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刺五加及短梗五加茎皮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测定刺五加及短梗五加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对比研究刺五加及短梗五加茎中的成分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20A;15~20 min:21A;20~35 min:30A),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样品进样量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97.3%和99.9%,RSD为0.7%、1.3%和0.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可用于刺五加及短梗五加茎皮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长白山区植物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落叶松脂醇(3)、tripterygiol(4)、8, 8′-bisdihydrosiringenin(5)、异嗪皮啶(6)、丁香脂素(7)、蛇菰宁(8)、3, 3′-dimethoxy-4, 8′-oxyneoligna-9, 4′, 7′, 9′-tetraol(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 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 3-diol(10),芝麻脂素(11)。结论 化合物15811为首次从刺五加中得到,且发现化合物3467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66 μg/mL,可为发现抗氧化和抗衰老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刺五加注射液中总异嗪皮啶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强酸水解法制备分析样品,基于分析目标优化色谱条件,最后利用已建立HPLC测定5批刺五加注射液。结果该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等均良好(RSD〈5%),且快速灵敏,含量测定结果均一、可信。结论此HPLC法可用于刺五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刺五加注射液中总异嗪皮啶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刺五加注射液中总异嗪皮啶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强酸水解法制备分析样品,基于分析目标优化色谱条件,最后利用已建立HPLC测定5批刺五加注射液。结果该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等均良好(RSD<5%),且快速灵敏,含量测定结果均一、可信。结论此HPLC法可用于刺五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个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刺五加果实中刺五加苷B、E和异嗪皮啶含量的方法。方法:建立HPLC-MS/MS方法,进行色谱和质谱方法的考察,得到最优的分析条件,即流动相为乙腈-0.05%的甲酸溶液(20∶80,V/V),流速为0.5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进行电离,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信号采集,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采用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刺五加果实中刺五加苷B、E和异嗪皮啶的含量。结果: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分别在0.7~30 000 ng/ml、0.4~10 000 ng/ml和0.3~16 000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检出限(LOD)分别为0.17 ng/ml、0.12 ng/ml和0.09 ng/ml,定量限(LOQ)分别为0.7 ng/ml、0.4 ng/ml和0.3 ng/ml,不同浓度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0%、98.19%和98.21%;在最优提取条件下刺五加果实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为(1.935 0±0.001 5)mg/g,刺五加苷E的含量为(0.273 0±0.003 5)mg/g,异嗪皮啶的含量为(0.013 0±0.001 2)mg/g。结论:HPLC-MS/MS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时间短,可对刺五加果实中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五加药材中异嗪皮啶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刺五加药材中异嗪皮啶的含量.方法:应用RT-HPLC法,检测波长为343nm,流动相为乙腈一磷酸水(35:65)系统.结果:异嗪皮啶含量在0.40~2.00 μg范国内,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RSD为2.3%(n=5).结论:该法可以反映刺五加药材中异嗪皮啶的质量,重现性好,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刺五加总苷自微乳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方法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含药自微乳释药系统自微乳化效率和稳定性考察,确定最佳处方;以刺五加中异嗪皮啶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在微乳中的量。结果自微乳最佳处方:C af-丙二醇-亚油酸乙酯的比例为16∶4∶5;微乳的平均粒径为40 nm,异嗪皮啶的平均质量浓度为92.6μg/mL。结论刺五加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以异嗪皮啶为质量控制指标,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五加茸血口服液中异嗪吡啶的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ODSC18柱(150mm×4.6 mmID,5μm)为固定相,乙腈-0.1%磷酸溶液(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2nm.结果:异嗪吡啶在18.752~187.52×10-3 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5.26%,RSD为1.31%(n=6).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以C18柱,甲醇-水-醋酸(150:850: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建立了刺五加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了丁香苷的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本法快速,灵敏,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RP-HPLC法测定益气补血口服液中异嗪皮啶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C18化学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腈-0.1%磷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4nm.结果:异嗪皮啶在0.169~0.843 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7.54%,RSD为0.51%(n=5).结论:本法准确性和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适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 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李文佳  刘强  金丽华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0):1997-2001
目的 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果蝇天然免疫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含或不含刺五加根或果实提取物的细菌或真菌生物溶液感染果蝇,观察刺五加根和果实提取物对感染细菌或真菌以及对热刺激果蝇生存率的影响;果蝇肠道组织免疫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肠壁细胞凋亡情况;提取被真菌孢子感染的果蝇总RNA,检测抗菌肽表达量。结果 刺五加根和果实提取物能提高细菌感染后果蝇的生存率,缓解肠壁细胞凋亡,也可提高经真菌孢子感染后果蝇的生存率,使体内部分抗菌肽出现高表达,也能提高经热刺激处理果蝇的生存率。结论 刺五加根和果实提取物能显著提高果蝇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GAPDH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使其成为可用的内参照基因。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刺五加总RNA,运用RT-PCR法克隆GAPDH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以其为内参照基因进行半定量PCR。结果 克隆了长度为627 bp的刺五加GAPDH基因,推测其编码209个氨基酸,与三七、人参、拟南芥的GAP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3%、93%,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6%、84%。其作为内参照基因的半定量PCR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重现性。结论 首次分离并克隆了刺五加GAPDH cDNA,证实该序列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照基因,为刺五加苷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表达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刺五加含有苷类、黄酮、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作用。对国内外刺五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刺五加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了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提纯,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MS、IR、UV、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了其结构。结果 从通关藤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国商陆脑苷(poke-weed cerebroside,Ⅰ)、β-D-黄夹吡喃糖苷-(1→4)-β-D-磁麻吡喃糖甲苷(Ⅱ)、11α、12β-丙酮缩二羟基-通关藤苷元B(Ⅲ)、牛奶菜醇A(Ⅳ)、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1,3-二醇(赤式)(Ⅴ)、半乳糖醇(Ⅵ)、东莨菪素(Ⅶ)、直立牛奶菜双糖(marsectobiose,Ⅷ)、胡萝卜苷(Ⅸ)、丁二酸(Ⅹ)。结论 化合物Ⅰ、Ⅴ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刺五加鲨烯合酶(SS)和鲨烯环氧酶(SE)基因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各SNP位点与刺五加总皂苷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总皂苷的量,并划分为具有显著差异(P<0.01)的高、低量组;RT-PCR法扩增刺五加SS、SE基因,根据测序结果筛选SNP位点,利用R×C表的χ2检验分析相关关系。结果 刺五加SS基因存在6处SNP,其中704 bp位点为错义突变,其他位点为同义突变,各位点均不与刺五加总皂苷量显著相关。SE基因存在9处SNP,其中导致错义突变的164、199、227、232 bp位点及同义突变的279、285 bp位点与刺五加总皂苷量显著相关(P<0.05),其他位点为同义突变,与刺五加总皂苷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刺五加SS和SE基因存在SNP,SE基因164~285 bp位点的AGAACG与刺五加总皂苷高量组显著相关,TAGTTC与低量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 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葎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葎草干燥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24R)-stigmast-7, 22(E)-dien-3β-ol(1)、胡萝卜苷(2)、豆甾烷-3, 6-二酮(3)、epidioxyergosta-6, 22-dine-3β-ol(4)、豆甾醇(5)、大豆脑苷II(6)、齐墩果酸(7)、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1-己酯(8)、东莨菪内酯(9)、白桦脂酸(10)、大豆脑苷I(11)。结论 化合物1346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20柱色谱、重结晶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提取分离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采用UV、IR、EI-MS、1H-NMR、13C-NMR、HMQC及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苦味叶下珠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对羟基苯甲醛(2)、齐墩果酸(3);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49,分别鉴定为stigmast-5-en-3-ol, oleate(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芹菜素(7)、木犀草素(8)、叶下珠新苷(9)。结论 化合物9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叶下珠新苷,化合物48为首次从苦味叶下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