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中学生抑郁水平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沈阳市6所中学的3124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1478名,女生1646名)进行调查.结果 重度抑郁状态406人(13.0%),男生218人(7.0%),女生188人(6.0%).其中,男生自责(t=3.60,P<0.01)、退避(t=2.86,P<0.01)、合理化(t=3.24,P<0.05)评分高于女生,女生求助评分高于男生(t=3.26,P<0.01);高一学生解决问题评分高于其他年级(P<0.01),高二学生自责、退避、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其他年级(P<0.01).贝克抑郁问卷总分与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结论 ①中学生不同抑郁水平受性别因素影响,轻度和中度抑郁状态女生显著多于男生,重度抑郁状态男生显著多于女生;②中学生抑郁水平受应付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家庭功能、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529名的初中生进行测评.结果 ①初中生的家庭功能((x-)=2.3501)和社会适应((x-)=2.486)处于中等水平;②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5.045,P<0.001),父母外出务工情况(F=4.603,P<0.05)和所在区域(t=8.655,P<0.001)都存在显著差异;③初中生社会适应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3.640,P<0.001)和所在区域(t=-8.294,P<0.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好,其社会适应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儿童自尊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探讨长沙市儿童的自尊状况及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自尊量表、学校适应性问卷、家庭功能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长沙市935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长沙市儿童自尊平均分为92.64±12.378,儿童自尊在不同年级、年龄组之间有差异(P<0.05),年级、年龄与儿童自尊呈负相关,年级越高、年龄越大的儿童,自尊水平越低;儿童自尊与学校适应性各维度、家庭功能各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学校适应中的学业适应是影响儿童自尊的最重要因素,其余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同伴关系、家庭的亲密度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和学校适应行为问卷对621名哈尼族中学生施测。结果 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同家庭住地(F=3.20,P0.05)、年级(χ2=51.10,P0.00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的学业适应得分高于乡镇学生(P0.05);县城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均高于乡村学生(P0.01,P0.01);乡镇学生的总问卷分值显著低于县城和农村学生(P均0.05);2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总均分及5个维度得分,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有升有降;3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与民族文化认同有关,受民族接纳、社会俗约因素的影响,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预测效应(P均0.001)。结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受家庭住地、年级的影响,不同维度呈非平衡性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时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焦虑状况,为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2所高校的2011级386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在入学2个月后进行现场测试,分别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社交焦虑量表(IAS)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从很强、良好、一般、较差到很差的频数分布分别为16(4.1%)、24(6.2%)、92(23.8%)、150(38.9%)、104(26.9%);②男生的社交焦虑得分高于女生(t=2.77,P<0.05);对专业较满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高于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t=3.03,P<0.01);家庭气氛和谐学生的心理适应得分高于家庭不和谐的学生(t=3.14,P<0.01),而3个焦虑量表的得分均低于不和谐的学生;曾被群体排斥过的学生其心理适应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学生(t =-2.90,P<0.01),而社交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则显著高于其他学生(t=2.86,4.22,P<0.01,0.001);③心理适应与社交焦虑、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为负相关,而社交焦虑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正相关(|r| =0.42~0.71;P均<0.01).回归分析表明特质焦虑、社交焦虑对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性.结论 新时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急需重视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受到社交因素及焦虑状况的影响;心理适应能力与焦虑状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一般特点.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负性情绪问卷》,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 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自身问题、任务管理压力.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F=8.411,P<0.01;F=6.424,P<0.05;F=11.420,P<0.01).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问题、恋爱问题和自身问题上年级差异显著(F=9.958,P<0.01;F=2.785,P<0.05;F=8.353,8.977,3.924,P均<0.01).经济问题、恋爱问题上城乡差异显著(F=4.856,P<0.05;F=7.755,P<0.01).结论 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因素主要有9个方面.性别上,女生因为就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高于男生,而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上,男生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女生.不同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具有特异性.城乡上,农村学生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而因为恋爱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大一学生学习倦怠发生情况,探讨学习倦怠和学校适应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对大一3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一学生存在学习倦怠,发生率为29.70%;②大一学生学习倦怠各因子及总分与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369,0.422,0.341,0.451;P均<0.01);③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倦怠分值和各雏度分值均高于适应良好组(P<0.05或0.01);④适应不良组男女生学习倦怠总分无差异,男生行为不当分值高于女生(t=1.998,P<0.05).结论 大一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其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大一学生适应性有利于改善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306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学生其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男生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得分高于女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0.01),女生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得分高于男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各因子分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各因子存在相关性,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和社会适应能力商数(ADQ)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0.01),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社会适应能力商数(ADQ)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0.01).结论: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贫困与富裕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行为特点、问题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方法采用自编简洁易懂的儿童社会适应自评表(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0),对浙江某沿海地区608名贫困学生与富裕学生(其中贫困生276人,富裕生332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富裕家庭的学生在人际适应(F=30.461,P=0.000)、学习适应(F=43.340,P=0.000)、生活适应(F=21.694,P=0.000)、自我意识(F=21.694,P=0.000)上显著优于贫困生;②女生随着年级升高,人际适应水平呈显著下降状态(F=10.643,P=0.001);③小学女生的生活适应优于男生(F=7.594,P=0.007)。结论贫困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相对不佳,富裕生社会适应比较好;随着年级的增高,社会适应问题呈分化状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社会适应水平下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信任与关系型自我构念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向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564份;以信任量表(TS)和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RISC)为测评工具,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与回归效应。结果:男生的同伴信任(t=-4.83,P0.01)和关系型自我构念得分低于女生(t=-4.00,P0.01),大一学生的同伴信任(t=-2.32,P0.05)和关系型自我构念得分低于大二学生(t=-2.57,P0.05);信任量表与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71,P0.001);关系型自我构念能够预测同伴信任32.6%的变异量(r=0.571,R2=0.326,R2adj=0.325,F=272.02,P0.001)。结论:大学生关系型自我构念能够显著预测同伴信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44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并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②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r=0.141~0.371,P<0.01);③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除外)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负相关(r=-0.296~-0.408,P<0.001);④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最高可达18.3%.结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居中;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 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以方便抽样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一般状况问卷,对某军校591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该军校新生中有23.7%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2.2%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19.8%可能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3人际关系总分及其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均存在统计学正相关(r=0.200~0.551,P0.001)。结论:军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和心理问题,且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改善军校新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及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大学生554名,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查。结果:按SCCS得分将大学生分为3组,即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3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各因子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73,29.48,24.09,18.15,55.67;P0.001)。人际关系及其4个因子得分与SCCS的3个因子得分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自我灵活性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P0.01)。路径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到人际关系各因子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孤独感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伴关系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463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进行调查,用结构方程对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模型,并用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1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和孤独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2亲子沟通对孤独感产生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5和-0.30;3同伴关系是亲子沟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中介因素,亲子沟通通过同伴接受和同伴恐惧自卑影响孤独感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7和0.57。结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亲子关系不仅对孤独感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对孤独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Problems of an interpersonal nature such as unassertiveness and dependence are considered as they affect features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agoraphobics, such as spousal satisfaction and sexual function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re reviewed followed by an 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 bearing on these issu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relationship problems in agoraphobia remains unclear, although such problems are clearly abs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is disorder in some patients. The relevance of these issues for treatment is similarly unclear, although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involving partners in therapy and/or employing procedures which deal with relationship problems, appear to enhanc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宿舍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简称GWB)对国内部分高校的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宿舍关系好于全国常模(t=5.306,P<0.01),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4.527,P<0.01),男女生之间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的宿舍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438,P<0.05).结论 大学生宿舍关系较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较高,宿舍关系好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特质情感类型及其与同伴关系、学校态度的关系。方法:以638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测查。结果:①特质情感类型包括四种:高-低型(37.0%)、低-高型(28.9%)、双低型(24.9%)和双高型(9.2%);②不同特质情感类型的儿童在同伴接纳、友谊和学校态度上差异显著,高-低型在学校态度、同伴接纳、友谊质量上均好于其他类型,双低型在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上都差于其他三类;低-高型的学校态度得分最低;③特质情感类型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和友谊,也能预测学校态度,友谊质量在特质情感类型与学校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不同特质情感类型对于学校态度有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部分是以友谊质量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