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低浓度甲基硝基亚硝胍 (MNNG)诱发猴肾vero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实验模型中 ,曾经证明受试细胞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谱的改变和JNK/S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同样条件下 ,现又发现p38MAPK及其上游激酶MKK3/MKK6,以及JNK/SAPK的上游激酶SEK 1/MKK 4的磷酸化程度增高 ,提示低浓度MNNG可通过激活MAPK家族的两条应激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的应激反应 ,且不同通路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在猴肾vero细胞抽提物中建立的DNA体外复制系统,对穿梭质粒pZ189 DNA进行有效的复制后,将复制产物转化至E.coli MBM7070,观察pZ189质粒DNA中突变靶基因supF tRNA基因突变的情况.在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诱发的遗传不稳定(genetic instability) vero细胞胞浆抽提物中进行pZ189质粒DNA复制, 发现经过体外复制的pZ189质粒中supF tRNA基因突变率高出对照组5-8倍(P<0.05),证实该细胞DNA复制系统的复制保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2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超家族,是将细胞质的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并引起细胞核发生变化的重要物质。目前在人类已鉴定了4条MAPK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猴肾vero细胞抽提物中建立的DNA体外复制系统,对穿梭质粒pZ189DNA进行有效的复制后,将复制产物转化至E.coliMBM7070,观察pZ189质粒DNA中突变靶基因supFtRNA基因突变的情况.在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诱发的遗传不稳定(geneticinstability)vero细胞胞浆抽提物中进行pZ189质粒DNA复制,发现经过体外复制的pZ189质粒中supFtRNA基因突变率高出对照组5-8倍(P<0.05),证实该细胞DNA复制系统的复制保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代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研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的致转化作用,并对转化细胞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 结果表明:增殖旺盛细胞(EGV)集落是RTE细胞体外转化最早期的特征,EGV转化频率与MNNG剂量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从0.3 mg·L-1 MNNG剂量组分离到2个EGV集落,经消化,传代形成了永生化的细胞系(RTES1,RTES2),RTES1为多倍体核型,2号和7号染色体数目增加至4个且呈高频发生(100%); RTES2呈二倍体核型. 电镜结果证实转化细胞来自大鼠气管上皮组织. 以上结果提示,原代RTE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是研究致癌物定量及致癌机理的理想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研究了低浓度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HeLa细胞DNA聚合酶(Polα,β,δ,ε)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发现经0.2 μmol·L-1 MNNG 处理2.5 h后,HeLa细胞Polβ mRNA水平在6-24 h内升高约1倍,而Polα,δ,ε及TopIIα mRNA水平则无明显改变. 提示Polβ mRNA水平改变可能参与MNNG诱发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了低浓度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HeLa细胞DNA聚合酶(Polα,β,δ,ε)及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经0.2μmol·L-1MNNG处理2.5h后,HeLa细胞PolβmRNA水平在6-24h内升高约1倍,而Polα,δ,ε及TopIαmRNA水平则无明显改变.提示PolβmRNA水平改变可能参与MNNG诱发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原代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研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的致转化作用,并对转化细胞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旺盛细胞(EGV)集落是RTE细胞体外转化最早期的特征,EGV转化频率与MNNG剂量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从0.3mgL-1MNNG剂量组分离到2个EGV集落,经消化,传代形成了永生化的细胞系(RTES1,RTES2),RTES1为多倍体核型,2号和7号染色体数目增加至4个且呈高频发生(100%);RTES2呈二倍体核型.电镜结果证实转化细胞来自大鼠气管上皮组织.以上结果提示,原代RTE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是研究致癌物定量及致癌机理的理想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斑明目颗粒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动物模型的防护作用,为防治视网膜变性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现代化中药.方法 将鼠龄为43 d的雌性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3组.黄斑明目颗粒组(n=10)以黄斑明目颗粒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n=10)和模型对照组(n=10)以等量蒸馏水灌胃,bid,连续7 d.给药7 d后,黄斑明目颗粒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予MNU 40 mg/kg,ip;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作用后7 d处死大鼠,取眼球测定视网膜全层及外核层厚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黄斑明目颗粒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P<0.05).眼病理结果,黄斑明目颗粒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明显减轻(P<0.05).结论 黄斑明目颗粒可减轻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程度,促进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致突变物 N-甲基 - N′-硝基 - N-亚硝基胍 ( MNNG)致非定标性突变作用中的地位 ,猴肾 vero细胞在 MNNG处理后 0 ,6,1 2 h制备全细胞抽提液 ,用 Western印迹法观察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 .结果发现 0 .2μmol· L-1MNNG处理 2 .5h后再经 0 h和 1 2 h,45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 ,经 6h时还有62 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 ,1 mg·L-1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米特 ( CHM)处理 vero细胞 1 2 h也可引起 45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 .提示 MNNG处理可能诱发应激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甲基-N-亚硝脲(N-m ethyl-N-n itrosourea,MNU)对SD大鼠视网膜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于♀SD大鼠出生后50 d,一次腹腔注射(ip)MNU 60 mg.kg-1。在MNU处理不同时间后,处死大鼠,取眼球。进行组织学检查;TUNEL试剂盒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基因c-jun和c-fos的表达。结果MNU作用24 h后,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部定向紊乱;7 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几乎完全消失。MNU作用12 h后,光感受器细胞开始发生凋亡,24 h达高峰。MNU可时间依赖性地上调即早基因的表达。结论MNU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是通过增加基因c-jun和c-fos的表达,从而诱导光感受器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2.
13.
运用mRNA差异显示(DD-PCR)技术,通过26 对锚定及任意引物组合显示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分离了7 个表达有差异的片段.其中3 个片段的相关基因属于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的初级反应基因,2个属于次级反应基因.另有2 个片段的差异表达仅在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CHM)合并MNNG处理时才出现.反向缝隙印迹杂交分析印证了2 个片段在DD-PCR中发现的改变,同时分析的本实验室分离的25个片段中,8 个片段的变化被验证与DD-PCR中的改变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片段与许多基因有高同源性,其中包括一些参与信息传导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聚六亚甲基双胍复方消毒剂对医院医护人员皮肤、手、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及其动物毒性.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皮肤、手、物体表面现场消毒试验方法、经口毒性、皮肤刺激实验方法.结果 聚六亚甲基双胍复方消毒剂含500 mg/L盐酸聚六亚甲基双胍的稀释液,作用1 min,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杀灭对数值均达5.00以上;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4.00,含250 mg/L盐酸聚六亚甲基双胍的稀释液,作用1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对数值均达5.00以上. 用其原液擦拭消毒皮肤、手作用1 min,可使表面自然菌对数值分别下降1.56、1.34,擦拭消毒物体表面10 min可使表面自然菌对数值分别下降2.05.小鼠经口LD50>5 000 mg/kg,对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为0.结论 该药对皮肤、手、物体表面自然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无毒,对皮肤无刺激.适用于皮肤、手、物体表面的消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黄斑明目胶囊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大鼠视网膜变性的早期拮抗效应。方法将鼠龄为43 d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黄斑明目胶囊组以中药黄斑明目胶囊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bid,连续7 d。给药7d后,黄斑明目胶囊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予MNU 40 mg·kg-1,ip;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处理后7 d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中药黄斑明目胶囊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通过透视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视网膜的组织学观察显示,中药黄斑明目胶囊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中药黄斑明目胶囊可拮抗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的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致突变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非定标性突变作用中的地位,猴肾vero细胞在MNNG处理后0,6,12 h制备全细胞抽提液,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结果发现0.2 μmol·L-1 MNNG处理2.5 h后再经0 h和12 h,45 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经6 h时还有62 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1 mg·L-1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米特(CHM)处理vero细胞12 h也可引起45 ku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强.提示MNNG处理可能诱发应激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黄斑明目颗粒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视网膜变性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生后43 d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斑明目颗粒组。黄斑明目颗粒组以黄斑明目颗粒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7 d。于生后50 d,黄斑明目颗粒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MNU 40 mg·kg-1,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中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处理后72 h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黄斑明目颗粒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通过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显示,黄斑明目颗粒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黄斑明目颗粒对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黄斑明目颗粒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视网膜变性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生后43 d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斑明目颗粒组。黄斑明目颗粒组以黄斑明目颗粒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7 d。于生后50 d,黄斑明目颗粒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MNU 40 mg·kg-1,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中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处理后72 h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黄斑明目颗粒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通过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显示,黄斑明目颗粒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黄斑明目颗粒对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9.
运用mRNA差异显示(DD-PCR)技术,通过26对锚定及任意引物组合显示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分离了7个表达有差异的片段.其中3个片段的相关基因属于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的初级反应基因,2个属于次级反应基因.另有2个片段的差异表达仅在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CHM)合并MNNG处理时才出现.反向缝隙印迹杂交分析印证了2个片段在DD-PCR中发现的改变,同时分析的本实验室分离的25个片段中,8个片段的变化被验证与DD-PCR中的改变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片段与许多基因有高同源性,其中包括一些参与信息传导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肝星状细胞激活和增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控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并逆肝纤维化的进程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综述以肝星状细胞激活与增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为中心,探讨其在肝纤维化发病作用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干预细胞外信号传导通路,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