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取材方便、对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其低免疫原性及易于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性,使得在不需要HLA配型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异体移植,从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目前常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根据生物学特性、细胞表面标记、多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对其进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来源于中胚层,但在相应的诱导下可以向内胚层或外胚层的方向分化,一般选取传至第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在培养液中加入传统的诱导剂如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脑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外,向培养液中加入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诱导加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尤其是致瘤性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以向骨、软骨、肌肉、脂肪等间充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以及20μg/L表皮生长因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提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景:胎盘组织作为寻找人类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从胎盘组织中羊膜层分离、培养细胞,因其来源广泛、不受伦理限制等优越性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用酶消化法从羊膜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应用DMEM-LG+20 g/L DMSO+100 μmol/L BHA+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结果与结论:可从羊膜组织成功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生长,在体外短期内可以稳定增殖和传代.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面标志,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羊膜组织可以作为干细胞研究以及神经组织疾病细胞治疗的一个全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早期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能分化成间质细胞,而且能向实质细胞(如心肌细胞)转化。在体外定向诱导MSCs分化成神经细胞,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目的:探讨大鼠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的能力。设计:随机空白对照实验的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Wistar大鼠(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6周龄,雌雄不限。将2~4代的rMSCs接种在铺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分为3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5,0.50和1.00mmol/L异丁基甲基黄嘌呤(isobutylmethylxanthine,IBMX)诱导传代的rMSCs,待细胞分化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对照组中不加诱导剂,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主要观察指标:培养MSCs的生长情况,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nestin(小鼠抗大鼠,单克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ffic enolase,NSE)抗体(兔抗鼠,多抗)、微管相关蛋白-2a,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a,b,MAP-2a,b)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加入IBMX后,0.25mmol/L组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较少。1.0mmol/L组细胞加入IBMX第2天开始可见细胞陆续死亡。0.5mmol/L组2d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细胞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0.5mmol/L IBMX诱导细胞效果最好,2d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6d神经元样细胞占细胞总数的(23.2&;#177;2.3)%,NSE染色阳性。对照组中未诱导细胞表达nestin,诱导后3d阳性细胞增多,6d减少。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不表达MAP-2a.b。结论:体外rMSC能扩增、传代,并被诱导分化成早期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替代治疗帕金森病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进行体外诱导获得足量的有效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种策略。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将传至第5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5×106L-1接种,先用20μg/L表皮生长因子+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24h后,分为4组: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不加任何诱导液;其余3组分别加入100μmol/L抗坏血酸,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50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进行诱导。结果与结论:各诱导组均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受体D2 mRNA。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与对照组相比,各诱导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受体D2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升高(P<0.05);且全反式维甲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3种物质联合诱导组升高幅度高于抗坏血酸组(P<0.05),3种物质联合诱导组升高幅度高于全反式维甲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P<0.05)。结果提示抗坏血酸,全反式维甲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均能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3种物质联合应用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1,9(1):91-9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腔内的能向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基质细胞等分化的细胞。最近的骨髓移植动物模型研究显示 ,在体内骨髓细胞具有形成神经元的能力[1 ,2 ] 。与造血细胞相同 ,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具有可移植性[3] 。因此 ,骨髓移植后形成神经元的细胞可能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为验证此推测 ,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材料与方法肝素抗凝骨髓取材于异基因骨髓移植过程中正常献髓者。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按我们以前报道的方法进行[4] 。形成致密贴壁层的间充质干细胞用 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MesenCult培养液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取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3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前、诱导后5 d和10 d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发生形态改变,呈双极或多极的神经元样形态,诱导5 d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率为(30.3±5.2)%,而诱导10 d时达到(53.9±6.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常规诱导方法诱导的细胞生长缓慢,数量少,使用生长因子可加快诱导速度,但生长因子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使用。目的:验证未加生长因子的诱导液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效率。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细胞学观察,于2007-07/2008-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患者,均征得患者同意。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0.1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μmol/L维生素C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于细胞进行诱导,同时设立对照组,不加入诱导剂。主要观察指标:相差强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诱导后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差显做镜下呈均匀分布生长,形态为长梭形。经成骨诱导7d后培养细胞逐渐汇合呈铺路石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艮,局部细胞呈重叠牛长,间充质逐渐堆积、间充质中矿盐沉积,形成多个结节,并逐渐融合。培养14d可形成倒置显做镜下可见的褐色点状矿化结节中心;培养21d形成小片状矿化结节,von Kossa法测定可见钙结节争黑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为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且增殖快,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内外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都明显低于胶质细胞,并且这为数不多的神经元会逐渐死亡,而最终存活的细胞中神经元的数量更少.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下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能.方法:分离纯化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后,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联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绎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明显表达抗人神经巢蛋白[(55.7±4.3)%]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78.2±6.7)%],而且大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48.5±5.6)%],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应用改良组织原位培养法后,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成功率显著提高,但鲜有文献报道其与酶消化法提取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目的:观察改良组织原位培养法与传统酶消化法所获得的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上的差异.方法:将同一组织来源的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改良的组织原位培养法及常规的酶消化法提取人牙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检测及 RT-PCR 等比较观察其生长情况、抗原表达及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改良法原位培养组分离牙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常规分离培养组分离的干细胞在形态学表现,抗原表达及神经向分化能力上无明显区别,但简化了操作流程,且所得细胞数量大.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人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依达拉奉作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一般用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09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创伤所致闭合性股骨骨折的成年患者.由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提供.依达拉奉由南京先声药业生产,批号P2007123144254453.方法:无菌抽取的骨髓经肝素化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获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按1×108L-1接种于6孔板内,设立2组,依达拉奉组细胞达50%融合时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胎生血清的L-DMEM预诱导24 h,PBS洗涤后再用20 mg/L依达拉奉无血清L-DMEM诱导24 h;空白对照组始终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L-DMEM培养,不加任何预诱导剂和诱导剂.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变化,SP法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1h后,依达拉奉组胞体收缩,2h后形成较长突起,5h后呈典型神经元样细胞;空白对照组细胞仍呈对称的梭形,无突起形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6 h后依达拉奉组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及部分突起呈棕黄色,强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弱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巢蛋白,不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空白对照组上述4种特异性抗原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依达拉奉体外诱导后,所分化的细胞具有神经元表型,但还不够成熟,处于向成熟神经元分化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g/L 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 10^7 L^-1,1× 10^8 L^-1,5× 10^8 L^-1,1× 10^9 L^-1,3× 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μmo/L 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g/L二甲基亚砜、100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
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 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 10^8 L^-1组比较,5× 10^8 L^-1,1× 10^9 L^-1,3× 10^9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文献报道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多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类多肽制剂,选择纯化学诱导剂尚不多见.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采用B一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尼氏染色、NSE和NF-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已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化率分析.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可见多个核仁,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且有分支,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胞质中存在着深蓝色颗粒状的尼氏小体,NSE、NF-200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5.6±6.7)%和(73.2±5.6)%.结果证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的诱导下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 g/L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3×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 μmo/L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 g/L二甲基亚砜、100 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 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108 L-1组比较,5×108 L-1,1×109 L-1,3×109 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9.5±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为(15.6±2.6)%.未诱导组以上3种标志均不表达.结论:①在体外可以成功分离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原代培养细胞的种植密度以5×108 L-1~ 1×109 L-1为佳.②细胞传2代后性质相对均一,基本无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污染,达到纯化目的,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点.③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化羟基茴香醚联合作用下,其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对原代培养的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进行诱导,探讨其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所用3例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自于开颅手术患者,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供,患者知情同意。机械分离加混合消化液处理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3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分化,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同时结合普通光线在100倍下随机计数6个视野(大于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骨骼肌干细胞培养24h后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的梭形或棒状。培养第3天红细胞开始裂解成细胞碎屑并聚集、悬浮在培养基中,这些碎屑随着换液而逐渐消失。克隆培养的细胞大约于接种后两三周才能铺满孔底,胞体呈梭形,排列规整。②荧光显微镜下胞核蓝染,每个细胞都呈Desmin染色阳性,证明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克隆培养。③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下,骨骼肌干细胞可分化为形态上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有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表达。⑤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到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呈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阳性。⑥诱导后骨骼肌干细胞分化为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5.9±6.3)%,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3.7±5.3)%。结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且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认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7.
体外培养诱导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对原代培养的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进行诱导,探讨其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所用3例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白于开颅手术患者,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供,患者知情同意。机械分离加混合消化液处理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3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分化,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同时结合普通光线在100倍下随机计数6个视野(大于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
结果:①骨骼肌干细胞培养24h后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的梭形或棒状。培养第3天红细胞开始裂解成细胞碎屑并聚集、悬浮在培养基中.这些碎屑随着换液而逐渐消失。克隆培养的细胞大约于接种后两三周才能铺满孔底,胞体呈梭形.排列规整。②荧光显微镜下胞核蓝染,每个细胞都呈Desmin染色阳性,证明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克隆培养。③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下,骨骼肌干细胞可分化为形态上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有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表达。⑤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到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呈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阳性。⑥诱导后骨骼肌干细胞分化为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5.9&;#177;6.3)%,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3.7&;#177;5.3)%。
结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且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认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终丝匀浆上清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及人终丝匀浆上清液诱导,对照组只加培养基,>72 h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后有17%的细胞发生典型的形态学变化.神经丝蛋白阳性率15.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13.7%.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18.3%.结论:终丝中含有神经生长必备的细胞因子,并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利用Per-coi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和扩增MSCs;利用bFGF、化学诱导剂DMSO和BHA联合诱导MSCs向神经元转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erecol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人MSCs,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并且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证明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NSE和NF,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结论人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这种潜能使其有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用二甲基亚砜 (DSMO)和丁羟茴醚 (BHA)诱导分化 ,检测诱导分化前、预诱导 2 4h、诱导分化后 6h、2 4h和 48h神经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分化后 ,大部分MSCs变成双极、多极和锥形 ,并相互交织成网络结构 ,巢蛋白 (Nestin)在诱导分化前不表达 ,在诱导分化后 6h达到最高 ,2 4h和 48h逐渐降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 )在诱导分化前不表达 ,在诱导分化后 6h出现表达 ,2 4h和 48h表达增强。结论MSCs经体外诱导先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然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