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提高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水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1]。小儿病例多为急性型。急性ITP病例中7%~28%可转为慢性型[1,2]。一、关于诊断、治疗问题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  相似文献   

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 (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 (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 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常用的五种治疗ITP方案,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及小儿ITP特点的治疗方法,Ⅰ组口服氨肽,素。Ⅱ组在Ⅰ组在的基础上加氢化考的松静点后改强的松口服。Ⅲ组在Ⅰ、Ⅱ组的基础上加用IVIg。Ⅳ组则在Ⅰ组基础上单用ⅣIg。Ⅴ组在Ⅰ、Ⅱ组基础上加长春新碱静注。结果:五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7%、75%、60%、50%。统计学处理后Ⅰ组疗效优于Ⅳ、Ⅴ组,而Ⅰ组与Ⅱ组、Ⅲ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我们4年来共收治ITP患儿125例次,使用5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对象:125例ITP患儿均为住院病例,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ITP诊断标...  相似文献   

6.
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婴儿ITP患儿,检测血清CMV IgM或DNA,根据其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发病年龄、入院前病程、发病诱因、出血程度、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81例,中位年龄3个月;对照组97例,中位年龄6个月;两组前驱感染率分别为37%和42%,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驱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两组分别有72%和75%在发病前有预防接种史,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时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血小板计数<10.00×109/L,其均值分别为12.28×109/L和11.67×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均正常或增多,并有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不良;两组分别有86%(31/36)和81%(26/32)存在免疫球蛋白异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泼尼松和(或)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观察组有75例(93%)、对照组有93例(96%)血小板于2周内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儿ITP中CMV感染在小月龄患儿中常见,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CMV感染的ITP患儿其临床经过与非CMV感染者无明显差异。婴儿ITP无论有无CMV感染,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良好反应,但如何减少过度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作用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目前治疗常规首选皮质激素。为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剂型、剂量及方法的疗效 ,对我科1990年~1999年住院的42例ITP患儿分组进行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2例ITP患儿诊断符合1998年山东荣成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男17例 ,女25例 ;年龄2个月~14岁 ;病程<6个月38例 ,>6个月4例。入院时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BPC)<10×109/L21例 (50.0 % ) ;10×109/L~30×…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CITP患者(年龄8个月~13岁,男13,女19)及30例健康查体正常对照儿童(年龄1岁~14岁,男14,女16)。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疱疹病毒(HHV)相关抗体。结果慢性ITP患儿各种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两组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反复性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ITP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临床上对ITP患者特别是慢性ITP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病毒学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0例小儿ITP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分析,并探索外周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关系,发现急性ITP中、重度者血小板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呈正相关,慢性ITP巨核细胞数明显多于急性ITP,而形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 对21例小儿ITP患儿的血清进行了甲状腺激素的测定。结果 本组与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ITP的免役病理变化没有明显干扰自身甲状腺素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不同剂型、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关怀紫癜,结果表明,对出血症状的控制速度,地塞米松冲击组优于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组,也优于强的松组;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幅度也是冲击组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PAIgG的下降在冲击治疗组优于常规剂量组。建议;对于急性出血症状明显、且PAIGgG增高也较明显的患儿,应着选大剂量糖皮质扩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观察应用干扰素 (IFNα_2b)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的临床疗效。14例患儿中平均年龄4岁 ,病程>6个月 ,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IFNα治疗后 ,其中血小板恢复正常5例 (占35.7 % ) ,4例好转 (28.6% ) ,总有效率为64.3 %。临床副作用主要有发热、寒战、消化道反应 ,但未发现骨髓抑制。由于该治疗方法有效、简便、副作用轻 ,对于儿童慢性、难治性ITP ,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 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X^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疾病演变情况,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3月~2006年11月初发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31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对比自然病程半年、1年、2年时缓解、复发患儿临床情况。结果其病程>1年137例,>2年41例。231人中慢性ITP比较年龄偏大、出血症状较重,多有前驱病史,<6个月疾病缓解但>6个月复发11例(4.7%),发病年龄偏大、抗核抗体阳性、CD19+细胞%低;>2年仍不缓解、复发患儿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儿童ITP病程6个月~2年内仍有高达30%的缓解率,切忌过度治疗;6个月~2年内复发比率低,常见于年长儿、抗核-抗体阳性、CD19+低的病人;>2年仍不缓解、6个月后再次复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选择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在儿童最常见的是急性ITP,国内外对ITP的诊断标准存在较大差别。国内诊断标准主要强调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而国外主要强调排他性诊断,国内对排他性诊断重视不足,国内应加强排他性诊断,以免扩大诊断范围,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规律、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1.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2~2003年住院ITP病例。分型并记录性别、年龄、血小板数、出血程度、诊断和治疗结果,比较急性与慢性、难治性ITP病例资料。2.对病程达0.5年以上患儿发信随访。3.总结死亡病例资料。结果ITP患儿262例,其中急性ITP 235例(89.7%),慢性24例(9.2%),难治性3例(1.15%)。1.急性组<6岁高发(81%),常有明显诱因,治疗恢复快。2.慢性、难治性组>6岁较多(33%),无明显诱因,治疗有效率低,恢复时间长。3.发病多为血小板重度、极重度减少(83.5%),临床多为轻度出血(70.2%)。4.随访66例:急性ITP18例6个月后确诊为慢性ITP;2例随访时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0%)慢性/难治性ITP病程6~12个月自行缓解。5.死亡1例,为慢性型,长期服用激素造成肾上腺皮质危象死亡。结论1.儿童ITP以急性为主,恢复快,预后好。2.部分慢性、难治性ITP患儿有自愈可能。3.切忌过度治疗。4.疗效不佳者需再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