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舍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 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合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萨提亚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中国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筛选某高校大学生18人,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结果:(1)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自尊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26.031,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自尊量表得分最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最低;(2)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32.768,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最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最低;就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检验发现,力量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坚韧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7.326,P0.001);乐观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9.532,P0.001);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坚韧因子和乐观因子得分均大于干预前和追踪后测。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提高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心理弹性有一定的效果但干预后过一点时间后,团体辅导效果存在反弹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 通过2个实验对九江某大学45名师范女生进行主观幸福感提升干预,验证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1后测、追踪测试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前测,其中后测与前测差异更显著(F=9.10,P<0.001);对照组组内差异不显著(F=1.65,P>0.05);实验组2主观幸福感前测和追踪测试差异显著(t=2.58,P<0.001).结论 日常积极活动,日常积极活动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但后者的持续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留守情况调查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中筛选出留守经历大学生245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1名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有留守经历女生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支持力总分、心理韧性总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女生(P0.05);有无留守经历男生心理韧性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同为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男生情绪控制(t=3.265,P0.01)、个人力总分(t=2.129,P0.05)显著高于女生,女生支持力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2.143,P0.05);③留守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显著(F=3.074,P0.05),留守期间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显著(F=3.332,P0.05),与抚养人沟通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F=4.91,P0.01)、支持力总分(F=6.331,P0.05)、心理韧性总分差异显著(F=3.687,P0.05);④与抚养人沟通情况、性别及与父母团聚频率对支持力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10.8%;与抚养人沟通情况对总体心理韧性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3.7%。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加强与抚养人沟通、与父母团聚频率等提升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留守类型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马鞍山市农村中小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3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内外向(F=9.075,P<0.001)、神经质(F=36.632,P<0.001)及精神质(F=4.530,P<0.05)人格维度、心理健康总得分(F=71.694,P<0.001)上均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680,0.352;P<0.01).③内外向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158,P<0.001),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精神质人格特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647,-0.345;P<0.001).④留守类型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2,P<0.01),留守类型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精神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留守类型在留守儿童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艺术疗法为媒介的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亲历地震60名儿童,随机分为艺术团体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处于常态。干预前后进行SCL-90、SAS和SDS测试,评估团体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艺术团体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t=-3.41~-7.83,P0.05)、SAS(焦虑无助情绪)总分(t=-9.51,P0.001)和SDS(悲观哀伤情绪)总分(t=-6.40,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艺术团体干预组后测的SCL-90总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测(t=5.67,P0.001);而干预前两组间各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测得分无统计学差异;2艺术团体干预组成员SCL-90阳项均分(t=5.50,P0.001)、躯体化(t=4.94,P0.001)、强迫症状(t=3.88,P0.01)、人际关系(t=3.93,P0.01)、忧郁(t=6.44,P0.001)、焦虑(t=4.34,P0.001)、敌对(t=3.44,P0.01)、恐怖(t=5.31,P0.001)、偏执(t=2.14,P0.05)、精神病性(t=3.98,P0.001)和其他得分均有所下降(t=3.28,P0.01),SAS、SDS等指标有明显好转,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前后测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地震灾后儿童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干预技术,明显改善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依据中医学顺势利导、扶正祛邪、心身合一等治疗原则,制定适用于网络依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引导网络依赖成员宣泄心理能量,协助成员建立对网络全面客观的评价,发现心中正向的认知及情感,最终摆脱网络依赖.方法 以某中医药大学26名网络依赖大学生作为实验组,26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网络依赖行为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在团体辅导前、结束及结束后6周时施测修订后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结果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CIAS-R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辅导结束(F=11.29,P<0.01)及结束后6周(F=16.89,P<0.01),实验组网络使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内干预前、后及6周追踪测试CIAS得分有显著差异(F=11.29,P<0.01),对照组内3时间段CIAS得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情志顺势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