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α-氯代丙酸乙酯(ECP)为引发剂,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PMDETA)为配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引发甲基丙烯酸叔丁酯(tB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调节聚合反应时间得到了端基为氯原子,数均分子量为1.8×103~6.4×103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tBMA-Cl)大分子引发剂。采用合成的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化合物(Me6[14]aneN4)为配体,使PtBMA-Cl引发4-乙烯吡啶(4VP)进行ATRP反应,得到了PtBMA-b-P4VP两嵌段共聚物,可使P4VP的收率达到60%。通过对PtBMA-b-P4VP的不同链段进行季铵化和水解反应,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酸-b-季铵化聚4-乙烯吡啶(PMAA-b-QPVPB)亲水性嵌段共聚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表明:所得嵌段共聚物的结构明确,可将PtBMA与P4VP的链段长度之比调整在1∶0.5~1∶1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刘柱  杲云  曹红亮 《医学教育探索》2018,44(2):189-194,210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依次以丙烯酸叔丁酯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为单体,以2-溴异丁酸乙酯为ATRP试剂合成了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PtBA-b-PMAEFc),再通过水解脱除叔丁基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茂铁甲酯(PAA-b-PMAEFc)。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分子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研究了分子在水溶液中通过亲疏水作用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AA-b-PMAEFc的亲疏水链段比例对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组装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当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质量比较高时,形成囊泡等球状聚集体;当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质量比较低时,组装体倾向于形成棒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叔丁氧羰基碳酸酐((Boc)2O)和氨基丙醇反应合成叔丁氧羰基氨基丙醇(Boc-氨基丙醇),以此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合成叔丁氧羰基氨基封端聚乳酸(BocNH-PLLA),叔丁氧羰基(Boc)经三氟乙酸处理脱除后得到端氨基聚乳酸(PLLA-NH2).以PLLA-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ω-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ω-Z-L-Lysine-NCA)开环聚合,合成聚L-乳酸-聚ω-苄氧羰基L-赖氨酸两嵌段共聚物(P(LLA-LLz)).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LLA-NH2端基亲核性明显提高,可引发ω-Z-L-Lysine-NCA开环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PLLA-NH2的合成方法简便,氨基封端率高,其分子量和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共聚物纳米粒在药物载体、基因载体、免疫分析、介入治疗等方面已有应用[1-3 ].嵌段共聚物在用于药物载体时,具有增加药物溶解性与稳定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优点.许多药物因其溶解度小、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大等缺点,需采用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来克服,比如聚合物胶束、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体、纳米囊和纳米球等.近来,聚合物胶束为研究较多、较为理想的纳米载体之一.嵌段共聚物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聚合物链段连在一起制备而成的一种聚合物.根据嵌段共聚物的链段数量,可分为两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和多嵌段共聚物等.嵌段共聚物作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建筑和化工等行业.应用于给药系统中的嵌段共聚物,一般同时含有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因为亲/疏链段在水中可通过亲水-疏水相互作用聚集成具有规则形状和一定稳定性的球形结构,亲/疏水段可根据药物的亲/疏水性进行药物包载[4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亲水区主要为聚乙二醇(PEG )、聚氧乙烯(PEO )等.PEG为一种电中性聚醚,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好,对蛋白质的吸附与细胞的黏附具有抵抗力,可通过免疫系统[5 ] ,并且与其他材料相比价格低廉,故大多胶束采用 PEG 作为其外壳.本文从PEG类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及嵌段共聚物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含有聚氨酯丙烯酸酯链段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链段的两亲聚合物。将两亲聚合物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原材料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得聚合物分离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大分子单体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仪测定了两亲聚合物的分子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膜表面形貌;研究了超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截留性能、膜表面亲水性和耐污染性等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两亲聚合物含量从0增加到15%,纯水渗透通量由纯PVDF膜的23 L/(m2.h)提高到122 L/(m2.h),膜表面水接触角下降,膜渗透通量衰减实验表明膜的耐污染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几种新型含有机硅二元和三元多嵌段共聚物的氧、氮选择透过性能。其中双酚A聚羟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元多嵌段共聚物-(PHE-PDMS)_n的透氧系数Po_2=510Barrer、氧氮分离系数a o_2/N_2=2.2,聚苯醚-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对羟基苯乙烯三元多嵌段共聚物-(PPO-PDMS-pHS)_n的Po_2=156 Barrer、do_2/N_2=2.4,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此外,含有机硅三元多嵌段共聚物与聚三甲硅基丙炔(PTMSP)起薄复合后,改善了PTMSP超薄膜的透气稳定性。其JO_2≈1.0×10~(-3)cm~2/cm~2·s·cmHg,do_2/N_2≥2.0。  相似文献   

7.
以三硫代酯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制备了一系列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 (PDMS-b-PDFHMA)二嵌段共聚物。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氢核磁共振谱(1H-NMR)对该嵌段共聚物的组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接触角测量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嵌段共聚物具有预期结构,分子量可控,表面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丙烯酸叔丁酯的自由基调聚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b-PS)嵌段共聚物,然后在三氟乙酸作用下进行选择性水解得到了两亲性聚丙烯酸-聚苯乙烯(PAA-b-PS) 嵌段共聚物。利用1H-NMR、FT-I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了PAA-b-PS胶束,并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和TEM观测了胶束的形态和大小,考察了PS嵌段的分子量对胶束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PAA-b-PS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状胶束,胶束平均粒径为140~190 nm,并随PS嵌段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9.
采用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首先使苯乙烯(St)在乳液聚合体系中进行均聚合,制得了端羟基聚苯乙烯(PSt-OH),然后将PSt-OH增溶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胶束溶液中,在硫酸铈铵的引发作用下,使水溶液中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PSt-OH端羟基部位发生嵌段共聚合,制得了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VP。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对嵌段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Ce(Ⅳ)盐的氧化作用下,增溶于胶束中的端羟基聚苯乙烯端会在端基产生自由基,顺利地实现NVP的嵌段共聚合反应。随着共聚合时间的延长,共聚物PSt-b-PVP大分子链中亲水嵌段PVP的比例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0.
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结构可控的三嵌段共聚物聚(4-乙烯基吡啶)-b-聚环氧乙烷-b-聚(4-乙烯基吡啶)(P4VP-b-PEO-b-P4VP)。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该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将该共聚物作为毛细管物理吸附涂层,用毛细管电泳对碱性混合蛋白质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蛋白质的分离效率随着P4VP嵌段长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在合成上存在过量的聚乙二醇难以后处理的困难,利用点击化学反应能够简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以天然的壳聚糖为原料,首次通过溴丙炔的卤代反应在其2-NH2上引入炔基得到炔基化壳聚糖,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一价铜催化的叠氮基与端基炔的1,3-环极化反应)将叠氮化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与炔基化壳聚糖合成为一系列聚乙二醇壳聚糖接枝共聚物。通过1H NMR、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TG)对其物理性质进行表征。共聚物结构经1H NMR、FT-IR确证正确。通过1H NMR测定共聚物中聚乙二醇取代度约11%,DSC证明共聚物的结晶度降低,TG证明共聚物的热稳定性提高,该类共聚物有望作为药物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发散法、开环聚合以及“点击化学”等方法合成了树状聚两性电解质聚(L-赖氨酸)-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PLL)4-D2-b-D1-(PLGA)2],其中,D1和D2分别代表第1代和第2代聚酰胺-胺。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产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结合电位电导滴定、1H-NMR、Zeta电位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PLL)4-D2-b-D1-(PLGA)2溶液的pH响应性自组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LL)4-D2-b-D1-(PLGA)2具有pH响应性多重胶束化行为,在酸性条件下形成PLL为壳、PLGA为核的聚集体,而在碱性条件下形成PLGA为壳、PLL为核的聚集体,同时伴随着PLGA和PLL链段从无规线团到α-螺旋构象的转变。随着溶液pH的增加,自组装聚集体由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再向纺锤形胶束转变,并在高pH下二次自组装形成松叶状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Cu(I)催化的点击化学合成一种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建立一套新的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该方法温和、快速、高
效。结果显示在有机相反应中,通过点击化学反应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在24 h内合成,放射化学产率达到13%。但是
在水相中,点击化学标记生物分子RGD的放射化学产率为0。原因是在水相中,Cu(I)催化作用使得氢离子和碘离子发生了交
换反应,没有足够的放射性碘配体与RGD发生偶联。本文还提出了在反应溶剂为有机相和水相的条件下Cu(I)催化该环加成
反应的不同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聚乙二醇为引发剂引发丙交酯开环聚合,用水终止反应后再加入甲基丙烯酸酐反应即可得到甲基丙烯酰基封端的PLA-PEG-PLA大分子单体。上述两步反应可一锅进行,操作简便、收率高。采用GPC、FTIR、^1H-NMR、TG、XRD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大分子单体的结构和性质。所得大分子单体的水溶液在光引发剂存在下,能被UV引发光聚合形成水凝胶。该水凝胶作为可降解生物材料可用于药物控释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5.
首先合成与表征了一种含有双酚A结构的多元醇,通过添加这种多元醇至聚氧化丙烯聚醚多元醇中合成了含有双酚A链段的聚氨酯网络。通过DSC、FTIR和SEM等方法考察了这类聚氨酯网络的结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PU网络中的双酚A链段与聚氧化丙烯链段不相容,而且破坏了PU硬段的有序化结构。在聚氧化丙烯聚醚多元醇中添加5-10phr双酚A结构的多醇就能显著地提高聚氨酯网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种方法。即将γ-氨丙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对氨基苯甲酸酯封端的聚(四亚甲基)醚与均苯四甲酸二酐共缩聚,和将两种预制的聚酰胺酸溶液共混,合成了一组硅氧烷改性的聚醚酯聚酰亚胺材料。ESCA能谱和表面水接触角测量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发现,硅氧烷在材料表面富集,对聚醚酯聚酰亚胺材料具有显著的表面改性作用,硅氧烷改性的聚醚酯聚酰亚胺,其热稳定性能和气体透过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抗张强度和介电性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陈洋  肖艳 《医学教育探索》2016,29(2):188-192
首先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OH)为单体,采用经典的盖布瑞尔伯胺合成法合成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 然后以mPEG-NH2为引发剂,S-苄基L-半胱氨酸N-羧酸内酸酐(BCys-NCA)为原料,通过N-羧酸内酸酐(NCA)开环聚合反应和液氨/钠处理脱除侧链上的保护基团,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L-半胱氨酸(mPEG-b-PCy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侧链具有还原性巯基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Cys,并且其聚合度可控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首先合成了叠氮化的胆固醇和炔基化的奥曲肽,并基于叠氮化的胆固醇制备了叠氮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Dox@N3-L;随后利用点击反应在其表面修饰了具有肿瘤靶向功能的奥曲肽,得到奥曲肽靶向阿霉素脂质体Dox@Oct-L;最后考察了点击反应的进程、点击修饰对药物包封率的影响以及脂质体的体外靶向性。结果表明,通过点击反应能成功将奥曲肽修饰到载药载体表面,点击修饰对脂质体中荷载的药物没有影响,包封率为99.8%,与点击前无显著差异。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ox@Oct-L对肿瘤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强于Dox@N3-L,表明Dox@Oct-L对HepG2细胞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因此,利用点击化学在荷载药物的载体表面修饰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方式,可方便地实现载药载体表面的功能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溶液缩聚分别合成端胺基的聚酰胺和端异氰酸根的聚醚,再将两者按不同配比制备含砜聚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藉FT-IR、DSC1、H-NMR等测试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分析两相间的相容程度,证明由于酰胺基团和脲基团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的耐热性能,而聚醚基团则赋予聚合物良好的延展性,同时随着软段和硬段含量的提高,软硬段间相分离程度提高,相应地提高了聚合物的耐溶剂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柠檬酸三丁酯(TBC)引发D,L丙交酯(DLLA)开环,聚合合成了柠檬酸三丁酯封端的低分子量聚D,L丙交酯(PBLA)。并以此聚合物为增塑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与高分子量聚L丙交酯(PLLA)的共混膜,研究了增塑剂用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动态热机械性能(DTMA)和DSC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BLA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Tg下降,结晶度降低,柔性提高。机械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PLLA相比,随着PBLA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断裂伸长率有较大程度提高,力学性能得到较好平衡。体外人体肾胚胎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体现出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