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后急性热损伤的MRI表现及疗效判定。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引导下158例共266个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射频消融术后即刻MRI表现。结果147个原发性肝癌及59个肝转移癌病灶消融后表现为T2WI低信号、T1WI低信号;2个原发性肝癌及55个肝转移癌病灶消融后表现为T2WI呈稍高信号,T1WI低信号;3个原发性肝癌消融后T2WI呈低信号,而T1WI呈高信号。瘤周消融带均呈短T1短T2信号,周边见薄环状长T2-信号环绕。151个原发性肝癌及106个转移癌病灶被瘤周消融带完全包绕,1个原发性肝癌及8个肝转移癌病灶未完全被瘤周消融带包绕。结论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后急性热损伤的即刻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据以评价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血管旁兔肝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1只新西兰大白兔,在MRI引导下将VX2肿瘤种植在兔肝大血管(直径≥3mm)旁。2~3周后行MR扫描,随机处死1只实验兔,行病理证实。剩余10只肿瘤兔行MRI引导下RFA,术后MR扫描后即刻处死实验兔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1只实验兔肝脏VX2肿瘤均种植成功,肿瘤平均直径(1.35±0.22)cm。3D-vibe上肿瘤呈稍低信号,FS-TSE T2WI上呈稍高信号。10只肿瘤兔均成功接受RFA,消融灶在T2WI上呈等低信号;3D-vibe上呈同心圆状改变;大体病理上RFA凝固坏死区最大径为(2.16±0.50)cm,3D-vibe上高信号消融灶最大径为(2.27±0.66)cm,FS-TSE T2WI上低信号消融灶最大径为(2.25±0.58)cm,三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管旁部分不完全消融的2个病灶,在3D-vibe显示为高信号环未完全包绕低信号瘤灶。结论 MRI引导下RFA治疗兔肝VX2肿瘤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与实时温度监控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可视化仿组织体模聚丙烯酰胺凝胶,评价射频消融(RFA)与实时温度监控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添加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温度指示剂,放置8通道尿道温度监控导管,制成带导管的仿组织体模。在距测温导管1 cm处插入电极针,于射频加温的同时观察射频对测温有无干扰以及测温误差的大小。以二维超声及常规MR T1W和T2W扫描检查射频消融灶,评价其形态、大小、消融体积及偏心比值。结果射频工作时测温曲线可见细小抖动,较停机测温时的曲线不平整、不光滑;从计算机测量结果来看,测温导管受射频仪干扰不明显。MRT1WI显示消融灶为高信号,与周围区域分界不清晰,而T2WI显示消融灶呈低信号,与周围高信号区域分界清晰。实时测温下形成的射频消融灶较无测温的消融灶偏小,测温时消融灶的中心略偏离射频针。结论实时测温对射频的影响不显著,基本能够满足临床热消融的测温要求。射频消融灶受实时测温的影响,表现为消融灶较细长,且圆心偏离射频针。  相似文献   

4.
MR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MR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1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于3.0T MR引导下采用MR兼容多极射频针行RFA。术后即刻对病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1个月行肝脏MR平扫+增强扫描,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随访至2018年6月,评估肿瘤复发率。结果共消融29个病灶,术后即刻影像学评估均提示完全消融。15例术中及术后出现心率下降、疼痛、少量出血等并发症(15/21,71.43%)。共随访6~26个月,平均(10.23±4.26)个月,术后消融灶局部复发2例(2/21,9.52%)。结论 MR引导下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对131例肝癌的治疗及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RFA)对肝癌、肝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82例,肝转移癌49例,共计131例,226个癌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治疗后1d-1个月CT检查,可见203个癌灶被灭活,有效灭活率达90%(203/226个灶);另有1例肝撕裂伤及1例肝癌破裂出血者行RFA止血成功。106例经3-26个月随访,生存率3个月或以上达98.1%(104/106例),6个月或以上达85.7%(72/84例),1年以上达73.7%(42/57例),6例出现并发症(4.6%),包括出血,脓肿,胆瘘,胆囊炎等。结论:超声引导RFA具有疗效好,治疗周期短,患者创伤小,易接受,可反复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适应症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82个病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并拟行RFA者进入本研究;肿瘤平均直径(3.8±1.2)cm,≥4cm肿瘤47.5%(39/82灶),单发肿瘤30.5%(11例)。例行超声造影或增强CT检查,根据造影灌注特征及病灶数目、大小形态、浸润范围、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等,确定RFA适应证,其中31例为常规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3例为术中开腹后行射频消融治疗、2例为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均经1~3个月超声造影或增强CT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36例82个灶根据造影结果制定方案行RFA分期治疗及扩大消融治疗。肿瘤灭活率为95.1%(78/82灶),局部复发率7.3%(6/82),新生转移率38.8%(14/36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癌,可应用经皮、术中及腹腔镜下多种方式行消融治疗,超声及超声造影为肝转移癌适应证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RFA治疗肝转移癌重要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总结,评价超声造影(CEUS)辅助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的优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辅助定位经皮穿刺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癌12例,直径1.2—5.5cm,发现病灶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12个月,每个病灶通过超声造影诊断定位进行RFA1—2次,术后通过超声造影及增强CT评价疗效。结果11例病灶术后两周复查全部消融,1例最大病灶有部分残余行再次RFA,1个月后复查无局部复发。结论超声造影辅助下经皮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癌,定位准确,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微创无并发症,可作为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后局部肿瘤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13例347个肿瘤实施RFA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RFA局部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75例(82.2%)298个肿瘤(85.9%)得到CT或MRI随访资料。大肠癌肝转移灶RFA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36.9%(110/298),局部复发的平均时间为16.4月(2~5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转移灶的部位、大小和射频针类型与肿瘤射频后的局部复发相关(P值分别为P=0.000,P=0.021和P=0.026),但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只有瘤大小和转移灶部位是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χ^2=8.522,P=0.000;χ^2=1.321,P=0.022)。结论 肝脏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是RFA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正确的电极选择和布针是获得肿瘤完全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术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形态用于评价RFA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RFA治疗的18例肝癌及4例肝转移瘤患者,于术后第3天行MR平扫,观察FS-T2WI中消融区周围水肿环的形态特点;随访复查MR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评价根据FS-T2WI水肿环连续性判断RFA疗效的价值。结果消融后,22例病灶FS-T2WI消融区周围均出现高信号水肿环。19例水肿环连续,其中11例厚薄均匀,8例厚薄不均匀但形态规整、边界清晰;术后随访均无异常强化,肿瘤标志物稳定,提示消融完全。3例水肿环不连续,局部可见外凸稍高信号结节,术后1个月增强MRI可见结节状动脉期强化,血清甲胎蛋白升高,提示消融区域未完全覆盖肿瘤区域,消融不完全。结论肝脏恶性肿瘤RFA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对评价疗效具有一定价值,尤其对于判断短期疗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射频与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对活体猪肝脏的消融毁损情况。方法:将健康家猪12头分为2组:A组为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组(RFA+EI组), B组为单纯射频消融组。分别记录每次射频消融达到最高阻抗时的时间及相应功率值,消融完成后均即刻将猪处死,取出肝脏,沿射频针道方向切开毁损灶,观察并测量其毁损范围大小,在每个毁损灶的中心、边缘及距边缘旁1cm处取材送检,观察其病理学变化。 结果:病理检查显示,消融毁损灶中央组织均呈完全性坏死,边缘组织可见变性、坏死、充血、出血、血管腔堵塞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距边缘旁1cm处少量细胞变性和大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有组织坏死。RFA+EI组标本中组织炭化现象普遍较RFA组轻。RFA+EI组毁损灶平均最长直径为(4.7±0.4)cm,RFA组为(4.1±0.2)cm(P<0.05)。RFA+EI组平均射频毁损时间为(9.8±0.9)min,RFA组为(14.7±1.3)min(P<0.05)。结论: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大肝组织消融毁损范围,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MRI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9例接受经皮RFA的肝肿瘤患者(82个病灶),其中36例术前接受MR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资料,分析病灶大小、信号及强化方式等变化特点。结果 RFA治疗后2个月内病灶完全坏死区呈等或稍短T1短T2信号,偶呈稍长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个月后完全坏死区呈短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残存病灶呈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复发病灶消融区范围较前增大,呈长T2信号。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可见厚薄不均、环状或不规则结节状强化,乏血供病灶消融区边缘不光整。结论肝肿瘤RFA术后具有特征性MRI表现,能有效判断肿瘤残存和(或)复发,对于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5例囊性脑转移瘤患者的MR平扫、增强、DWI及ADC图表现。结果15例共22个囊性转移灶,囊壁在T1WI、T2WI呈等或低信号,囊液T1WI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信号亦高于脑脊液;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DWI图呈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87±0.24)×10-3mm2/s。结论囊性脑转移瘤DWI图、ADC图、囊内信号、囊壁增强的MR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常规序列及T1加权三维成像(3D-T1WI)诊断脑转移瘤的价值,优化脑转移瘤MR扫描方案。方法收集原发灶经病理证实的35例脑转移瘤患者,均行MR常规序列及3D-T1W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各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并对比常规扫描方案与优化扫描方案的扫描时间。结果 35例共检出609个病灶;平扫T1WI、T2WI、T2-FLAIR、DWI(b=0)、3D-T1WI分别检出病灶101个(101/609,16.58%)、155个(155/609,25.45%)、235个(235/609,38.59%)、176个(176/609,28.90%)、228个(228/609,37.44%);增强T1WI、3D-T1WI分别检出病灶427个(427/609,70.11%)、609个(609/609,100%)。增强及平扫3D-T1WI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及平扫T1WI(P均0.05);DWI(b=0)与T2WI对脑转移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方案MR扫描共用时638s,优化方案为575s。结论 3D-T1WI序列可明显提高MR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以3D-T1WI替代常规T1WI、DWI(b=0)替代T2WI的优化扫描方案可提高脑转移瘤检出率,缩短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及40例脊柱单发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1.5T MR扫描,采用T1W、T2W、脂肪抑制T2W序列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特征,平扫分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分为低、等、稍高及明显强化。测量病灶的最长径,然后取平均值。结果脊柱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T1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76.92%(10/13)、15.38%(2/13)及7.69%(1/13),T2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61.54%(8/13),30.77%(4/13)及7.69%(1/13);92.31%(12/13)的脊柱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与脊柱血管瘤比较,转移性黑色素瘤长径大于血管瘤(P0.001)。脊柱血管瘤和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之间T1WI与T2WI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对鉴别脊柱单发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对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梯度回波T2*WI及SET1WI、T2WI对11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序列图像的特征,比较检出病灶数目。结果 11例患者中,在SET1WI发现毛细血管扩张症病灶3个,T2WI未发现病灶;T2*WI发现病灶74个,SWI发现112个。结论在显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病灶方面,SWI序列最敏感,其次为T2*WI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p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脊柱pPNET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病变位于颈段(C2~7)1例,颈胸段(C7~T2)1例,胸段(T10~12)1例,腰段(L3~4、L4~5)2例,腰骶段(L1~S2)1例,骶段(S1~4)1例;其中,髓外硬膜内1例,硬膜外6例。MR(n=7)和CT(n=4)检查表现为硬膜内或硬膜外肿块,信号/密度不均,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CT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肿瘤位于髓外硬膜内者可伴有多发蛛网膜下腔转移,硬膜外pPNET肿瘤的主体部分多位于椎骨或椎旁组织,肿块椎管内部分累及多个椎体平面,并通过椎间孔、骶孔与椎旁部分沟通。结论脊柱pPNET可表现为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肿瘤,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转移瘤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肺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患者128个肺部转移性病灶行CT引导下RFA,消融功率范围40~80 W,消融时间12~25 min;术后以CT随访评估疗效。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RFA。治疗后完全消融病灶120个,CT复查显示病灶无强化,边缘清晰,体积呈不同程度渐进性缩小,呈纤维条索状、结节状、空洞状等改变。术后3个月复查8个病灶可见边缘结节状强化,即刻行2次RFA消融术,术后复查其中7个病灶完全灭活,1个仍有增大趋势,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控制病灶。术后6例出现中、大量气胸,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少量气胸12例,发热12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肺转移瘤安全、有效,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