶模式与理论构想吻合度较好.(3)总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CECA.Q精神虐待部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359,0.483.(4)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接收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学生6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其家长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童年其创伤问卷调查,分析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结果 躯体忽视、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河北省2所本科院校的344名大学生,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自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结果 (1)显性自恋总分与父亲教养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正相关( r=0.163,0.130,0.184,0.109,0.206),但与成人依恋不相关;隐性自恋总分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正相关( r=0.135,0.169,0.210,0.123,0.220,0.194,0.215,0.183,0.269);(2)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显性自恋;而父母教养方式除了与成人依恋共同影响隐性自恋,还以成人依恋为中介影响隐性自恋.结论 相互矛盾的父母教养方式导致显性自恋;父母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导致隐性自恋,而成人依恋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73-1275
归属需要与心理虐待的含义反差很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及育儿态度,对儿童期的心理发展乃至人格形成的影响深远而重要。Brassard于1998年提出,心理虐待是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核心问题,它构成儿童虐待与忽视的基本成分,且更具破坏性,易使儿童产生异常的心理病理特征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