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由8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自愿组成一个"圈",通过圈组成员多次讨论,最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将2014年3月~5月在本科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6月~8月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后,对活动前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低于品管圈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渗血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血液透析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渗血情况的发生,我们对180例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防范措施,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楠  刘晓丽  王湛  刘路露  王强  唐棠  钱晋  任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107-110,1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8月~2014年1月进行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120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品管圈护理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10)岁,采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照组(传统护理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0)岁,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开展期为6个月。探讨实施对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影响。结果运用品管圈后传统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23.3‰,品管圈护理组渗血发生率为12.4‰,两组渗血发生率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5.
林雪 《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27-12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出现渗血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按照渗血的原因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入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0例患者,对患者出现渗血的原因展开分析,按照患者接受的护理干预进行分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常规护理模式,20例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之中患者内瘘穿刺点出现渗血的原因主要与患者个人因素、护理方面的因素紧密相关。试验组经护理干预后其渗血率比对照组更低,组间结果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有差异(P<0.05)。试验组经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MHD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内瘘穿刺点出现渗血的原因十分多样,需要按照其个人的实际状况对渗血原因展开分析,按照渗血原因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将渗血发生率降至最低,进而保障其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透析病人穿刺动静脉内瘘时,经常会发生渗血.渗血可发生在透析过程的任何时候.因此,对本院血透中心的 82位每星期1至3次透析,需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发现,反复穿刺同一针眼者,每次穿刺挑痂者,有其他系统出血史(如眼底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每次穿刺极易引起渗血.所以,护士在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力度、速度,特别是如何选择穿刺内瘘血管的针眼,对发生渗血以后的及时处理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渗血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针对血液透析时穿刺点渗血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与防范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纱线拧绳法止血用于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穿刺时疼痛程度(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清除率(URR)]。结果: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8.26%(P <0.05);观察组URR> 65.0%、Kt/V> 1.2占比59.57%、72.34%,与对照组52.17%、6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显著缓解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穿刺点渗...  相似文献   

10.
紫妮 《现代医学》2012,40(5):605-60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33例血透患者发生144例次穿刺点渗血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渗血原因包括患者和护理两方面的因素,在透析前、中、后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防止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完善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血透穿刺点渗血现象的发生,保障透析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40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10min渗血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实验组穿刺时即刻渗血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穿刺后10分钟渗血情况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 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血管条件好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时即刻渗血和穿刺后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王宇  张明玉  李双  王慧颖 《中外医疗》2013,(28):163-163,165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渗血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于该院接受血液透析时有内瘘渗血现象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应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42例患者经积极护理后,内漏渗血现象均得到明显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实施血液透析时,很多原因均会引发患者内瘘渗血问题,在血透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大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明显优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方法.主要表现在透析中血流量不受影响、皮下瘀斑、肿胀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血液透析内痿穿刺点渗血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透析2到3次,需建立动静脉瘘,透析时引血端穿刺方向常规为离心方向,即内瘘针针头斜面与血流相对,以保证有效血液透析血流量。为寻求更方便顺手的穿刺方法,我们将动静脉瘘引血端穿刺方向改变为向心方向,即与回血端穿刺方向一致,并将两种穿刺方向的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6.
244例次内瘘口穿刺血液透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维持生命的一种替代疗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首要条件,充足的血流量直接关系到透析质量的高低。透析时常规穿刺使用时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在因各种原因造成内瘘充盈量差,且无法立即重建内瘘的情况下,直接以向心方向穿刺内瘘口进行透析,均达到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导致血液外渗的原因,探讨积极有效地处理血液外渗和采取护理对策,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不适.方法 回顾2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其内瘘穿刺导致血液外渗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及护理对策.结果发生内瘘穿刺血液外渗的症状明显有所好转,病人无内瘘感染及内瘘处血液丢失.结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因反复穿刺易发生渗血,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避免血液丢失和病人的紧张情绪和局部感染起着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渗血时常常发生,渗血少时对患者无影响多时易加重患者贫血症状,不仅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穿刺患者采用医用邦迪创可贴止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该技术特点:操作快速、方便;维护简单,不限制日常活动;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从而避免了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所致静脉炎的发生[1],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联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PICC置管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病人。但由于白血病病人特殊的病理改变,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常见。如果渗血量大,会给病人带来身心的痛苦。为了能有效地解决渗血问题,我科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86例急性白血病置PICC管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对其渗血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郭秀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30-1931
目的分析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部位血液渗出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部位血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102例患者内瘘穿刺处渗血明显降低,未出现内瘘感染与血液丢失。结论引起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血液外渗的因素很多,对血管通路和穿刺点皮肤制订适当的防护措施,提高护士责任心和穿刺技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能够防止对血液透析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血液丢失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