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用光刺激发光法测定中成药牛黄上清制剂中放射线残留的方法。方法:用SURRC(PPSL)辐照食品检测仪(英国苏格兰大学)对牛黄上清制剂中放射线残留量进行了筛查,并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测定值可以反映样品是否曾收到放射线照射。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迅速,可以用于检测中药的辐照残留。  相似文献   

2.
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方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或微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中药材。它除用于制备汤剂外.同时也是提取中药材某些有效成分用于制备散剂、丸剂、片剂、冲剂及注射剂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煎煮法符合中医用药习惯,因而对于有效成分尚未清楚的中草药或方剂进行剂型改革时,通常采取煎煮法提取。  相似文献   

3.
亲合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是近年来引入免疫诊断学中的一种新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可溶性细菌及病毒的抗原及抗体的检测。但用此法将免疫学与形态学相结合检测淋球菌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此方法对淋病分泌物涂片进行检测,建立了ABC法检测淋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中药材中八种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为中药材安全使用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八种农药残留的样品以丙酮超声提取,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石墨碳柱结合的方法进行净化,选用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GC/MS)在DB-17MS毛细管柱上用程序升温技术分离和离子检测方式,以外标法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八种农药可在24 min内完全分离,工作曲线在10μg/L~1000μg/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1~0.9999的范围内,检测限为0.6μg/kg~2.3μg/kg,三个水平添加回收率在71%~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9)。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材中八种农药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易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观察病原丝状真菌菌丝、孢子表面形貌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玻片小培养法制备病原丝状真菌的菌株,应用紫外辐照联合多聚甲醛蒸汽熏蒸法对样品进行消毒、固定,并经金属喷镀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下,该方法能保留所有菌株的菌丝及孢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并且能在扫描电镜下表现出良好的超微结构特征。结论:紫外辐照-多聚甲醛熏蒸法处理病原丝状真菌样品,能简单、快捷的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并可为相关真菌的分类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脉冲振荡法在支气管激发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55例哮喘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的5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脉冲振荡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呼吸阻抗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经脉冲振荡法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后,观察组呼吸总阻抗、总气道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共振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脉冲振荡法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后,呼吸总阻抗、总气道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共振频率明显高于激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哮喘稳定器患者采用脉冲振荡法支气管激发试验能明确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使医师对患者症状均有较为清晰的掌握,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IOS)法在气道反应性测定中的价值,研究IOS法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的参数。方法选取2012年3—10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房山区良乡医院门诊部就诊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52例。采用IOS法及肺通气功能法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根据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23例,阴性组29例。将试验前后IOS与肺通气功能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IOS与肺通气功能各参数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分析IOS法在支气管激发试验中有诊断意义的参数;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哮喘组与非哮喘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研究IOS法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的参数,比较IOS法与肺通气功能法诊断支气管哮喘的检出率。结果试验后,阴性组呼吸道总黏性阻力(R5)、外周气道黏性阻力(R5-20)、5 Hz频率时的周边惯性阻力(X5)、共振频率(Fres)、低频电抗面积(Alx)、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试验后R5、R5-20、X5、Fres、Alx、FEV1、FEV1%Pred、FEV1/FVC、PEF、MMEF分别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R5、中心气道黏性阻力(R20)、R5-20、Fres、Alx均与用力肺活量(FVC)、FEV1、MMEF呈负相关,X5与FVC、FEV1、PEF呈正相关(P<0.05)。试验后R5、R20、R5-20、Fres、Alx均与FVC、FEV1、FEV1%Pred、FEV1/FVC、PEF、MMEF呈负相关,X5与FVC、FEV1、FEV1%Pred、FEV1/FVC、PEF、MMEF呈正相关(P<0.05)。试验结束时,R5、X5、Alx变化倍数与FEV1变化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X5、呼气相X5(e X5)与肺通气功能法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有回归关系。R5、X5、Fres、Alx、FEV1、PEF、MMEF诊断支气管哮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2〔95%CI(0.798,1.000)〕、0.905〔95%CI(0.810,1.000)〕、0.795〔95%CI(0.626,0.965)〕、0.902〔95%CI(0.802,1.000)〕、0.883〔95%CI(0.748,1.000)〕、0.758〔95%CI(0.576,0.939)〕、0.754〔95%CI(0.567,0.940)〕。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1.5%、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8,P<0.05)。两种方法阳性率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κ=0.438,P<0.05)。随访时间18个月时,IOS法诊断支气管哮喘的检出率高于常规肺通气功能法(P<0.05)。结论采用IOS法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对气道反应性增高的诊断提供帮助。在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参数X5、e X5的诊断意义最大,R5、X5、Alx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IOS法可以提高诊断支气管哮喘的灵敏度,并可对其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脉冲振荡法在学龄前儿童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并疑诊哮喘的61例3~6岁患儿,采用脉冲振荡法结合Cockcroft测定法(2min潮气吸入激发剂法)吸入给予激发剂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分析其脉冲振荡法中肺功能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61例患儿中,气道反应性增高即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者58例(95.1%),其中重度升高3例(4.9%),中度升高18例(29.5%),轻度升高28例(45.9%),极轻度升高9例(14.8%)。在激发试验的不同阶段,激发后患儿除潮气量较基础值降低以外,其他各气道阻力值(呼吸系统总阻力、呼吸道总阻力、中心呼吸道阻力、共振频率、电抗面积、周边弹性阻力)均较基础值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除潮气量较激发后增加,其余各气道阻力值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吸入激发剂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者占18.0%,出现咳嗽者占68.9%,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者占18.0%,血氧饱和度下降≥5%者占37.7%。给予吸入支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氧氟沙星(OFL)的ELISA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在制备抗OFL单克隆抗体基础上,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ciELISA)检测OFL的含量。结果:筛选得到特异性分泌抗OFL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3G3和3D9,应用3G3所制备腹水建立的ciELISA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128 ng/mL(r2=0.985 8),最低检出浓度为0.5 ng/m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0 ng/mL,样品加样回收率为84%~120%,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论:本文建立的氧氟沙星ELISA检测法可满足OFL残留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的相互可比性的方法,进一步使我科的急诊生化检测系统和白天平诊的生化检测系统结果一致。方法:分别使用混合血清对两仪器先进行精密度、线性评价后,再利用两检测系统同时对多份混合血清检测的结果作比较,作相关检验,最后找出两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的换算系数。结果:两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通过可比性校正,两种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中药栽培在中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当前基于3S技术中药材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在中药资源中的应用,构建了基于网格技术的WEBGIS的框架体系,并论述了其在中药材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生态变异与生态型的分化和形成是物种种内对不同环境生态条件长期适应与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生化上表现出差异的结果。这种种内变异是中药材品质优劣和疗效差异的实质。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多道地、多产地现象,即中药材生态型的多样性。中药材生态变异和生态型的分类已成为值得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着重对生态型的定义、中药材生态变异、中药材生态型的划分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认为中药材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地理生态型、群落生态型、化学生态型、品种生态型;提出了当前中药材生态型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即科学把握中药材种内变异的分类学地位,中药材生态型的生态特征及影响生态型形成的决定因素,生态型与环境、品质、遗传基础的相关性及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思路和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摘 要:虽然《中国药典》2010年版正式收载中药饮片,但是目前影响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与国家对中药饮片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不适应。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变迁,展示我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成就,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根据目前中药材作为药品源头出现的问题,探讨将中药材纳入药品管理的可能性;认为应该继续实施《中药饮片炮制生产管理规范》,依法加强药品监督,严禁非法生产饮片,以确保药材及药品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采收是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药材的质量与产量。随着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和推广,药材适宜采收期的客观评价与确定成为中药生产领域的共性问题之一。在课题组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系统评价,建立了客观表征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物候关系对药材品质形成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相互关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与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诸方面探讨和建立客观评价和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的方法学,以期对我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分析中药材品质的内涵,从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有害污染物及中药材外观性状等方面入手,讨论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因素,从而指出提高中药材品质的途径:对中药材原植物种和品种、品系及类型进行全面调查和鉴定,开展中药材品质育种工作;营造人工小环境,提高药用植物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规范和完善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道地中药材新的适宜种植区,确保道地中药材的供给。  相似文献   

16.
淫羊藿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其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介绍了淫羊藿药材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了现有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淫羊藿药材质量控制体系的措施和建议,并就质量控制标准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理顺淫羊藿药材质量控制指标与适应症的关系对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宏基因组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微生物基因总和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海洋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等领域。道地药材凭借其质优、疗效好的优势自古以来被各医家所青睐,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根际微环境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着重介绍宏基因组学的概念、技术策略以及其在道地药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阐明土壤微生物对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的影响,并为解决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浩  李朝品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0):521-524
笔者在淮南地区采集50种(500份)中药材,应用清水漂浮法和塔氏电热集螨器集螨法对其进行了分离,其结果,所有样本中均有粉螨孳生,共分离出粉螨34种,隶属7科19属。因此认为,中药材粉螨污染严重,应加强对中药材孳生螨类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储藏中药材孳生粉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中药材孳生粉螨的调查,对预防和控制中药材中孳生的粉螨提供依据。方法清水漂浮法和塔氏电热集螨器法。结果共分离中药材样品127种,1270份,从中分离出粉螨49种,隶属7科25属。结论中药材粉螨的污染严重,应加强对中药材螨类的防治,以保护中药材及预防人体螨病。  相似文献   

20.
道地药材生产是药用植物研究的核心内容。植物药材道地性是由其特定的次生物质形成与积累所引起的。次生产物产生和积累的关键酶基因是药用植物道地性形成的分子内因,诱导这些基因表达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因。在药用植物道地性相关酶基因克隆的基础上,药用植物的细胞培养、毛状根培养和遗传改良等基因工程和道地药材的分子鉴定,在药用植物道地性品质的栽培调控方面将展现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