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科常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回顾性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CNKI数据库中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清开灵和双黄连注射液表现尤为突出。儿童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反应,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导致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制备工艺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从药品生产、国家监测和临床用药过程等方面提出减少儿童ADR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999年以来国内医学文献报道的年龄在0-14岁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AOR,男性略多.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别多为抗炎、抗病毒、抗菌、清热解毒类,累及器官多为全身反应,多在用药1-60分钟内发生.结论 儿童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发育期,对中药注射剂的酎受力较弱,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充分重视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并密切观察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发生的16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ADE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66例ADR/ADE中男性122例次,女性64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12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是致儿童ADR/ADE的主要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ADR/ADE的例数最多,为80例次,占43.01%。所致ADR/ADE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8.72%。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应进一步规范儿童用量,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并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5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注射剂,且ADR类型以全身性反应为最高,占37.52%,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21.82%。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共计128例中药注射剂ADR应报告。结果:中药注射剂所引发的ADR人群以女性及60岁以上人群为主,其中60.16%的人群在首次滴注发生ADR,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以活血化瘀类和清热类为主,所发生的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发生ADR患者的转归鲜见致残或死亡的病例。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药品生产、临床使用不当及病人体质等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有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13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晓  徐涛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5):114-116,12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降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13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的ADR呈多发性,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临床使用不规范等原因均可导致ADR的发生。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规范管理,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管理系统调查我院2008~2010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数据,统计其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C)等,同时根据监测中心数据库以及ADR报表分析相关病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情况比较稳定;其中循环系统用药DDDs稳居首位,呼吸系统、抗肿瘤其次;用药金额、DDC以抗肿瘤药最高。ADR多由于不规范用药所致。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抗肿瘤突出,同时临床应用中也出现了安全性事件,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信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1 2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中,涉及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最多,占58.34%;其次是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37.3%.原患疾病中以肿瘤最多,占37.3%.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44.32%;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特殊人群的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重庆市2014-2019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 收集、分析重庆市2014-2019年中药注射剂ADR数据。结果 21 877例报告中,涉及怀疑的ADR药品有22 016个,排名前3为中药来源的化学药品注射剂(38.26%)、活血类(36.77%)和清热类(14.83%)药物。新的ADR和严重ADR共占比38.56%。老年人是ADR高发人群(47.36%)。68.8%ADR发生在用药当天。结论 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ADR的可能性高于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报的180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为46.8%,其中男女比例为1.57∶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为4~88岁,60岁以上年龄段占46.54%,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表现涉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以全身性过敏反应最为多见。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说明书,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是中国特有的新型中药剂型,具有功效独特、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在治疗中药优势病种、多发病及抢救急危重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药注射剂在日常临床使用中无法避免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然而,近年来部分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从而影响其临床推广应用。基于此,文章对中药注射剂配伍过程中稳定性变化情况,特别是对现有的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并对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病原微生物,气滞血瘀等有关,炎症反应是ACS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有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是中药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起到稳定斑块和减少内皮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127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3%(117例);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0.87%(90例);引起ADR比例较高的是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林可霉素类,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60.63%(77例)。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及检测,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浊利湿、清热解毒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应用化浊利湿、清热解毒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26例,评价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总体疗效,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利用SPSS 17.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服药5剂治愈75例,服药5~10剂治愈23例,好转16例,无效12例,有效率90....  相似文献   

15.
王长洪教授认为胃溃疡与湿热关系密切,治疗胃溃疡以"清法"为基本大法,根据病机分别采用清热解毒、通腑泄热、化湿清热、滋阴清热、辛开苦降等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理气通降,并顾护脾胃之本,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J Z Xu  J A Zhang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0):595-7, 580
This article is a retrospective summary of 419 cases of acute phase of cor pulmonale from 1978 to 1989.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various TCM therapy, as a part of whole treatment combining TCM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They were (1) clearing the lung heat and eliminating the phlegm; (2) clearing the lung heat, tonifying the Qi and activating the blood; (3) clearing the lung heat, tonifying the Qi and nourishing the Yin; (4) clearing the lung heat, nourishing the Yin, tonifying the Qi and activating the blood. Under a similar condition,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e 4 various therapies 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blood gas analysi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4th therapy was the best among the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modern pharmacology study of each single therapy,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principle of clearing the lung heat, nourishing the Yin, tonifying the Qi and activating the blood therapy. The authors held that the therapy is a better one to treat many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cute phase of cor pulmonal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我院中医科2017年治疗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处方446张,利用Excel、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446例患儿使用了148味中药,使用频数前6位的中药为桔梗、甘草、黄芩、苦杏仁、连翘、薄荷;中药类别频数前3位的为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甘草和苦杏仁,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桔梗、薄荷和苦杏仁;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组合。结论: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体现了以解表为核心,辨证加入化痰、止咳、清热、健脾的用药及组方特点,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