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自制雷公藤提取物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QAMS法,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酚内酯、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6种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外标法和校正因子法的实测值及计算值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6种指标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以雷公藤甲素为内参物,雷公藤内酯酮、雷酚内酯、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的fk/s分别为0.654、1.221、0.347、1.238、0.079,且在不同条件下重复性良好;3批样品中各成分含量分别为雷公藤甲素0.037~0.038mg/g、雷公藤内酯酮0.245~0.253 mg/g、雷酚内酯6.165~6.325 mg/g、雷公藤次碱14.439~15.065 mg/g、雷公藤红素1.699~1.856 mg/g、雷公藤内酯甲20.946~21.819 mg/g,且计算所得量与实测量测得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QAMS法适用于雷公藤提取物的含量测定,可为雷公藤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为指标,比较不同生产厂家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 收集10个厂家的复方丹参片,采用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测定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穿心莲及其制剂消炎利胆片的一测多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在建立穿心莲4种主要内酯类成分同步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测定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与穿心莲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考察其重现性,并在穿心莲药材及消炎利胆片中加以应用;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其中4种内酯类成分的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用一测多评法对39批穿心莲药材和30批消炎利胆片中4种内酯类成分进行测定,药材测定计算值与实测值(外标法)相对误差<5%,消炎利胆片测定计算值与实测值(外标法)相对误差<8%。结论 同步测定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穿心莲药材及消炎利胆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建立测定银黄制剂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含量的一测多评(QAMS)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4.6 mm×250.0 mm,5.0μm)色谱柱,以0.4%(体积分数)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动速度为1.0 m L·min-1,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0℃).以绿原酸(5-O-咖啡酰奎宁酸)为内参物,计算其他5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该5种成分的含量,实现QAMS.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含量,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QAMS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在一定线性范围内,以绿原酸为内参,新绿原酸(3-O-咖啡酰奎宁酸)、隐绿原酸(4-O-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 (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异绿原酸B (3,4-O-二咖啡酰奎宁酸)5种成分的平均校正因子分别为1.224 3、0.956 9、0.814 1、0.8...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十味柴黄合剂中测定多种指标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方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确定栀子苷、芍药苷、橙皮苷相对于黄芩苷的相对校正因子,比较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的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十味柴黄合剂中各指标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可用于十味柴黄合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一测多评法(QAMS)建立肝舒胶囊中虎杖苷、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7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Phenomenex NX-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0 mL/min,检测波长328 nm,以虎杖苷为内参物,建立该成分与其他6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所得含量进行比较,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RCF)分别为1.192 2、1.183 9、1.278 9、1.051 0、0.994 7、0.994 5,相对保留时间(RRT)分别为0.304 2、0.503 6、0.551 3、1.153 1、1.193 1、1.277 1。5批样品QAMS计算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检测结果一致(相对误差在-5%~5%)。结论:建立的QAMS操作简便,稳定性、精密度与重复性均良好,可用于肝舒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复方血栓通胶囊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Rd、哈巴俄苷、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等8种成分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制剂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以复方血栓通胶囊为研究对象,203 nm测定波长下以三七皂苷R1为内参物,通过测定该成分与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间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成分的含量;270 nm测定波长下以隐丹参酮为内参物,通过测定该成分与哈巴俄苷和丹参酮Ⅰ间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对一测多评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20个批次复方血栓通胶囊中各成分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对照品缺乏的状况下,采用一测多评法可实现复方血栓通胶囊多个成分的含量测定,但复方血栓通胶囊中的8个成分需要选择2个内参物才能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 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黄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几种加工和贮藏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和丹参素以及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的影响,以寻找出丹参药材的最适加工和贮藏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晒干、烘干加工处理丹参药材;对加工后的药材分别采用常温贮藏、常温避光贮藏,分别贮藏0、1、2、4、6、9、12、18、24个月,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其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量,并观察药材表面、断面颜色。结果 40~80 ℃烘干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影响不明显;当温度高于60 ℃,对丹酚酸B造成明显损失;丹参素的量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有所增加;当干燥温度高于70 ℃,对丹参的表面和断面颜色产生影响。采用40~60 ℃烘干所得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量及丹参的表面和断面色泽优于传统的晒干法。结论 从活性成分量的损失、药材外观色泽变化及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加工方法应以40~60 ℃烘干为宜,贮藏方法以常温避光贮藏不超过24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17.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关黄柏中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的方法学考察方式,验证该方法在关黄柏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用性。方法 以关黄柏中主要成分小檗碱为指标,建立其与药根碱、巴马汀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计算药根碱和巴马汀的量,对“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关黄柏中3种生物碱类成分“一测多评”法方法学的考察模式;“一测多评”法对不同的色谱柱和仪器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时测定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3种生物碱的“一测多评”法方法可靠,结果准确,可用于控制关黄柏药材及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UPLC- 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