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方法用大学生择业完美主义量表、择业焦虑量表和择业效能感量表测量445名大学生。结果①追求理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r=0.605,P<0.001),在乎挫折与择业焦虑呈正相关(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9.70,P<0.001),在乎挫折的预测作用高组强于低组(t=6.68/2.22,P<0.001/0.05);③高、低择业效能感之间追求理想有显著差异(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11.38,P<0.001),在乎挫折和择业焦虑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择业效能感条件下在乎挫折是导致择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而低择业效能感条件下追求理想是导致择业效能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积极完美主义者比消极完美主义者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与择业效能感相关,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呈负相关。本研究探讨研究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择业效能感概念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护理本科生择业效能感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择业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成功择业的重要因素。通过自编问卷对4所高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择业效能感在年级、家庭来源和家庭状况上都存在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5.
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探讨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自编“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 ,被试为石家庄市理工科大学生 5 0 7名。结果 :该被试群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并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结论 :理工科大学生 ,特别是女生群体以及新入学男生在择业的各个方面均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择业效能感量表和职业成熟度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3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相关;成就动机直接影响职业成熟度也可以通过择业效能感间接影响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结论:择业效能感在成就动机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永贤 《校园心理》2009,7(6):365-367
为探讨高等师范类(高师)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采用简式择业效能感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9名高师毕业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高师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在不同性别、专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比较而言,理科生的应对方式明显高于文科生,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于文科生。进一步分析表明,择业效能感、应对方式(除求助外)与心理健康呈明显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择业效能感、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筛选96名被试,采用Einstein和McDaniel的双任务实验范式,以图形组合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前瞻记忆能力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效能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正确率(t=2.445,P0.05),高自我效能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显著低于低自我效能感前瞻记忆反应时(t=-3.763,P0.001);高自我效能感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正确率(t=2.901,P0.01),高自我效能感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反应时显著低于低自我效能感(t=-2.612,P0.01);同一实验条件下,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及反应时均显著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及反应时(t=9.061,P0.001;t=-2.188,P0.05)。结论大学生前瞻记忆成绩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和择业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运用成就动机量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1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成就动机水平、个人价值取向和总体择业效能感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女生(t=2.08P=0.038,t=2.71P=0.007,t=2.67P=0.008);城市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自我评价和信息收集方面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F=8.24P=0.00,F=3.13P=0.046,F=3.21P=0.043);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各维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结论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择业价值取向对择业效能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四学生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与择业效能感问卷对7所院校450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四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与专业交互作用显著,择业效能感的来源主效应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外倾性人格特质与择业应对、择业效能感总分呈正相关;精神质与自我了解、职业信息获取维度以及择业效能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对择业效能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对医科大学各专业65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医学生的职业效能介于有一些信心与比较有信心之间(3.20±0.69);②性别及是否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有影响(t=2.394,2.353;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无差异(t=1.821,P>0.05),年级、来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存在差异(F=3.630,12.223,6.079,5.854,7.824,2.055;P<0.05);③从职业决策有困难的危险度来看,女生是男生的1.482倍(P<0.05),大二学生是大一学生的1.495倍(P<0.05),非学生干部是学生干部的1.580倍(P<0.01),来自乡村的学生是来自城市学生的1.885倍(P<0.05).结论 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仍有提升的空间;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来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效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状况及其与职业决策效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涯决策困难问卷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调查所大学的185名大学生。结果:大学生报告的决策困难程度不高,并且报告较高水平的决策效能:不同水平的职业决策效能者在职业决策的不同过程上存在不同的困难。结论:所调查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较小,并且职业决策困难与职业决策效能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择业焦虑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以职业价值观问卷、择业焦虑问卷和择业效能感问卷测量18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择业效能(t=4.562,P0.01)和择业焦虑(t=6.947,P0.01)都显著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和生源地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相关(r=0.314,P0.01);4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发展因素能正向预测其择业效能感(t=5.333,P0.01)。结论:重视发展因素的个体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提供一些依据。方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研究工具,325名大学生为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的情绪智力不存在性别差异,班干部学生在“运用情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t=1.97,P<0.05);男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选择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12,P<0.05),城市生源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学生(t=2.48,P<0.05);情绪智力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P<0.01);“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可联合预测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β=0.39,0.23;P<0.001),情绪智力的不同维度能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不同维度。结论: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控制源与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及择业效能感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省内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98名实习护生为调查对象,以心理控制源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择业效能感量表为评价工具调查研究对象各维度的得分情况。结果:心理控制源能力维度得分为(3.87±1.02)分,总平均得分为(3.55±1.03)分,实习护生生理控制源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生涯适应力的各项维度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的各个维度均与能力、努力和内控型呈显著正相关(r=0.423~0.632,P0.05),而与背景、机遇和外控型无相关性。实习护生择业效能感的各个维度均与能力、努力和内控型呈显著正相关(r=0.418~0.612,P0.05),而与背景、机遇和外控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与实习护生的生涯适应力及择业效能感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专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300名大专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专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年级差异;②大专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相关;③大专生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与父亲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收集信息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大专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生涯建构理论为指导,运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CAAS)、职业使命感量表(CCS)、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职业探索量表(CES)对西安3所大学的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生涯适应力与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53,0.605,0.444;P0.01),职业使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17,0.437;P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9,P0.01);生涯适应力可以通过职业使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也可以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整体模型拟合良好(χ2/df=3.737,GFI=0.924,NFI=0.934,CFI=0.951,RMSEA=0.069)。结论:生涯适应力可通过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职业探索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研究医学生的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生压力源调查问卷对山东大学的1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所调查医学生中,近半数存在较大压力,主要压力源为专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深层压力源主要是父母期望、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和同辈竞争的压力;②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总体压力感知(t=-2.466,P<0.05)、人际关系压力(t=3.528,P<0.01)和情感压力(t=-3.663,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③除专业学习压力之外,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不同来源的医学生在总体压力感知和其他5个压力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t=2.067~96.788,P<0.01或P<0.05).结论 医学生主要存在专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生源等是医学生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共调查了清华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278名本科生。结果:①职业自我效能存在着性别和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②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更受到了家庭的职业引导、知觉到的社会支持的影响。结论:加强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引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医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掌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对1173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为(4.03±0.39)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女生在家庭凝聚力(t=-4.251,P0.001)和自我效能(t=-1.995,P0.05)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2.486,P0.05)。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065,P0.05);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765,P0.01)。来自城市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来自农村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t=2.785,P0.01)。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学生在心理弹性(F=3.478,P0.05)、家庭凝聚力维度(F=2.659,P0.05)、社交能力维度(F=2.832,P0.05)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和年龄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