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仁忠 《吉林医学》2011,(33):7058-7059
目的:探讨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体会。方法:应用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对83例小儿短小手术施行全身麻醉。结果:手术时间均在20 min~1 h左右结束,麻醉效果满意。结论: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使麻醉易于控制,苏醒更快更安全,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冯继峰 《医学文选》2003,22(1):55-56
目前 ,临床小儿麻醉仍以氯胺酮复合麻醉为主 ,虽然其优点诸多 ,但发生的并发症并不少见。我院近两年来施行的小儿氯胺酮复合麻醉 42 3例 ,发生不良反应 1 4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性别与年龄 男 31 2例 ,女 1 1 1例 ,年龄为出生 1 3小时~ 1 4岁。1 .2 用法与用量 麻醉诱导 ,对不合作的小儿采用混合肌注氯胺酮 5~ 1 0 mg/kg,利多卡因 3~ 5 mg/kg,若病房已开放静脉采用静注氯胺酮 2 mg/kg-1,利多卡因 1~ 1 .5 mg/kg混合液。麻醉维持 ,短小手术均采用静脉分次推注 ,较长时间、较大手术采用静脉连续滴注 ;静注 31 5例 ,每次…  相似文献   

3.
韩洪伟 《大家健康》2016,(12):145-146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于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择期行短小手术的患儿,将其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儿的麻醉方案为单纯氯胺酮,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方案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T2、T3、T4时观察组患儿的HR以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23.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平稳,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孙力夫 《大家健康》2016,(11):160-161
目的:探究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治疗70例需要进小儿包皮环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观察组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10 min、手术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 以及手术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71%,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过程中,麻醉效果较好,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术后清醒较快,无不良反应,可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小儿短小手术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诱导时静脉注射氯胺酮,术中静滴维持,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及维持,间断静脉追加氯胺酮.对比两组的氯胺酮用量,麻醉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围麻醉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氯胺酮用量(58.0±20.8) mg,术后呼叫睁眼时间(5.9±3.2) min,完全清醒时间(15.0±3.3) min,术中呼吸抑制率为5.0%,术中体动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氯胺酮用量少,不良反应少,苏醒快,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氯胺酮加咪唑安定麻醉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麻醉的临床效果,选择8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加例),给药方式:肌注氯胺酮5mg/kg复合臂丛阻滞(1%利多卡因);B组(加例),给药方式:氯胺酮5mg/kg 咪唑安定1mg/kg静脉注射与之对照,术中连续监测患者HR、BP、SPO2、RR的变化。结果两组相比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中HR、BP、SPO2、RR平稳,苏醒快。认为氯胺酮与咪唑安定合用可以替代传统的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的方法用于小儿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氯胺酮麻醉是小儿短小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麻醉中精心的护理对小儿术中的安全及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我们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lOO例氯胺酮麻醉的患儿,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在肌肉注射氯胺酮术中给予了精心的护理。患儿在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发生意外,手术进行顺利,为预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总结小儿短小手术中麻醉异常经过的处理体会。方法选择1-5岁实施短小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骶管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加骶管阻滞麻醉(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mL/kg)。Ⅱ组为对照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2组均不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监测呼吸、ECG、BP、SpO2、HR、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恶心、呕吐及术后疼痛等情况。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好,苏醒快,术后2h内切口无疼痛。每组各有1例出现喉痉挛。结论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可减少其他静脉麻醉药的用量,苏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陈晓艳  徐子龙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18-919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小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组(C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K组给予氯胺酮2.0 mg/kg;C组给予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混合液(异丙酚60 mg、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40 mg配制成总量10 mL的混合液,简称PKL)0.2 mL/kg,均在1 min内匀速静注。麻醉维持:K组用氯胺酮2.0~4.0 mg/(kg.h)微量泵恒速输注,C组用PKL混合液0.2~0.4mL/(kg.h)微量泵恒速输注,根据手术刺激增减药物剂量。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术毕停用药。结果K组麻醉后MAP和HR较麻醉前升高(P<0.05);C组麻醉后MAP和HR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时间C组明显快于K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K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较氯胺酮静脉麻醉更平稳,术后清醒快,更适合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84例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115例,房间隔缺损(ASD)伞片封堵术135例,室间隔缺损(VSD)伞片封堵术134例。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入室后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等生命体征。静注氯胺酮2mg/kg、咪达唑仑0.1mg/kg,穿刺点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中酌情间断追加氯胺酮1mg/kg、手术大于1小时,追加咪达唑仑0.05~0.1mg/kg维持麻醉。结果: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东莨菪碱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进行腹部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东莨菪碱麻醉组(KLS组),观察麻醉前、注药后2 min、注药后5 min HR、SpO2的变化,术后根据患儿出现肢体动作和应答程度判断苏醒情况。结果 KLS组患儿镇静镇痛满意,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K组相比,KLS组术后苏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东莨菪碱麻醉用于小儿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加稳定,术后苏醒快,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氯胺酮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赵平张倩1王莉(第二临床学院麻醉科,沈阳110003)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异氟醚;小儿麻醉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要求诱导迅速,镇痛确切,苏醒快,确实,术后无呼吸抑制,我们在102例小儿短小手术中应...  相似文献   

13.
小儿短小手术如疝气、鞘膜积液、阑尾炎、包皮环切等,历时较短,手术过程不复杂,肌松要求不高,故采用静脉麻醉简单易行,完全可以适应手术的要求。传统的方法是单纯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近年来,随着丙泊酚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给临床麻醉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笔者通过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者的优缺点,以探讨较为适宜小儿短小手术的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妍  别爱玉 《当代医学》2010,16(32):104-105
氯胺酮目前仍被广泛用于小儿麻醉,有些短小手术在单纯氯胺酮麻醉下即可完成。神经阻滞麻醉抗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效果确切、完全,复合神经、安定镇痛或静脉全麻,优势更为显著[1]。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麻醉在儿科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我们把单纯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两种方法应用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观察这两种方法对小儿术中及术后的影响,并进行了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氯胺酮加局麻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10-1993-10用小剂量氯胺酮加局麻施行小儿手术94例,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94例,其中,男性对例,女性四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0岁。手术种类:阑尾切除术37例,沈修补术刀例,肠套叠还纳4例,隐睾牵引术13例,四肢外伤清创缝合及多指(趾)切除术19例,手术时间28-123ndn。1.2麻醉方法。1.2.l麻醉诱导与维持:(l)合作患儿入手术室后氯胺铜0.4-1.sing/kg体重静注,神志消失后用0.25%利多卡因或0.5%普鲁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m不合作患儿入手术室后,氯胺酮4-smgik…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再添加异丙酚及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比较患儿麻醉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18.87%),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手术中采用氯胺酮、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氯胺酮全麻配合局部麻醉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缩短苏醒期从而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方法  116例小儿手术随机分为 2组 ,常规麻醉诱导后均以 0 1%氯胺酮静滴维持麻醉 ,氯局组切皮前加用局麻药 ,对照组不加局部麻醉靠单一全麻完成手术。结果 氯局组麻醉维持期氯胺酮用量 [(4 1 0 2± 5 78) μg·kg-1·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用量 [(88 14± 12 46 ) μg·kg-1·min-1]P <0 0 0 1。麻醉苏醒期 <30分钟的 (91 6 7% )明显高于对照组 (30 36 % )。结论 氯胺酮全麻配合局部麻醉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全麻的安全性 ,是基层医院施小儿短小手术的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作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接受短小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氯胺酮行术前麻醉;观察组行氯胺酮联合丙泊酚术前麻醉。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中实施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46例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和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术中摇头,肢体活动以及术后呕吐等指标.结果喉罩七氟醚吸入组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5);喉罩七氟醚吸入组术中无摇头、肢体活动发生,而氯胺酮组有10例发生;但从术后发生呕吐的例数来看,喉罩七氟醚吸入组出现了11例,而氯胺酮组只出现了3例.结论 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麻醉,完全适合用于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20.
王盛  姚森林  周敏 《当代医学》2013,(34):80-80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麻醉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采用1%的利多卡因作包皮远端局部浸润麻醉,观察总结麻醉及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麻醉药物用量1.5~2 mL,无1例患者因疼痛明显需追加其他麻醉方法。结论小儿包茎及包皮过长行包皮环扎术适合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