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性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瘾戒断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CPA)建立前后,与成瘾密切相关的脑区伏隔核壳区(the shell of nucleus accumbens,AcbSH)内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蛋白表达的适应性变化,探讨阿片依赖戒断后厌恶动机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1.将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分为研究组(慢性吗啡注射+纳洛酮催瘾组morphine+ naloxone,MN),对照组(慢性吗啡注射+生理盐水“催瘾”组( morphine+ saline,MS),慢性生理盐水注射+纳洛酮催瘾组( saline+ naloxone,SN),每组12只.采用慢性吗啡注射(10 mg/kg,BID,IP)后予1次纳洛酮(0.3 mg/kg)催瘾注射(同时与条件性位置训练箱搭配)建立大鼠CPA模型.2.在CPA建立前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bSH内PK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PA建立前,MN组PKA蛋白表达水平(109.33±5.508)与对照组MS组(111.86 ±8.688)和SN组(132.25 ±-4.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6,P=0.130).CPA建立后,各组PK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16,P=0.000)其中MN组(109.50±4.661)高于MS组(126.50±3.697;P<0.01),高于SN组(133.50 ±6.364;P<0.01).结论 1.AcbSH内PKA蛋白的高表达导致的厌恶的中枢状态,可能是CPA建立的关键的神经机制.2.AcbSH内PKA的适应性变化可能是物质依赖戒断后CPA相关神经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激活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SC)吗啡6d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1吗啡激发已消退的CPP.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吗啡激发CPP重现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和c-Fos的变化.结果 (1)吗啡可使大鼠产生CPP效应,吗啡4mg·kg-1可使已消失的CPP效应激活;(2)与对照组相比吗啡诱发的CPP激活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161.18±5.37,179.75±7.68)和c-Fos(176.63±8.42,185.11±5.61)的表达增加,与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和c-Fos蛋白表达参与了吗啡的CPP重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D2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D2R和DAT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30只和对照组30只.建立大鼠吗啡CPP动物模型,根据吗啡处理后CPP值将大鼠分为高、中、低偏爱组.其中高、低偏爱组大鼠进入以下研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3h,72h和第14天各处死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8只,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PFC脑区D2RmRNA和DAT mRNA的表达.结果 ①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的CPP预测试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PP训练后,末次注射后3h、72h和第14天,高偏爱组的CPP值与预测试的差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1).②mPFC的D2R mRNA灰度值:末次用药后3 h、72h和第14天,高偏爱组[(125.43±2.90)~(142.92±3.32)]、低偏爱组[(122.25±2.20)~(136.67±5.39)],两两比较高偏爱组的D2R mRNA灰度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1);③DAT mRNA灰度值:末次注射后3h,高偏爱组灰度值(157.00±3.55)高于低偏爱组(150.69±3.12),差异有显著性(t=7.564,P:0.000);在末次注射后72 h,高偏爱组灰度值(145.15±3.69)高于低偏爱组灰度值(138.84±3.99),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末次注射后第14天,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及对照组的mPFC区DAT mRNA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PFC的D2R mRNA表达低下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mPFC的DAT mRNA表达低下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电针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否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表达。方法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三室迷宫CPP系统 ,第 1天测试天然偏爱 ;第 2至 5天进行条件训练 (吗啡 4mg·kg-1,i.p ,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 ;第 6天在无药状态下观察大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于CPP检测后2 4h ,分别给予大鼠 2Hz或 10 0Hz的电针刺激 ,每天 1次 ,连续 3天 ,最后一次电针结束后 2 4h测定大鼠在伴药盒停留时间。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伴药盒的偏爱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明显降低CPP大鼠在原伴药盒的偏爱分数。结论 :多次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抑制大鼠吗啡CPP表达 ,两种频率的抑制效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地卓西平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白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 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青龄大鼠在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激活效应上是否比成龄大鼠更加敏感.方法 使用条件化位置偏爱程序检验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敏感化效应,青龄雄性大鼠(出生后35d)和成龄雄性大鼠(出生后67d)每天接受盐水或吗啡(3mg/kg)注射,进行6d的位置条件化训练,同时记录条件化训练期间大鼠在伴药箱的水平运动量,训练结束24h后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进行检测.结果 青龄大鼠没有形成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20.89±31.14)s,吗啡组(90.75±27.91)s,P=0.15];成龄大鼠形成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31.5±41.24)s,吗啡组(266.13±32.26)s,P<0.01];成龄大鼠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显著高于青龄大鼠(p<0.01).青龄吗啡组大鼠d3~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l(P<0.05或P<0.01),成龄吗啡组大鼠d2~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1(P<0.05或P<0.01);对吗啡给药大鼠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_(1,14)=0.33,JP=0.57],年龄×处理交互作用不显著[F_(5,70)=0.85,P=0.52].结论 青龄大鼠对吗啡的奖赏效应不如成龄大鼠敏感,但与成龄大鼠有着类似的行为敏感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急性吗啡戒断诱发的条件性位置厌恶效应(CPA)与动物在空间记忆任务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在经历水迷宫空间任务后,依据其水迷宫探索任务成绩,分出高空间记忆组(n=8)及低空间记忆组(n=8),水迷宫任务结束后进行CPA训练,比较高、低空间记忆组动物CPA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 作为分组标准,高低空间记忆组在水迷宫探索任务中,其原站台穿梭次数和停留时间上均存在与分组相一致的显著性差异,在经历后续的CPA训练后,CPA训练组动物形成了对戒断匹配环境的厌恶,其中高空间记忆组动物CPA测试成绩[(560.12±60.09)s,(333.00±150.25)s]高于低空间记忆组动物[(568.37±57.25)s,(471.37±130.67)s],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5.324,P<0.05).结论 研究提示空间记忆提取过程与吗啡戒断的CPA效应存在部分相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对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获得的易化作用及其多巴胺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PTSD+酒精(PE)组、正常对照+酒精(CE)组、PTSD+生理盐水(PS)组和正常对照+生理盐水(CS)组,每组大鼠进行CPP训练,酒精组给予腹腔注射20%酒精2/kg,生理盐水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PTSD动物模型建立采用单一持续性刺激(SPS)方式,通过僵立反应和高架十字迷宫分别测试SPS24h、7d的恐惧记忆及焦虑行为,在SPS 7 d检测训练后CPP值,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杏仁核区域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在SPS 7d时PTSD组大鼠僵立时间显著延长[(89.13±8.60)s,(22.25±5.85)s,q=8.77,P<0.01];以及进入开放臂次数、时间明显降低[(4.25±1.26)次,(14.38±2.18)次,(12.38±3.30)s,(40.38±7.29)s,q分别为4.74和4.08,均P<0.01];CPP测试中PE组训练后CPP值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81,P<0.01),其余CE、PS及CS组训练前后CPP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分别为1.53,0.01,0.27,P>0.05);PE组训练后的CPP值明显高于CS组、CE组和PS组(q分别为-38.32,-22.21,-33.38,P<0.05).SPS 7d 4组大鼠杏仁核区域多巴胺D1受体阳性细胞数免疫组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P>0.05).结论 PTSD样大鼠易于形成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可能与杏仁核多巴胺D1受体数量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及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方法: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表达、消退后,利用小剂量吗啡诱发复吸,然后评价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其的作用.clobenpropit干预组:在测试前15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吗啡(1 mg/kg),合并脑室给予clobenpropit(2、5、10 μg/rat);组氨酸干预组:在给予吗啡(1 mg/kg)前1 h,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分别观察15 min测试时间大鼠各个阶段,各个处理组在伴药盒停留的时间.结果:脑室内注射clobenpropit(5、10 μg/rat)和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都可以显著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发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结论: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的复吸过程,表明内源性组胺具有抑制吗啡复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电刺激(PES)是否能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复发和抑制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的心瘾.方法:用二室自动CPP箱记录大鼠条件性CPP,用视觉模拟尺测量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瘾(渴求)".结果:(1)低频PES能抑制大鼠小剂量吗啡点燃、或脚底电刺激诱发的吗啡CPP;(2)上述效应可被小剂量吗啡受体拮抗剂纳洛酮(1 mg*kg-1)翻转,提示有内源性阿片机制参与;(3)低频PES还能使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对毒品"心瘾"的自然消退过程加速.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可能是治疗海洛因成瘾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d组、戒断6d组、戒断10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1.DBI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