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转氨酶正常的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ChE活性的研究,探讨治疗指征。方法 随机抽取300例排除其它疾病及药物对肝影响的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肝炎分型、乙肝两对半情况及肝功能、血清ChE活性测定情况进行分组,观察血清ChE活性变化,比较半年内各观察组发展为肝炎的率。结果 虽有肝炎病毒感染,若ChE正 常,即使不作任何治疗,半年内发展为肝炎的发病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若ChE低于正常范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半年内发展为肝炎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前者发病率显著增高。同时比较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适时治疗大大减少发病率。结论 血清ChE活性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可估计肝脏的储备功能,对转氨酶正常的肝炎病毒感染者,为避免发展为肝炙,当ChE活性低于正常时可考虑为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对216例肝病患者及44名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hE活力测定。结果各类肝病组血清ChE活性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肝硬化组与另外3组肝病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血清ChE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平行。结论血清ChE的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血清ChE活性的动态观察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与呼吸衰竭(呼衰)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48例临床症状符合重度AOPP的患者按有无呼吸衰竭分为2组,检测其在不同时间点血清ChE活性.结果 呼吸衰竭组各时间点的血清ChE活性均明显低于未发生呼吸衰竭组(P<0.01).呼吸衰竭组患者治疗后24 h血清ChE活性无明显升高(P>0.05),而未发生呼吸衰竭组的患者其血清ChE活性却显著增高.结论 重度AOPP患者中,血清ChE活性与呼吸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血清ChE活性可作为判断中毒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1例各型肝病患者及6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ChE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ChE活性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肝脏的储备功能,了解病情变化及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旭东  陈虹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1952-1953,1955
目的了解胆碱酯酶(ChE)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47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ChE、肝功能检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治疗1周后根据脱机与否分为效果满意组和效果不良组,并比较该两组患者ChE活性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ChE活性、血清前清蛋白(PA)及血清清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不良组患者血清ChE活性、PA以及血清清蛋白水平较效果满意组有所降低,APACHEⅡ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hE活性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与PA、血清清蛋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63、0.799、0.890,P<0.01]。结论 ChE活性变化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临床医生需对ChE活性降低的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6.
张建国  吴家明 《淮海医药》2006,24(4):294-295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和维生素E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患者血清SOD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清SOD含量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治疗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OD值水平低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3个月,血清SOD水平明显上升,但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血清SOD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化瘀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1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化瘀丸治疗组80例、西药对照组41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并检测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化瘀丸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12.9%,与西药对照组2.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与对照组43.90%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化瘀丸治疗组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化瘀丸治疗黄褐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并能提高黄褐斑患者血清SOD活性,减少MDA堆积,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双环醇治疗婴儿肝炎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环醇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04例婴儿肝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予以双环醇片口服,对照组52例予以联苯双酯口服。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血清ALT复常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ST复常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后3个月两组ALT、AST的复常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环醇治疗婴儿肝炎疗效肯定且停药后不易反弹。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从68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15例,慢性肝炎35例,重型肝炎18例)和24例健康献血员血液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应用RT-PCR及ELISA分别对IL-18基因的转录和血清中IL-18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重型肝炎组IL-18基因转录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IL-18水平上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不同的慢性肝炎病人之间IL-18基因转录水平及其血清中的含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程度越重,IL-18含量越高。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与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2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患者中以农民和个体经营者为主,在第二季度发病率较高.所有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非单纯戊型肝炎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但在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2例患者死亡,其余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 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男性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多见,大多预后良好,但非单纯戊型肝炎患者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清胆碱酯酶(ChE)在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活性的变化,分析血清ChE作为一种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感染病患者37例、外伤及手术患者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恶性肿瘤患者43例以及健康体检人员50例,分别进行血清ChE的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疾病组Ch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手术组ChE活性下降最为显著,对照组与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除了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的ChE活性下降外,其余各组患者的Ch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ChE具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炎康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CCl4和乙醇造成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肝炎康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ALT和AST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MDA和Hyp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肝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形成假小叶结构。与模型组比,用药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Hyp、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汇管区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但未见假小叶结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结论肝炎康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和预防 治疗组,采用CCl4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预防组于注射CCl4前多次给小鼠灌服SPC,治疗组于注射CCl4后给SPC,预防 治疗组于注射CCl4前后均给SPC,24h后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ALT和AST活性,并取肝组织观察比较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SPC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治疗、预防及预防 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 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均能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论:SPC对CCl4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护肝宁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护肝宁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给予护肝宁片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护肝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肝功能、临床症状改善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转氨酶等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肝宁片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有机磷中毒患者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全血及血清胆碱脂酶(Ch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所有5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清除毒物、应用双复磷或氯磷定、阿托品及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48、72、96、120h及出院时抽末梢血测定全血及血清ChE活性,并于同期测定37名均为健康者血ChE活性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全血、血清ChE活性在中毒患者治疗前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轻度患者的全血ChE活性恢复较快,至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中、重度患者的全血ChE活性于治疗后24h降至最低,于48h缓慢回升,至出院时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例死亡患者全血ChE活性持续不回升。血清ChE活性值波动较大,分布较离散,恢复相对较快。结论全血ChE活性是对急情有机磷中毒进行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在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与熊去氧胆酸治疗,2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SALT,TBil及AS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清肝退热汤治疗9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与对照组91例用肝炎冲剂相比,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快,平均住院天数P<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转氨酶的复常和血清胆红素降低,两组差异显著。提示清肝退热汤组方合理,疗效显著经济实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降低血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高脂饲料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脂指标以及脂肪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组大鼠血清TG、Tch及VLDL-ch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TG、Tch及VLDL-ch水平较高脂血症组均显著下降(P<0.01),高脂血症组大鼠血清HDL-ch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HDL-ch较高脂血症组显著增高(P<.01);且接近正常组水平.高脂血症组大鼠脂肪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脂肪细胞凋亡指数较高脂血症组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辛伐他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促进脂肪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红宇  盛吉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19-2921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5例正常人、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P<0.05),其值与谷丙转氨酶(GPT)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FN抗病毒治疗前血清中IL-10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无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其中血清中IL-10水平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 )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112例住院HBsAg( )初治浸润型肺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均以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于强化期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出现肝损害时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0例(16.1%),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对照组50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9例(3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19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11例转氨酶降至正常,8例无效,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肝损发生前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HBsAg( )患者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但与出现肝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比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