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9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34)服用β阻滞剂、ACEI和利尿剂,治疗组(他汀治疗组,n=3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1年,出院后随访观察1年,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20.23%(P<0.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发生率下降26.98%(P<0.01)、再次住院率下降30.68%(P<0.01)、死亡率下降29.58%(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慢性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患者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 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心衰中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心力衰竭是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然而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神经内分泌因素造成心脏超负荷的一种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LVEF、LVESD、LVEDD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发生心律失常9例(20.0%),再次住院18例(40.0%),死亡1例(2.2%),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重构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5.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心脏收缩或舒张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危重症之一。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利钠肽系统等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失调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6类神经内分泌调控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胡世红 《医学文选》2000,19(6):951-953
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神经内分泌激活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国际上进行了很多大规模、随机双盲、有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除洋地黄以外的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剂,长期应用均可加重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原因是它们不能抑制甚或加重心衰时的神经内分泌异常,而凡能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根据循证医学,就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抗神经内分泌治疗作一综述。1 慢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激活及其后果  慢性心衰患者交感神经(SN)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的激活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素(BNP)、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肾素活性(PP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楔压(PWP)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治疗后BNP、NE、PRA、AngⅡ、MPAP和PW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明显提高。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CHF患者的血浆BNP、NE、PPA、AngⅡ水平,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10 mg/d,螺内酯40 mg/d,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患者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心功能,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螺内酯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1日-2014年2月28日收治的37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螺内酯与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改善以及血清钾离子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前心功能Ⅰ级患者0例,Ⅱ级0例,Ⅲ级371例,左室射血分数(41±3.6)%,血清钾浓度为(3.67±1.13)mmol/L;治疗后心功能Ⅰ级患者154例,Ⅱ级176例,Ⅲ级41例,其总有效率为88.95%,治疗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58±4.1)%,血清钾浓度为(4.02±1.05)mmol/L。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浓度情况比较,P>0.05,尚不能认为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螺内酯和依那普利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心率减慢、紫绀缓解、浮肿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血流变学功能均可以获得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袁稳婕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120-412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商丘市睢阳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CH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均治疗3个月。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记录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40/5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浆BNP、AngⅡ、ALD水平及PRA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CHF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本世纪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研究经历了器官、细胞和基因三个阶段的研究 ,伴随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心力衰竭治疗决策发生历史性演变 ,不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症状 ,更需考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心肌异常的始动、持续与恶化机制。心力衰竭的治疗总趋势是从宏观到微观。当前心力衰竭治疗主要进步是认识到阻滞神经内分泌的种种“代偿”机制 ,尤其是SNS、RAS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率。本文就该领域治疗现状作一概述。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ACEI代表八十年代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 ,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作用于血…  相似文献   

15.
苏哲坦 《医学综述》1996,2(3):110-110
洋地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CHF)已200多年,然而直至最近20年才进行静脉用地高辛后数小时的中心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作用的研究,证明地高辛不但有中等强度的正性肌力作用,且能调制心衰时的神经内分泌异常[1、2]。CHF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神经内分泌活动增强,最显著的特点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3],表现为明显的循环正肾、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心钠素(ANT)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活性增高[3],一些报告表明CHF患者的寿命与血浆肾素、ANT的浓度升高相关,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与心功能的异常程度平衡。心衰者上述激素的高浓度伴有不良的预…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变化及抗心衰药物对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传敏  赵晓琴 《广西医学》2002,24(4):492-495
心力衰竭 (心衰 )是各种原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了 ,血流动力学异常仅仅是心衰的结果 ,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改变心衰的预后 ( 1) ,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2 )。有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激活情况可作为心衰症状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 3 ) 。本文就心衰时各种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抗心衰药物对其影响等问题作一综述。1 心衰时各种神经内分泌的变化1 .1 交感神经系统 ( SNS) :临床研究表明 ,严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上腺素 ( AE)和去甲肾上腺素 ( NE)…  相似文献   

17.
农文军 《医学文选》2004,23(1):39-4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传统疗法是使用洋地黄和利尿剂。我院1998年以来,在常规强心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为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结局。近10年来CHF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某些治疗观点也有了重要更新,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降低了死亡率。本文从干预CHF对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F3)卡托普利与醛固酮(AID)拮抗剂螺内酯治疗CHF,并观察电解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能机制。方法:体质量为(300±50) g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多柔比星2 mg/kg(每周1次、共8周)建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模型组、螺内酯干预Ⅰ组、螺内酯干预Ⅱ组、螺内酯干预Ⅲ组,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螺内酯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灌胃10、20、40 mg/(kg·d)螺内酯,连续给药8周,于给药后第9周检测血浆、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血清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及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结果:给予螺内酯干预8周后Ⅱ组、Ⅲ组血浆、心肌中AngⅡ水平下降(P<0.05)、ALD水平上升(P<0.05)、血浆NO水平上升(P<0.05)、PⅢNP水平下降(P<0.05)、ANP水平下降(P<0.05)。结论:予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以螺内酯20 mg/(kg·d)及40 mg/(kg·d)治疗8周可一定程度纠正神经内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