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不同采收期海南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海南省万宁市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成分。方法: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茎油中分离出47个色谱峰,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1.92%;从叶油中分离出34个色谱峰,鉴定出1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4.94%。主要是单萜烯、倍半萜烯、醇类、酮类、醛类与烷酸类。含量超过1%的有10个化合物,以广藿香醇含量最高(茎油中含36.06%,叶油中占37.74%);茎油中含广藿香酮17.08%,而叶油中含量甚微(0.85%)。6~8月,含油率分别为0.8%、0.7%和0.6%,广藿香醇含量以7月最高(42.62%),6月稍低(40.84%),8月最低(31.40%);广藿香酮含量则以8月最高(5.13%),7月和6月相近(分别为2.19%和1.36%)。结论:海南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与广东湛江地区产的相似,以7月和6月采收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扦插繁殖与组织培养繁殖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差异。方法挥发油测定法和GC—MS法。结果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的广藿香药材样品中挥发油平均含量分别为14.2mL/kg、12.2mL/kg,两者10个指标性成分合计百分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1.31%、82.98%。结论组织培养繁殖与扦插繁殖的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含量及其10个指标性成分的百分含量相当。 相似文献
4.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要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茎油中分离出107个色谱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8.83%;从叶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95%。茎和叶油中主要含广藿香酮(分别为30.99%和21.31%)、广藿香醇(10.26%和37.53%)反式-丁香烯(4.92%和6.75%)、α-愈创木稀(2.27%和6.18%)、反式,反式-法呢醛(2.04%和1.40%)、α-广藿香烯(1.13%和2.71%)、刺蕊草烯(1.56%和1.99%)等。茎与叶挥发油中亦存在一些差异:茎中有27个成分是叶中没有或含量极微而未能检出,叶中亦有11个成分是茎中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5.
陈怀远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7,28(6)
目的 研究药对广藿香、佩兰的配伍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分别提取药对广藿香、佩兰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检索及质谱图解析确定化合物,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 广藿香挥发油中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等6个化学成分以及佩兰挥发油中石竹烯、叶绿醇等15个化学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而在药对挥发油中新增β-侧柏烯、柠檬烯等12个化学成分,在单味药中的α-蒎烯、β-蒎烯等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增加,而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减少。 结论 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增了β-侧柏烯、柠檬烯等成分,而单味药挥油中检测到的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石竹烯、叶绿醇等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表明了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中成药》2019,(1)
目的对2种辅助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酶解、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再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有量。结果 3种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似,共鉴定出56个峰,主要成分为内酯类,相对含有量最高的为反式-藁本内酯(34. 22%~38. 17%),其次为洋川芎内酯(8. 59%~18. 22%)、丁烯基酞内酯(7. 17%~7. 33%)、丁基苯酞(5. 21%~6. 46%)等。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和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均能有效提高川芎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 45%和0. 56%,并且是水蒸气蒸馏法的1. 28倍和1. 6倍。结论 2种辅助方法所得的川芎挥发油组分相差不大,但含有量有一定差异,并且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得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9.
采用纤维素酶提取法(CE)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法(DSE)对虎杖药材草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中分别鉴定出15种和18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酶处理后及未处理所得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成分的51.24%和76.61%,共同组分中含量最多的是3-甲基-二苯并噻吩。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海南广藿香叶和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海南广藿香叶和茎中挥发油,鉴定各化学组分并测试其含量,为海南广藿香指纹图谱的构建和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GC-MS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核对和补充检查的方法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40个色谱峰,鉴定了35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7.82%,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24.32%;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17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12种化合物的含量超过1%,亦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33.32%;从超临界CO2萃取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39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6个;从超临界CO2萃取的茎油中分离得到24个色谱峰,全部被鉴定,15种化合物的含量超过1%,以百秋李醇含量最高,为22.06%。结论鉴定的化合物主要为薁(甘菊环)、烯、酚、酯、醇、醛、酮、萘、烷、酸类等成分,其中百秋李醇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石牌藿香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分析广州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阐明广东特产药材、石牌藿行”的道地性内涵以及不同采收期的成分变化。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果;从四月和七月采民的茎油中分离鉴定出6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63%,主要含广藿香酮(71.87%和71.72%),广藿香醇(2.57%和3.39%),以及十六烷酸d-苦橙油醇,δ-愈创木烯和反式-丁香烯等;从叶油中分离鉴定出5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1.03%,主要含广藿香酮(16.69%和65.15%),广截香醇(1.95和6.10%),以及反式-丁香烯,α-愈创木烯,法呢醇,十六烷酸,刺蕊草烯等。结论:石牌香的茎油和叶油中均以广截香酮的含量最高,与其它产地的明显不同,且以七月采收的最高,怀传统采收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广藿香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液料比为影响因素,以广藿香醇的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法考察广藿香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采用GC-FID法测定提取物中广藿香醇的含量。结果: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乙醇浓度为95%,液料比20∶1 mL·g-1。在该工艺条件下,广藿香醇的提取率为32.75%,含量为0.15%。结论:该提取方法工艺简单、提取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17.
香叶树叶精油的GC—MS分析与抑菌活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叶精油的化学组成,测定了23种成分的结构与相对含量。主要成分为(-)-斯巴醇(22.50%)、1,3,3-三甲基-内-2-降冰片烷醇乙酯(10.06%)、氧化丁香烯(6.74%)和大根香叶烯B(6.71%)等。体外对八种人体皮肤真菌或细菌抗菌试验表明,该挥发油具有强大的抗菌活力,MIC值位于0.08~0.8 ml/L之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天然抗皮肤真菌新药和开发芳香油植物资源。方法目的:筛选天然抗皮肤真菌新药和开发芳香油植物资源。方法: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12种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和主要化学成分,比较了3种不同地理来源(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广藿香油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这4种挥发油都可以选择性地完全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繁殖,其中中国广藿香油的活性最强,其最低抑制浓度(MIC)50~400 μl·L-1,主要化学成分为广藿香醇、异愈创木烯和广藿香烯。藿香油最弱,MIC位于700~1000 μl·L-1,主要成分是薄荷酮类化合物。结论:证明了广藿香油的选择性皮肤癣菌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筛选抗真菌外用新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和气相色谱一质语联用技术,研究了蓄香和广曹香挥发油时12种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和主要化学成分,比较了3种不同地理来源(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广茬香油的杭真菌活性。结果:这4种挥发油都可以选择性地完全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繁殖,其中中国广着香油的活性最强,其最低抑制浓度(MIC)50~400μl·L/〈sup〉-1〈sup〉,主要化学成分为广蓉香醇、异愈创木烯和广蓉香烯。蓉香油最弱,MIC位于700~1000μl·L〈sup〉-1〈sup〉,主要成分是薄荷酮类化合物。结论:证明了广茬香油的选择性皮肤癣菌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筛选杭真菌外用新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子蒸馏法纯化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广藿香挥发油进一步纯化,得到含广藿香醇更高的产品.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分子蒸馏技术纯化广藿香挥发油所需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了弹性石英毛细管柱HP-5,在检测器温度为280℃,气化温度为280℃;分流比为20:1条件下进行GC法测定.并用内标法定量,考察了蒸发温度对广藿香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以及分子蒸馏技术与传统的水蒸气法的比较.结果 利用分子蒸馏提纯广藿香挥发油的最佳蒸发温度为65℃时,广藿香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和提取率分别达到40.71%和76.55%.结论 分子蒸馏法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所得产物中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和转移率要高,在广藿香挥发油提纯的工业化生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