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4例中3例为女性,年龄15~63(平均23)岁。2例以腹部肿块就诊;1例体检时偶然发现胰腺肿物;1例以腰背部隐痛为主诉入院。肿瘤位于胰头部2例,胰颈体部1例,胰体部1例。肿瘤直径4.5~8.0(平均7)㎝,均有包膜,囊实相间。镜检示,肿瘤由假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检查,4例Vim,AT阳性,2例NSE阳性。均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0.5~4年,均无复发。提示SPT好发于青少年女性,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提示SPT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切除率高,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罕见的胰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生物学行为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该病名称较多,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在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上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2006年~2007年诊治的5例患者资料,对SPT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腺肿瘤,发病率约占胰腺肿瘤的0.17%~2.70%。1959年Frantz第一次报道了该肿瘤的存在,称其为胰腺乳头状肿瘤。1970年Hamoudi等首次描述了该肿瘤的病理特征。1996年该肿瘤被WHO正式命名为SPT。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少数病例报道,这可能与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骞  赵平 《肝胆外科杂志》2010,18(4):241-243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少见的胰腺肿瘤,年发病率仅为1~2/10万,约占胰腺肿瘤的2%~3%,在尸检中的发现率为0.4%~1.5%。过去,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统称为胰岛细胞瘤,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VIP瘤、生长抑素瘤、胰多肽瘤、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神经降压素瘤等均属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均起源于以胰腺小管的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SFr患者的临床及MSCT表现特点。结果19例SPT患者中21.1%(4/19)的肿瘤CT平扫上见新鲜出血,呈稍高密度影。26.3%(5/19)的肿瘤在CT上见钙化。19例肿瘤在CT上均呈囊实性。肿瘤包膜在囊性为主型及囊实性混合型肿瘤中显示清楚,实性为主型的肿瘤中显示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包膜及实性肿瘤成分见增强。结论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40/77)和67.5%(52/77)。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r=0.295,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CD133与CD147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15,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CD10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关联性,探讨CD10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D10的表达,分析CD10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中CD10的表达率为82.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阴性组(P〈0.05)。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可能存在着CD10的高表达,这种高表达也许能够成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I(MBD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8例胰腺癌、17例胰腺癌旁组织、8例胰腺良性肿瘤、3例慢性胰腺炎和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BD1蛋白的表达。结果:MBD1在胰腺癌组织、正常胰腺组织、胰腺良性肿瘤、胰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6.32%(29/38)、16.67%(1/6)、25.0%(2/8)、29.41%(5/17),3例慢性胰腺炎标本中未见表达;胰腺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和癌旁对照组织(P〈0.05)。MBD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胰腺癌组织MBD1的表达阳性率为92.31%(24/2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1.67%(5/12)(P〈0.01)。结论:胰腺癌中MBD1呈高水平表达,并与胰腺癌的高转移侵袭活性有关,其机制可能与MBD1介导抑制多个甲基化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有关。MBD1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enodcrinetumor)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且胰腺内分泌肿瘤中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尚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肿瘤极罕见。各国的发病率亦有明显的差异,如胃泌素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就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而胰岛素瘤则相对较西方国家为高。胰腺内分泌肿瘤具有共同的一些特性;①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均属于APUD系统,并具有APUD细胞产生肽及胺的特点。均含有特异的神经烯酸化酶(neu-ron-speoificenolase,NSE)、突触素(synaptophysins)、铬粒素A或C(chromograninA或C),这些物质被认为是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与分析大鼠肝干细胞(HSC)标志物,为分离和鉴定HSC提供可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流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SD大鼠HSC,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技术,观察HSC标志物白蛋白、CK19、Oval-6、CD90和成熟肝细胞标志物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45和CD74在H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SD大鼠分离培养的HSC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卵圆形,具有较高的核浆比率。逆转录PCR分析显示,该细胞表达白蛋白、CK19、CD90和CD74基因,不表达TAT和CD4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证实HSC表达Oval-6和CD74。结论 CD74有可能成为分离和鉴定HSC的新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133、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5例手术切除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及胰周淋巴组织中CD133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33、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3%、62.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CD133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β-caten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两者在蛋白表达水平上有明显相关性(P<0.05),CD133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P<0.05).结论胰腺癌中CD133的高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差有关.β-catenin可能通过调节CD133的表达来调节胰腺癌干细胞的某些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建立顺铂耐药人胰腺癌干细胞株,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通过球体形成实验联合顺铂药物筛选建立耐顺铂胰腺癌干细胞株;MTT法计算耐药指数;免疫荧光半定量检测OCT-4、SOX-2表达水平,检测干细胞标记物;免疫荧光半定量检测MUC-1表达水平,检测细胞分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仪测量侧群细胞和表面特异抗原标记(CD44+/CD24+)检测肿瘤干细胞含量.结果 耐顺铂干细胞株的耐药指数是亲代株PANC-1的71.5倍;干细胞标记物的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耐药株中OCT-4、SOX-2、MUC-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耐药干细胞株及亲代株SP细胞比例分别为(25.1±1.1)%和(7.8士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P< 0.01);耐药株及亲代株中CD44+/CD24+表型的细胞亚群分别占(20.8±1.3)%和(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P< 0.01).结论 球体形成实验联合顺铂药物筛选能建立耐顺铂胰腺癌细胞株,该细胞株能高效富集胰腺癌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影像学表现,并与成人胰腺SPT进行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MDCT检查且病理确诊为胰腺SPT的102例病人。分析胰腺SPT的症状和CT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包膜、钙化、内部组成、密度和强化模式。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和t检验。结果:共收集患儿18例(≤18岁),成人84例(>18岁)。患儿,男3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1±1.91)岁,腹痛不适(9/18,50%)为儿童胰腺SPT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儿童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成年病人[(9.1±3.8)cm比(5.9+3.2)cm,P=0.000 3];除肿瘤大小外,儿童和成人胰腺SP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10岁以上的女性儿童,胰腺有较大占位并具有典型SPT的MDCT影像学表现时,应考虑SPT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去分化来源的表皮于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诱导因子(bFGF)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由人包皮分离、培养在体表皮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观察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细胞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细胞亚群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能够表达表皮干细胞及其亚群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蛋白,如融整合素、角蛋白19(CK19)、CK14等,而CK10的表达为阴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及在体表皮干细胞中α6^+CD71^-、α6^+CD71^+及CD71表达阳性的细胞亚群分别占被检测细胞总数的22.8%、68.14%、0及45.39%、33.11%、0.02%。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46条,核型正常。此外,RT-PCR检测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中融整合素、CK19、CK14及CK10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和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亚群的分布差异,提示其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二者在细胞核型和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的替代细胞应用于皮肤重建与再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后表型特征的变化.方法:对hUC-MSCs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hUC-MSCs经汗腺分化诱导培养液培养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及癌胚抗原(CEA)、角蛋白7(CK7)、CK8、CK14、CK18、CK19表达的差异.结果: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呈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D29、CD90表达阳性;而CD34、CEA、CK14、CK19表达阴性.经汗腺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UC-MSCs分化为外形肥大、不规则、类似铺路石样的细胞,聚集性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K7、CK8、CK18抗原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EA、CK14、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8%,48.47%,20.85%.结论:hUC-MSCs经过汗腺分化诱导培养基培养后能够分化为表达汗腺细胞标记物抗原的汗腺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24、CD44、ESA和CD34在胆道肿瘤中的表达,初步明确其能否用于胆道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方法 运用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CD44、ESA和CD34在人胆道肿瘤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率.结果 CD24、CD44和ESA在人胆管癌和胆囊癌细胞株及组织中均有表达,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和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中CD24~+CD44~+ ESA~+平均表达率分别为86.1%和92.7%,人胆管癌和胆囊癌组织标本CD24~+ CD44~+ ESA~+表达率为0.62%和0.83%;而CD34在胆管癌和胆囊癌细胞及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 CD24、CD44和ESA是人胰腺癌干细胞和人乳腺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其在人胆管癌和胆囊癌中的表达率和以上两者肿瘤干细胞的分选比例十分相似,有可能是胆道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及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后病理证实的16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随访145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免疫标志物多因素进行预后的分析。结果160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死亡病例。生存的单因素分析病理特点显示,肿瘤的核分裂象、有无转移与Fletcher分级在胃肠间质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免疫组化 KIA、CD133免疫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97.6%和81.3%。对生存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45例(91.25%),其中5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letcher分级是评估GIST预后的有效手段,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原病灶、转移病灶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选、鉴定人胰腺癌干细胞,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其差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 运用流式分选技术分选胰腺癌干细胞(CD24+CD44+ESA+),NOD/SCID鼠移植瘤试验进行肿瘤干细胞特性鉴定.采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胰腺癌干细胞和非干细胞进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分选得到人胰腺癌CD24+CD44+ESA+亚群细胞,占所有细胞的0.8%;5×103个CD24+CD44+ESA+细胞就能成瘤(2/4),而阴性细胞1×105才能成瘤(1/4);CD24+CD44+ESA+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基因芯片杂交获得6553(11.99%)条差异基因,胰腺癌干细胞中5255(9.61%)条上调表达,1298(2.37%)条下调表达.其中差异基因涉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代谢、细胞线粒体结构和耐药等多个方面.结论 胰腺癌于细胞具有自身特征性基因表达谱,为进一步从干细胞层面研究胰腺癌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