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研究了β-环糊精/环氧氯丙烷水凝胶的合成工艺条件,发现该水凝胶透明性好,其干胶具有溶胀速度快的且在-40-200℃范围内不存在玻璃化转变,用DSC对β-环糊精/环氧氯丙烷水凝胶的溶胀过程及水在聚合物网络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在溶胀过程中水首先分布于β-环糊精的外围亲水空间依次形成非冻结结结合水,可阈结结合水及游离水、其后水分布于β-环糊精内腔空间,当达到溶胀平均后,β-环糊精的内外空间都分布有水。  相似文献   

2.
分别制备了经β-环糊精(β-CD)修饰的透明质酸主体大分子(HA-CD),用2-萘乙酸(2-NAA)修饰的葡聚糖客体大分子(Dex-NAA),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认,接枝率分别为15.53%和7.38%。利用β-环糊精和2-萘乙酸间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制备得到超分子水凝胶。扫描电镜观测表明水凝胶内部为多孔结构,并且排列规整;水凝胶经流变学测试其储存模量大于损耗模量,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同时,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有效包裹细胞并促进细胞增殖生长。这种由天然多糖构建的超分子水凝胶有望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  相似文献   

3.
金属-起分子聚合物(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是重复单元经配价键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的阵列,可由有机高分子配体和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多样化的几何形状和拓扑结构:线性主链均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交联聚合物、金属树枝体、栅格阵列和拓扑结构,并可对无机和金属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可在光电子信息、催化、生物医用、分子器件、纳米技术等领域广泛应用。综述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机理、结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β-环糊精与地喹氯铵间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建立水溶液中高灵敏度测定地喹氯铵的荧光光度法。方法于一系列10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不同体积的地喹氯铵标准溶液,1.50 ml 1.0×10-2mol/L的β-环糊精水溶液,2.00 ml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溶液(pH=1.30),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其在240nm/365 nm处的荧光强度。结果β-环糊精、地喹氯铵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室温下表观结合常数为4.99×102L/mol。地喹氯铵在0.024~4.00μg/ml范围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2。检出限为8.11 ng/ml。结论建立了水溶液中高灵敏度测定地喹氯铵的荧光光度法,应用本法测定药物制剂和血清样中地喹氯铵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选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回归分析法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选定A2B2C1D3;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β-CDP微球和与水之比>β-CDP微球和薄荷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IR、XRD、TGA等方法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结论 薄荷油的包合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 β 环糊精与烷基钴肟类辅酶B12 模型物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烷基钴肟类辅酶B12 模型物通过还原性烷基化作用方法合成 ,所得产物与 β 环糊精在 50℃水溶液中溶解、过滤 ,滤液在2 5℃下静置 (避光 ) ,1周后得红棕色晶体。结果 产品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并利用低温四圆衍射仪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 ,证实了烷基钴肟与 β 环糊精超分子化合物的形成。 结论 β 环糊精与烷基钴肟形成 1∶1包合物 ,其中 ,烷基钴肟的烷基包结在β 环糊精的疏水腔内 ,平面配体位于 β 环糊精的较大开口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烷基钴肟类辅酶B12 模型物及其与 β -环糊精形成超分子化合物的性质。 方法 通过核磁共振谱、Co -C键断裂的光分解动力学性质对形成超分子化合物前后的烷基钴肟 (RCo(DH) 2 ·H2 O)辅酶B12 模型物进行了研究。结果 烷基钴肟RCo(DH) 2 ·H2 O中的R基进入了环糊精的腔内 ,钴的平面配体在 β -CD的大口处 ,β -环糊精与RCo(DH) 2 ·H2 O形成了 1:1的超分子化合物 ,且包结前后 ,其Co -C键断裂的光分解反应均按一级反应进行。结论 烷基钴肟与 β -环糊精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是适宜的辅酶B12 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β-环糊精与烷基钴肟类辅酶B12模型物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烷基钴肟类辅酶B12模型物通过还原性烷基化作用方法合成,所得产物与β-环糊精在50℃水溶液中溶解、过滤,滤液在25℃下静置(避光),1周后得红棕色晶体。结果 产品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并利用低温四周衍射仪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证实了烷基钴肟与β-环糊精超分子化合物的形成。结论 γ-环糊精与烷基钴肟射仪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对邻、间、对硝基苯酚(o-NP、m-NP、p-NP)同分异构体的分子识别作用。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硝基苯酚溶液中加入TM-β-CD前后峰电流和峰电位值,计算包合比及不同温度下的包合常数。结果TM-β-CD加入前后峰电流和峰电位值不同,三种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303K时包合物TM-β-CD-o-NP,TM-β-CD-m-NP,TM-β-CD-p-NP的包合常数分别为:2·38×103,4·94×103,13·80×103。结论TM-β-CD对于o-NP、m-NP、p-NP表现出了不同的分子识别能力,p-NP>m-NP>o-NP,温度对包合常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对格列吡嗪的包合作用.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格列吡嗪/β-CDP包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格列吡嗪经β-CDP包合后,溶解度由原来的8.195增至300.376 mg·L-1,提高了36.65倍,体外溶出速率也有显著提高.结论β-CDP可与格列吡嗪形成包合物,β-CDP是难溶性药物较理想的增溶剂.  相似文献   

11.
二茂铁,乙酰二茂铁紫外光谱浓度和温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二茂铁、乙酰二茂铁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吸收峰值随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类化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与氧气形成接触电荷转移络合物(CCT络合物),在极性溶剂中与溶剂形成CCT络合物。由于CCT络合物的不稳定性,其最大吸收峰在极性溶剂中随浓度增加及温度升高而红移;在非极性溶剂中随浓度增加,波峰红移。温度升高,波峰蓝移。  相似文献   

12.
以端基为异氰酸酯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为基体与端基为氨基的2-脲-4[H]-嘧啶酮(UPy)反应合成了线性超分子聚氨酯(HP1400-UPy),同时将端氨基聚醚T5000与端基为异氰酸酯基团的UPy反应获得T5000 UPy,然后将HP1400 UPy和T5000 UPy以不同配比共混制得一系列超分子网状结构聚氨酯。利用FT-IR、1H-NMR、TGA、DMA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该聚氨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5000-UPy的加入对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却能使其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有较大的提高,且T5000-UPy量少时提高更为显著。随着T5000-UPy的加入量增加,生成的超分子网状结构聚氨酯交联密度增大,链段运动难度增加,内耗减少,储能模量增大,从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
在碳糊电极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并用金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介质,制作用于测量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仅为3 s,线性测量范围为3.4~17.7 mmol/L,通过金纳米颗粒的修饰,增大了检测的线性范围,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葡萄糖传感器的灵敏度从42.48μA/(mol.L-1)提高到1.157 6 mA/(mol.L-1)。  相似文献   

14.
将4-乙烯基吡啶(4-VP)、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进行自由基三元共聚,得到聚(4-乙烯基吡啶-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P(4-VP-co-EA-co-BA));随后用1,3-丙磺酸内酯(1,3-PS)对其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了两性离子共聚物P(4-VPPS-co-EA-co-BA)。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分析、万能材料试验、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等对P(4-VP-co-EA-co-BA)和P(4-VPPS-co-EA-co-BA)的化学结构、热力学性能、杀菌性能和抗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4-VPPS-co-EA-co-BA)不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拉伸强度和韧性,还具有优秀的抗菌与抗黏附性能。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以4-乙烯基吡啶(4-VP)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EMA)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聚(4-乙烯基吡啶-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共聚物(P(4-VP-co-DMAEMA));然后,用1,3-丙磺酸内酯对P(4-VP-co-DMAEMA)侧链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不同离子化修饰程度的P(4-VP-co-DMAEMA)的两性离子共聚物(P(4-VPPS-co-DMAPS))。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4-VP-co-DMAEMA)和P(4-VPPS-co-DMAPS)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万能拉力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稀释涂布平板法对P(4-VP-co-DMAEMA)和P(4-VPPS-co-DMAPS)薄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抗菌/防污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单体单元物质的量之比、季铵化修饰程度对P(4-VPPS-co-DMAPS)薄膜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单体单元的物质的量之比(n4-VP/nDMAEMA)为3/7,离子化修饰程度为20%时,得到的两性离子共聚物薄膜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韧性和强度,且兼具优异的抗菌/防污特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融缩聚法设计合成了对苯二甲酸聚乙二醇酯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 (PEGT/PBT) ,并用GPC、FTIR、NMR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与设计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为电子给体单元、烷基链取代的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分子为电子受体单元,采用Stille偶联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低能带隙交替共聚物(DPPD)。利用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循环伏安(CV)、热重分析(TGA)、示差量热分析(DSC)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为376.6 ℃,数均分子量为1.45×104,分子量分布为1.13,光学能带隙约为1.55 eV,500~750 nm有较宽的吸收。以共聚物DPPD和富勒烯C60衍生物[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0BM)制备的本体异质结器件开路电压为0.63 V,短路电流为0.45 mA/cm2,填充因子为0.28,能量转换效率为0.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mPEG-g-chitosan)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测定。方法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mPEG-g-chitosan共聚物;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样品的结构变化;应用热重分析仪(TGA)测试mPEG-g-chitosan共聚物的接枝率。将共聚物在PBS中溶胀制备成水凝胶溶液,应用流变仪测定其凝胶温度及时间。结果在一定范围内,mPEG与壳聚糖的接枝率与这二者的摩尔比率成正相关,与NaCNBH_3/mPEG的摩尔比率成负相关。mPEG-g-chitosan共聚物溶液开始形成凝胶的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的凝胶时间约为16 min。凝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mPEG-g-chitosan共聚物水凝胶,该水凝胶可在常温或低温下呈液态溶胶,在体温时呈固态凝胶,为活性蛋白质类药物的安全参入和控释提供了适宜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以聚丙烯酸钠为基材的高分子水凝胶退热贴。退热贴的含水率为56%~60%。对钢板和人造革的剥离力分别为26.6 g/cm和14.8 g/cm,粘附力达到日本产退热贴的水平。动物试验证明自制退热贴对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有退热作用,使用后2~2.5h的退热效果较明显,5 h后,家兔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初步临床实验也证明自制退热贴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有效时间为4~6 h。  相似文献   

20.
以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为模型,在经过表面处理的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药物涂层,采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对涂层表面进行交联改性,并对交联前后涂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交联前后涂层药物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真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表面平滑致密,交联后涂层力学强度增加,溶胀度及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释放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