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莆田市第一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初始手术为单侧开颅的TBI患者203例,根据是否为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单次开颅手术组(182例)和再次开颅手术组(2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对侧再次开颅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单次开颅手术组比较,再次开颅手术组患者术前有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原始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初始手术中行去骨瓣减压术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OR=13.043,95%CI:1.699~100.156,P=0.014)是导致再次开颅行对侧血肿清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对侧常因迟发性或扩大的颅内血肿而被迫再次开颅手术,对侧存在颅脑损伤CT征象是导致对侧再次开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骨瓣开颅在后颅窝开颅术中的临床应用,并与后颅窝骨窗开颅进行比较,分析骨瓣开颅在后颅窝开颅术中的优越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120例后颅窝开颅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120例病人分A、B 2组,A组61例均为骨瓣开颅,B组59例为骨窗开颅。结果骨瓣开颅61例中仅有1例出现皮下积液,无感染。而骨窗开颅术后积液达24例,感染10例,且遗留有颅骨缺损。结论骨瓣开颅在后颅窝开颅术中能有效减少术后皮下积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圆形颅骨磨钻在开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硬膜外血肿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20例,两类患者各用圆形颅骨磨钻开颅10例,电钻、铣刀开颅10例。结果硬膜外血肿组2种方法开颅时间、手术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开颅时间、手术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形颅骨磨钻开颅无骨孔残留,颅骨损伤较小,完整性保持较好。结论圆形颅骨磨钻结构简单,易操作,对颅骨损伤较小,出血量少,特别是硬膜外血肿开颅效率更高,能较好保持颅骨完整性,为基层医院开颅术增加了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技术一期治疗颅内血管病的方法、适应症、条件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例复杂颅内血管性疾病患者行一期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栓塞后,同时行开颅手术彻底切除畸形血管团;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成形后,置入支架贴壁确切。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技术一期治疗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环钻在额部颅内血肿开颅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钻在额部颅内血肿手术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应用环钻开颅与普通(传统)开颅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①应用环钻开颅手术时问平均为1.2h,普通开颅时间平均为2h。②应用环钻开颅术中一般不需要输血,而普通开颅术中常需要输血。③环钻开颅切口小,损伤小,多采用沿额纹切口;普通开颅切口大,术后外观欠佳。结论应用环钻开颅手术所需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外观皮肤切口美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两种方法,对高龄患者丘脑出血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龄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从定向组抽25例和开颅组抽25例.开颅组行开颅丘脑血肿清除手术,定向组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分为2组,双侧开颅组术中大脑镰不切开,单侧开颅组术中大脑镰切开,术后不缝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单侧开颅组与双侧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间短、输血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和嗅神经损伤率低(P<0.05);单侧开颅组术后6个月末生存良好率85.42%,明显优于双侧开颅组65.96%(P<0.05)。结论单侧入路开颅手术能够有效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的血肿和糜烂组织,具有手术时间短、输血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和嗅神经损伤率低的特点,施术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最大程度保留脑组织和降低手术创伤为原则开展手术,对于术野暴露不充分或对侧血肿清除困难者,应考虑双侧开颅手术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开颅术后再发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例开颅术后再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引流术后3~5d12例病人血肿均满意清除,无再次行开颅手术者。术后随访3月,痊愈8例,部分功能障碍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操作简便,副损伤较少,对开颅术后再出血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开颅清除血肿术及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开颅组48例,钻孔引流组54例,两组病例在出血量、年龄、合并症及意识状态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开颅组在全身麻醉后骨瓣开颅,直视下清除血肿;钻孔引流组在局部麻醉 强化麻醉下钻孔置管尿激酶冲洗引流。结果开颅组死亡16例,死亡率33.3%(16/48);钻孔引流组死亡9例,死亡率16.7%(9/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瓣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神经内镜辅助组与常规大骨瓣开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医疗费及其预后ADL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短于常规开颅组;血肿清除率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高于常规开颅组;住院医疗费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在预后ADL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优于常规开颅组,神经内镜辅助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高清除率、较低住院医疗费及较好的ADL预后评分等优点,比常规开颅手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42例和开颅治疗组40例,微创治疗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状态(ADL)。结果手术治疗后对2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微创治疗组4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9%;开颅治疗组40例,死亡15例,病死率37.5%。微创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开颅治疗组,血肿清除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开颅治疗组,ADL优于开颅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治疗创伤小,手术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中青年(<45岁)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开展额颞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的对照研究,客观评价两种不同手术对该类型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中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开颅减压方式施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18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在术后颅内压的改善程度、意识状态的改善及远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常规骨瓣开颅组。结论对于年龄<45岁的中青年恶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脑疝患者采取额颞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骨窗开颅术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9~12分,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传统开颅手术组(n=26例)和微骨窗开颅手术组(n=25例)。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巴氏指数(B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骨窗开颅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 0. 05);微骨窗开颅手术组手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MMSE评分和BI评分与传统开颅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微骨窗开颅手术用于治疗GCS评分9~12分小脑出血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的手术入路与疗效。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救治的68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病人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行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36例(单侧开颅组),双额开颅32例(双侧开颅组)。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估额叶功能损害程度。结果单侧开颅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双侧开颅组缩短约1.5h。伤后6个月,两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B评分单侧开颅组为(7.58±2.02)分,双侧开颅组为(5.12±2.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造成的额叶功能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9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62例(小骨窗开颅组),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97例(骨瓣开颅组);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估短期疗效。结果术后1~2 d复查CT示,两组脑内血肿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6月m R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骨窗开颅组术后6个月癫痫发生率(12.90%)明显低于骨瓣开颅组(26.80%;P0.05)。血肿量大和脑疝是小骨窗开颅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血后12 h内手术对患者预后有益。结论对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小骨窗开颅较骨瓣开颅可显著减少术后6个月癫痫发生率,手术时机、血肿量和脑疝显著影响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中等量(30~6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02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小骨窗开颅术112例,大骨瓣开颅术90例。术后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动能力(AD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DAL Ⅰ~Ⅲ级为有效。结果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8) h和(3.2±1.6)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0±85.0)ml和(520.0±90.0)ml,有效率分别为(80.4%,90/112)和(64.4%,58/90)。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大骨瓣开颅术明显减少(P<0.05),而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术临床疗效优于大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脑出血60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4-09~2006-06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颅手术20例,存活13例(65%),恢复良好5例(38.5%),中、重残8例(61.5%),死亡7例(35%);小骨窗开颅术40例,存活35例(87.5%),恢复良好26例(74.3%),中、重残9例(25.7%),死亡5例(12.5%)。小骨窗开颅术后,病人的存活率和恢复情况均高于开颅手术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能及时针对病因清除血肿,消除占位,制止出血,降低颅内高压,稳定颅内环境,阻断脑继发性损害,使病损的脑组织得以修复,达到康复。手术治疗能明显地提高存活率,小骨窗开颅术要比开颅手术为优,既能提高存活率,又能大大提高存活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及时、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额颞眶颧弓(FTOZ)开颅,结合深部骨切除对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的显露进行研究。方法:利用10例尸体标本20侧FTOZ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用于显露基底动脉上部;切除岩骨前部用于显露岩骨斜坡区。结果:单纯FTOZ开颅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结合前后床突切除,在10例标本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Kawase三角)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在50%(10侧)的情况下其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FTOZ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正确选择开颅侧别,结合前后床突切除,FTOZ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结合岩骨前部切除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FTOZ开颅也是全切肿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职称术者手术室干预措施对降低开颅术颅内感染的作用。方法对2009-01—2011-08我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475例患者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2011-09—2012-03我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89例患者通过建立有效的手术室干预措施后进行监测,干预措施着重于切断微生物入侵途径的方法,包括规范外科手消毒、术中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护士的配合监督与提醒、术程动态空气消毒等;同时统计分析两个阶段不同职称术者的调整颅内感染专率。结果干预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术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专率为1.63%,其他职称术者颅内感染专率为15.76%(P<0.01);采取干预措施后2组技术职称术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均为零感染。结论采取手术室现场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神经外科低职称术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标准化开颅技术运用于额颞切口开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由同一术者利用标准化开颅技术完成的36例额颞弧形切口开颅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23例。结果 36例中,29例切开颞肌,7例未切开;骨瓣大小4 cm×3 cm~7 cm×8 cm;出血量5~65 ml,平均24.2 ml;开颅时间18~45 min,平均29.2 min。结论 额颞切口标准化开颅技术简单、快速,适合年轻医生学习掌握,尤其是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