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志敏 《校园心理》2016,(5):308-311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SIQ)、自杀态度问卷量表(QSA)评定了2 836名高中生的抑郁水平、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有6.3%的学生存在明显的自杀意念。(2)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年级的差异,年级间有自杀意念的关系是:高一、高二大于高三。(3)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4)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宗教信仰的差异,有宗教信仰比无宗教信仰高中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5)抑郁、自杀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动思维、自尊是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6)抑郁、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自动思维、自尊共4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共5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巴瑞特冲动量表中文版(BIS-11)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33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冲动性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34,-0.112;P<0.05);运动冲动性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75,-0.168;P<0.01)。运动冲动性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4,F=5.524,R2=0.217,F=4.407,P=0.001)。结论冲动性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16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天津市某大学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6%;年级对自杀意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P0.05),而性别、生源地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7,0.112,0.145;P0.05),母亲控制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3;P0.01),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9,-0.157;P0.01),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092,-0.093;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55,-0.089;P0.0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92,-0.17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杀意念最抑郁时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55,-0.127;P0.01)。自杀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共建立8个中介模型,且全部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342名军校研究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测评。结果22.51%的军校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有自杀意念研究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的研究生(P<0.05,P<0.01,P<0.001)。结论军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有一定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危机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著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3)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 :(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著预测其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人孤独感、自杀态度和依恋风格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92名天津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①在92名被调查者中,对老年人情感孤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性别(t=0.354,P<0.05)、婚姻状况(t=-0.181,P<0.05),居住方式(t=1.707,P<0.01)和慢性疾病(t=1.926,P<0.05);②对社会孤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性别(t=1.354,P<0.05)、婚姻状况(t=-0.975,P<0.05)、居住方式(t=3.470,P<0.05)和睡眠质量(t=-2.251,P<0.05);③对总体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因素的有性别(t=-0.697,P<0.05)、婚姻状况(t=1.032,P<0.05)、居住方式(t=3.052,P<0.05)、睡眠质量(t=-2.166,P<0.05);④影响老年人对安乐死态度的显著因素有年龄(F=0.041,P<0.05)和居住方式(F=0.047,P<0.05);⑤不同睡眠质量对老年人自杀行为的认识显著不同(F=0.040,P<0.05);⑥吸烟饮酒习惯对老年人及自杀者的态度显著不同(F=0.047,P<0.05);⑦"对自杀行为的认识"与冷漠型依恋风格(r=-0.381,P<0.05)、社会孤独感(r=-0.306,P<0.05)呈显著负相关;⑧"对自杀者态度的认识"与恐惧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22,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430,P<0.01);⑨社会孤独与安全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316,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61,P<0.05);情感孤独与安全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407,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10,P<0.05)。结论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孤独感高低和自杀态度的不同;冷漠型和恐惧型依恋风格影响老年人的自杀态度;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风格的老年人孤独感体验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 SA)和B 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 I-CV)对334名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4个因子均分都在2.5~3.5之间;其与自杀意念强度、自杀危险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表明,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影响自杀危险程度(近1周:χ2=2870.04,P<0.05,NNF I=0.88,CF I=0.89;最消沉抑郁时:χ2=1599.41,P<0.05,NNF I=0.94,CF I=0.95);在"近1周"和"最消沉"2个时间段,自杀态度对自杀危险程度的间接影响作用分别为0.308和0.410,P<0.05。结论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对自杀危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16~8.612,P0.05);有悲观厌世言行及服药、自缢、撞墙、割脉等自杀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41,5.132;P0.05)。结论: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小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