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长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97-2197
患者男,43岁,因“发作性胸闷8个月,再发并加重1天”于2004年12月2日入院。患者18岁入学体检时发现心电图V3~V5、Ⅰ、avL导联T波低平,到阜外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未发现异常;29岁心电图示V3~V5导联ST段压低0.1~0.2mv,Ⅰ、avL导联ST段压低0.05mv,行心肌核磁检查亦未发现异常,患者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中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h内心电图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 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R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aVR导联ST段压低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与否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严密监测两组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aVR导联ST段压低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否伴有aVR导联ST段压低可以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68-1968
急性下壁心肌硬死时心电图检查常表现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通过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7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分析,比较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与无S-T段压低组心衰、心源性休克、房室传导阻滞、死亡率等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作对比,提供两者鉴别依据。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急性Q波心肌炎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临床情况,结果:急性QI皮心肌炎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缓;肌酸磷酸激酶(CK),谷草 氨酶(GOT)升高程度较急性心肌梗塞明显降低;急性心肌心电图上QI皮3-7D后消失,T波治疗后2-3周恢复正常,STG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炎有急性心肌梗死类型Q波和ST段抬高者预示病情严重,可依据临床情况心肌酶谱,心电图[演变而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1)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U导联ST段抬高幅度;(2)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3)V1~V6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 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①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②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③V1~V3 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变化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纳入 ST 段抬高型186例,采用体表心电图连续监测,在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依据显影结果、血管闭塞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组9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CX)病变组88例,对心电图心肌相关导联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综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分析判断, RCA 组心电图中 aVL 导联 ST 段压低≥1mm 的发生率为90%,高于 LCX 组的24%;QRS 波群 R/ S 比值 LCX 组为(3.7±0.5),高于 RCA 组的(2.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在Ⅰ导联中 ST 段压低≥1mm、R/S 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闭塞动脉为 RCA 时,aVL 导联 ST 段压低≥1mm 作为分析指标,其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2%,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79%;而 R/ S 比值≤3作为分析指标其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93%,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58%。结论体表心电图变化对初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相关闭塞血管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住院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胸导联有无ST段下移分为伴胸导联压低组48例(Ⅰ组,ST段压低≥0.1 mV)及不伴胸导联压低组36例(Ⅱ组,ST段无压低或ST段压低<0.1 mV)结果Ⅰ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Ⅱ组高(P<0.01),心肌酶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伴有胸导联压低组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的临床合并症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显著增多,预后差,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1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有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45例表现为V1导联ST段压低或无改变,其中在V1导联ST段抬高组合并右室梗死14例(62%),显著高于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9例(21%);心肌酶谱V1导联ST段抬高组CK峰值(2430±410)U较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528±369)U明显增高。心律失常合并症26例,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组12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4例。其中5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V1导联ST段抬高组3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2例。结论:V1导联ST段抬高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59%和80%。下壁心肌梗死中V1导联ST段抬高者具有较高的CK峰值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发病2~5天内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均未行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扩血管、利尿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 g,静脉滴注,1次/日.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0%vs 81.0%,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观察组采用依那普利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缬沙坦为主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别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LVP)、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心脏彩超四项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效果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云  黄文珠  许端敏  陈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881-2883
目的 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ST段回落程度、T波早期倒置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ST段抬高型前壁AMI接受PCI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按PCI术后1hST段回落程度分两组:ST段回落≥50%组(A组,n=52),ST段回落<50%组(B组,n=10);按术后24hT波是否倒置再分为两组:倒置组(C组,n=47),未倒置组(D组,n=15).观察A、B及C、D组6个月内左心功能改善的差异.结果 A组、C组患者6个月内左心功能恢复优于B组、D组(P<0.05).结论 AMI患者PCI再灌注治疗后对ST段和T波的分析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预测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与92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合并症、病死率和住院后血糖、心肌酶、梗死部位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死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症状不典型,无痛性梗死多,并发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对减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及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组(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并观察3项指标与1年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震荡初始(TO)为(-0.38±2.34)%,震荡斜率(TS)为(2.30±1.10)ms/RR;扩张型心肌病组震荡初始为(-0.38±2.26)%,震荡斜率为(4.67±2.86)ms/RR;对照组震荡初始为(-2.26±3.16)%,震荡斜率为(8.60±6.84)ms/RR,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为(-0.28±1.86)%,震荡斜率为(2.00±1.00)ms/RR,LVEF为(32.46±6.24)%;14例急性心肌梗死非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0.21±1.23)%,震荡斜率(2.30±1.10)ms/RR,LVEF为(50.46±8.26)%。两组比较:震荡初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各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各指标与1年内的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窦性心率震荡不一定能预测死亡率,死亡率的高低在于该种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急性右室梗)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要点,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方法对61例急性右室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有诱因,主要由体力活动诱发;症状以心前区疼痛、发热、心悸为主,体征主要有血压降低、颈静脉充盈、三尖瓣听诊区3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肌酶谱、血清心肌肌钙蛋白-1呈动态变化。全部患者心电图均有V4R导联ST段抬高;23例行UCG检查,均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结论急性右室梗死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左心室梗死相比,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及时的干预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常规导联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者应常规行右胸导联心电图,以免漏诊。多有右心功能不全、全心室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48例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1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联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低血压者予以扩容治疗,60例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稳定,1例死于全心室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率较高,为98%。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9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6例中有72例(75.0%)为无痛性梗死;76例(79.2%)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12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IVEF<40%的有32例,半年内死亡30例(31.2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OR=1.1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OR=4.135),休克(OR=5.256),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OR=1.93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OR=1.85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OR=0.318)。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病情重,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受并发症,心律失常、梗死的位置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钟万生  潘文博  陈东 《安徽医药》2012,(9):1297-1299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SCD临床资料。结果冠心病69例(71.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36.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53例(54.6%),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占86.7%,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57例,LVEF<55%占84.2%,B型利钠肽(BNP)明显升高26例(26.8%)、临终前心电图示室性心律失常73例(75.3%)、低钾血症26例(26.8%)、冬季SCD最常见(42.2%)、其中6:00—12:00时SCD发生率最高(38.1%)。结论冠心病是SCD最常见的病因;SCD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差;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LVEF降低、BNP升高、低钾血症是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分析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28-2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变化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左前降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少数为回旋支;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时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结论:通过对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可以对梗死相关动脉做出预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因胸痛或胸部不适就诊于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MI患者117例,对年龄≤40岁的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AMI患者中,9例患者年龄≤40岁,占7.7%.9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 ±5)岁;其中8例患者存在吸烟史,2例患者有饮酒史,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均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生化检查情况:平均LDL-C水平为(3.1±0.9) mmol/L,平均血Cr水平为(76±11) μmol/L,平均血尿酸水平(309±64) μmol/L,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7.43±5.53) mg/L.7例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患者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罪犯血管有3例为前降支,4例为右冠状动脉,1例为回旋支;1例为前降支±右冠状动脉.8例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40岁以下AMI患者多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单支、阻塞性病变常见,吸烟是主要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