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颖颖  陈华德 《光明中医》2008,23(1):129-130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或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感觉。西药镇痛疗效差且易成瘾,而针刺因其镇痛效果好,无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疼痛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电针镇痛是在毫针针刺穴位获得针感后,在针柄上通以微量脉冲来兴奋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不同的刺激频率对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本文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强度和频率电针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观察了低频弱电针(10赫兹,3伏)、高频弱电针(200赫兹,3伏)、低频强电针(10赫兹,6伏)和高频强电针(200赫兹,6伏)的即时镇痛效应和镇痛后效应。结果表明,低频电针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高频电针,强电针优于弱电针;而高频电针的镇痛后效应优于低频电针,弱电针优于强电针。  相似文献   

4.
徐琇  沈蕾君  虞红敏  梁意芸 《新中医》2022,54(24):170-174
目的:观察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应用电针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9 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5 例和观察组9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痛点电针治疗,观察组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应用电针治疗,2 周后评估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简明健康状态调查表(SF-36) 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94%,对照组为89.4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腰部活动受限、腰膝无力、腰痛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SF-36 量表中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血清IL-6、TNF-α、IL-1β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IL-6、TNF-α、IL-1β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应用电针治疗腰痛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痛点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贻人 《河南中医》2014,(12):2473-2474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在痔疮手术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痔疮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松弛度评分、疼痛评分、术中追加药物麻醉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麻醉应用于痔疮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效果满意,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中追加药物麻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电针麻醉在妇科门诊手术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电针镇痛组、静脉麻醉组各100例,手术类型包括人工流产术、诊刮术、取环术。电针镇痛组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行常规妇科门诊手术;静脉麻醉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及丙泊酚后行常规妇科门诊手术。结果:电针镇痛组镇痛优良率88.0%(88/100)、镇痛有效率100.0%(100/100),静脉麻醉组分别为94.0%(94/100)、100.0%(100/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镇痛组无不良反应发生,静脉麻醉组有1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电针镇痛用于妇科门诊手术镇痛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7.
不同频率电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不同频率的电针得出的结论不统一,导致电针使用随意性很强,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也导致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出现电针使用比较混乱的局面。早日形成一个科学的电针参数选用标准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为颅内血管损伤或循环系统障碍引起的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由于发病时对颅内神经造成伤害,经救治后大部分患者都会遗留不同形式的神经功能障碍[1-2]如:运动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失语、抑郁等后遗症,这给万千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以及长时间的身心负担[3]。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以2.0~2.6公斤的雄性家兔为实验对象,以甩头或甩尾反应的潜伏期ERL作为观测指标,观察了电针“足三里”和“昆仑”镇痛的适宜频率和纳洛酮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病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不论头部或尾部测痛都是2~15Hz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为15Hz≥2Hz>30Hz>60Hz≥100Hz。将各频率组的头部电针有效率与尾部电针有效率分别进行x^2检验,发现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关系,以期从中观察出电针减肥的最佳频率。方法:采用不同电针频率治疗,患者共分为两个治疗组,一组电针频率为15Hz,另一组电针频率为2/15Hz,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电针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肥胖指标变化。结果:8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疗效皆明显,频率为2/15Hz电针治疗与15Hz频率电针比较,体重、肩胛角下皮褶、腹壁皮褶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腰围、腰髋比值、内脏脂肪也明显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减肥的临床疗效是非常好的,说明电针是单纯性肥胖病有效而且非常可靠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电针频率为2/15Hz的治疗组临床疗效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Ma WH  Li YH  Gao XQ  Luo YX  Chen S  Wang XT  Wen KH 《中国针灸》2010,30(10):849-852
目的:探寻电针辅助麻醉中可达到最佳麻醉效果的电针频率。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选用2Hz/100Hz疏密波刺激,B组选用2Hz/15Hz疏密波刺激,C组为不接电针的对照组。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诱导15min后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比较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诱导后切皮前(T2)、术中牵拉甲状腺时(T3)、术毕(T4)4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显著率以B组(80.0%,16/20)为最高,A组(50.0%,10/20)居中,C组(10.0%,2/20)最低。T2时间点A组COR含量最高;T3时间点B组COR含量最低。术毕时3组COR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仍然以B组最低。B组血浆β-EP在T3、T4两个时间点较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在电针辅助麻醉中2Hz/15Hz的疏密波刺激频率比2Hz/100Hz的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麻醉带来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中缝大核内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彦  白波  王宏  李健  刘玉红  冀强 《针刺研究》2004,29(3):165-169
目的 :探讨中缝大核 (NRM )内催产素 (O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及其和内源性 5 HT在电针镇痛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行为反应指标 ,测定动物痛阈 ,观察NRM内注射催产素和噻庚啶对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向大鼠NRM内微量注入催产素后 ,能明显增加电针镇痛的效应 ;而向NRM内注入噻庚啶后 ,可阻断催产素增加电针镇痛的效应。结论 :NRM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且其效应可能是通过内源性 5 HT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频率和取穴调节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的效应差异,为电针治疗排尿障碍症穴位及电针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0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据穴位及电针频率分为中极2Hz和100Hz、三阴交2Hz和100Hz、曲池2Hz和100Hz6个亚组)。静脉输注0.05%山莨菪碱建立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检测指标为各组充盈期膀胱内压波形及排尿期分时排尿速度。结果:1)中极2Hz、三阴交2Hz、曲池2Hz、三阴交100Hz组的排尿初速度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2)所有2Hz电针组排尿速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均大于模型组(P<0.05);3)2Hz电针不同穴位加快初始排尿速度的效应存在穴位差异性,效应大小依次为:三阴交=中极>曲池。结论:1)电针可显著加快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排尿期的排尿速度;2)2Hz电针加快排尿速度的效应优于100Hz电针,且效应存在穴位差异性,三阴交和中极穴优于曲池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音乐电针与脉冲电针在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两个方面镇痛作用的对比观察,证实音乐电针镇痛作用的优越性。方法:将大鼠分为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热甩尾反射和尾核、海马痛兴奋性和痛抑制性神经元细胞放电技术作为检测指标,探讨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对腧穴兴奋性的调节,分析两种电针镇痛作用的效果。结果:音乐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脉冲电针。脉冲电针多次应用后,针刺效应作用出现逐渐减弱现象,表明机体穴位产生了电针耐受作用,而音乐电针则未出现针刺耐受。结论:音乐电针疗法具有克服电针耐受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穴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抑制肠道手术牵拉反应的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肠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嵌顿疝、肠梗阻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追加的静脉镇痛用药量、呼吸抑制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肠道手术患者穴位电针刺激合谷、内关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电针前(P〈0.01)。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减轻肠道手术的牵拉反应及所引起的不适,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80例取双侧合谷、内关穴用电针麻醉后行妇科手术。结果:镇痛优良率82.5%,镇痛不全率17.5%,镇痛有效率100%。结论:电针麻醉用于妇科手术效果确切、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效应。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Hz针麻组(A组)、100 Hz针麻组(B组)、2 Hz/100 Hz针麻组(C组)、颈丛阻滞组(D组),每组各30例。A,B,C组均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并肌肉注射杜冷丁、阿托品,A组电针频率为2 Hz,B组电针频率为100 Hz,C组电针频率为2Hz/100 Hz,诱导30 min并持续到手术结束。D组使用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双侧颈丛阻滞。术前进行痛阈和耐痛阈测定,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通过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进行术后评价。结果:A,B,C组术后Prince-Henry疼痛评分均优于D组(0.20±0.41,0.17±0.38,0.10±0.31 vs 0.40±0.50,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0.10±0.31 vs 0.20±0.41,0.17±0.38,均P0.01)。A,B,C组术后一般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D组(9.97±1.07,9.97±2.27,10.40±1.45 vs 9.73±1.41,P0.05,P0.01),C组优于A组和B组(10.40±1.45 vs 9.97±1.07,9.97±2.27,均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比单纯药物麻醉术后效果好,不同频率电针均可明显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一般生活质量,患者恢复较好,其中2 Hz/100 Hz针麻组的疼痛最轻,生活质量最高,患者恢复最好、最快,能够发挥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12例肛门手术患者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6例。治疗组采用局麻+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麻。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镇静、镇痛、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创面愈合、水肿消退、炎症吸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局麻+中药熏洗可有效提高肛门手术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对保证手术治疗及麻醉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潜伏期电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疗效、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参考。方法: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7例、假电针组36例、硬膜外阻滞组31例。电针组于宫口开至1 cm时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三阴交穴行电针镇痛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3 cm);假电针组同电针组,但为假针刺激;硬膜外阻滞组无电针干预。各组均于宫口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及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相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用量;于电针刺激1 h(T1)、电针刺激2 h(T2)、硬膜外阻滞即刻(T3)、宫口开全时(T6)抽取产妇静脉血检测β-内啡肽(β-EP)含量,记录缩宫素使用时间、出血量、新生儿状态等。结果:各组产妇电针刺激即刻(T0)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T1—T6各时间点与假电针组、硬膜外阻滞组相比VAS明显降低(P<0.05)。各组产妇缩宫素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和硬膜外阻滞组产时及产后24 h出血量多于电针组(P<0.05)。各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