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IB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 1)是核激素受体转录共激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又称作SRC-3、ACTR、TRAM-1、RAC3、NCOA3、P/CIP等。作为新定义的一个原癌基因,它是由anzick SL等在寻找乳腺癌中频繁扩增的基因时最早发现的。大量研究表明,AIB1基因的扩增和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以在乳腺癌中的研究最多最深入。本文就AIB1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和玉屏风散对脾虚大鼠脑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mRNA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造脾虚模型。治疗1组和治疗2组分别给予四君子汤和玉屏风散灌胃治疗。6周后断头取脑,石蜡包埋,切片处理后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脑内STAT1 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STAT1mRNA阳性细胞在海马CA1区和下丘脑腹侧核的平均光密度(MOD)均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1组、治疗2组在海马CA1区和下丘脑腹侧核平均光密度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脾虚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JAK-STAT通路表达有关。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可通过影响JAK-STAT信号通路起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TRKC在MRMT-1骨癌痛模型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MRMT-1细胞胫骨注射复制骨癌痛大鼠模型,同时设立正常组做对照。术后28 d活取脊髓腰膨大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TRKC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大鼠脊髓可见TRKC mRNA表达,骨癌痛组大鼠脊髓中TRKC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发现骨癌疼大鼠脊髓内TRKC表达明显下降,为进一步研究TRKC与疼痛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d和p38B的分布及细胞定位,探讨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Hanks液;B组(模型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3/μl)。术前及术后14d,各组大鼠隔日观察机械痛及辐射热痛阈值变化。第14d,取大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荧光双标法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α和p38β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变化和细胞定位。结果 A组大鼠对机械、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大鼠对辐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在术后的前6d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与A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缩爪阈值和辐射热痛阈值相比,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Ⅰ~Ⅳp38ct和p38B免疫反应吸光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双标显示患侧腰段脊髓背角p38d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标志物NeuN有共表达,p38B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有共表达。结论 脊髓p38d和p38B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p38d主要在脊髓神经元表达,而p38B则在脊髓小胶质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被干扰素及其他信号分子激活,进而移入胞核活化其靶基因的转录。STAT1通路激活主要介导抗病毒防御及肿瘤抑制功能,同时它在肿瘤调控方面也可能发挥着抑癌基因的功能。但STAT1通路激活后亦能赋予肿瘤细胞对抗DNA损伤及促进肿瘤生长、侵袭的能力,故认为它是一种具有致癌作用的基因。因此,对Janus激酶/STAT1抑制剂和特异性作用于STAT1蛋白多肽类抑制剂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杀伤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在许多癌症类型的起始、维持和进展中的核心作用,CREB1和CREB3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成为一个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及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深入探讨CREB1和CREB3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性研究,希望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牛长因子(BDNF)及其下游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脊髓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n=12),Ⅰ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骨痛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BDNF中和抗体,Ⅳ组为骨痛痛组+IgG对照抗体;Ⅴ组为骨癌痛组+BDNF中和抗体.Ⅱ、Ⅳ和Ⅴ组于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入Walker256 细胞,制备骨痛痛模型;模型对照组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入Hank's液.造模后第7~9天,Ⅲ、Ⅳ和Ⅴ组鞘内分别注射BDNF中和抗体、IgG对照抗体和BDNF中和抗体15μg/10μl,1次/d,连续3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Von-Frey阈值,并测定脊髓后角的BDNF和p-ERK1/2表达水平.结果 BDNF和p-ERK1/2在脊髓后角有共表达;术后第6~18天,与Ⅰ组比较,Ⅱ、Ⅳ组Von-Fray阈值显著下降;术后第9天,脊髓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Ⅳ组比较,Ⅴ组Von-Frey阈值显著增高,脊髓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 内源性BDNF可能通过其下游的p-ERK1/2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骨癌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in pain facilitation and spinal mechanisms in the rat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Methods The bone cancer pain model was developed by inoculated Walker 256 mammary gland carcinoma cells into the tibia medullary cavity.Sixty SD femal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n=12 each)randomly;group Ⅰ:contrrol group (sham operation);group Ⅱ;model group;group Ⅲ:control group+anti-BDNF intrathecal(i.t.);group Ⅳ:modeI group+control IgG i.t.;group Ⅴ:model group+anti-BDNF i.t..Anti-BDNF or control IgG was injected i.t. during 7 to 9th day.Von-Frey threshold was measured one day before operation and every 2 days after operation.On the 9th day after threshold tested,rats were sacrificed after i.t. injection of either antiBDNF or control IgG,the lumbar 4-6 spinal cord was removed.The expression of the spihal BDNF an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1/2(p-ERK1/2)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 and Western-Blot.Co-expression pattern of BDNF and p-ERK1/2 were determined by double-labeling immunofluorescence.Results We demonstrated the coexistence of BDNF and p-ERK1/2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 From the 7 to 9th day after operation,von-Frey threshold in groups Ⅱ and Ⅳ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Ⅰ and group Ⅴ(P<0.01),group Ⅴ was remarklv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Ⅳ(P<0.01).'The spinal BDNF and p-ERK1/2 expression in group Ⅱ or Ⅳ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group Ⅰ or Ⅴ(P<0.01),intrathceal anti-BDNF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DNF and P-ERK1/2 expression(P<0.01).Conclusion BDNF and p-ERK1/2 was coexistence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and it maybe involved in the bone cancer pai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Notch1、Pim1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病历资料和原始病理报告收集可能影响乳腺癌进展及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包括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亚型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SRC1)在小鼠心脏中的时空表达规律,初步探讨其与心脏发生发育的关系。方法取胎龄E7.5~18、出生1d和3个月成年小鼠正常心脏,每个时间点选9个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SRC1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心脏的空间表达;每个时间点选6组标本,利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其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时序性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RC1蛋白在E7.5胚胎心脏原基中不表达;E8.5~E9.5心管中微弱表达;E10.5后心脏发育各时期,小梁弱表达,心脏其他区域均有较强而广泛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E10.5以后的心脏发育阶段,SRC1蛋白在E10.5较低表达,与E11.5、E12.5相比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1.5~E12.5达到表达高峰,此两个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表达下降并持续低表达至成年鼠期,此阶段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C1蛋白广泛表达于E8.5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的表达,阐明其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7例乳腺癌患者的和37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不同临床参数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TAT1强阳性率小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孕激素受体(P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STAT1强阳性表达率高于PR阴性患者(P<0.05)。STAT1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长于弱阳性表达者(P=0.044);而STAT1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长于弱阳性表达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单因素分析,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STAT1表达状态、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状态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TNM分期、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状态是影响患者D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和PR表达状态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TNM分期、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和PR表达状态、Her-2表达状态为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TAT1在P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STAT1的表达情况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脊髓电刺激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4年中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疼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50例患有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或非特异性疼痛的患者接受了SCS治疗。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刺激电极置于硬膜外间隙,连接体外刺激器进行脊髓电刺激。结果31例永久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的患者中,18例疼痛明显改善,9例轻度减轻,4例无效。其余19例则由于多种原因在试验性治疗后去除了刺激器。结论如果SCS试验有效,此法可用于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及神经源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小鼠骨癌痛模型上观察鞘内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艾芬地尔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含2×105个纤维肉瘤细胞NCTC 2472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T组).同时设假手术组(S组,n =10),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所有小鼠均于接种前1 d,接种后第3,5,7,10,14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自发性抬足次数、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WTL).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的T组小鼠在接种后第14天,进一步分为艾芬地尔 2.5 μg、5.0 μg、10.0 μg组(I1、I2、I3 组,n =10)和对照组(C组,n =10),I1~I3组鞘内注射相应剂量的艾芬地尔,C组及S组给予溶媒,注药体积均为5.0 μl,鞘内注射后2 h、12 h、24 h再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 与S组[(2.44±0.79)次]和术前基础值[(2.20±0.85)次]相比,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13.16±1.78)次]显著增多( P <0.05),PWMT[(0.47±0.19)g]较S组[(1.70±0.31)g]和基础值[(1.83±0.23)g]降低( P <0.05),PWTL[(10.01±1.42)s]较S组[(17.62±1.07)s]和基础值[(18.32±1.57)s]缩短( P <0.05);给药后2 h、12 h,与C组及14 d 给药前比较,I2和I3组自发性抬足次数减少( P <0.05),PWMT增高( P <0.05),PWTL延长( P <0.05),且I3组比I2组对痛行为学的改善更显著( P <0.05);I1组给药后痛行为学无明显变化( P >0.05).结论 鞘内注射艾芬地尔有效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学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9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3只,骨癌痛组28只及假手术组28只。正常组不实施手术,骨癌痛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PBS溶液。每组取8只大鼠应用von Frey细丝测定机械性痛阈值的变化,其余大鼠在术后第4、8、12、16天取脊髓腰膨大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脊髓腰膨大背角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不含有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骨癌痛组造模后第4天脊髓内出现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P〈0.01),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高值。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造模后的第4、8、12、16天明显增多(P〈0.01),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变粗,相互重叠。与正常大鼠相比,骨癌痛大鼠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2天造模侧出现机械性痛阈值降低(P〈0.05),术后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低点(P〈0.01)。对侧的机械性痛阈也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在胫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随着疼痛的进展大鼠出现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增加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15.
研究骨折块自椎体向背侧急性侵入椎管时,骨折块浸入程度与脊髓运动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关系。方法,以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取自体尾椎骨为压物,显露胸脊髓,将骨块迅速嵌入椎管,不同高度骨块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性压迫,观察骨块侵入不造成明显的脊髓运动神经损伤;当侵入深度为椎管矢状径26%-40%时,出现明显的嵴 髓运动神经功能损伤,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 完全恢复;当骨块侵入深度达椎管矢状径46%-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脊髓(spinal cord,SC)和脊神经节(spinalganglion,SG)发生中的细胞凋亡.方法:以体视学方法观察E12d~E15 5d ICR胎鼠H.E染色石蜡连续切片中臂丛段、胸段、腰从段的SC和SG的凋亡细胞密度(Density of apoptot ic cell,DAC).部分切片用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作对照.结果:胎鼠SC和SG中均见核碎裂的凋亡细胞.SC中的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基板,偶见于翼板.统计结果显示,三段SC中的DAC峰值均在E14 d,P<0.01;臂丛段的DAC高于后两段,除E15d外,P均<0 05.胸段和腰从段SG中的DAC峰值均在E15d,P<0.01;臂丛段的DAC峰值不明显.结论:E12d~E155d胎鼠SC和SG中,凋亡细胞主要见于脊髓的基板和脊神经节.SC的DAC峰值较SG早一天.DAC的峰值可能与其组织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研究其病理学改变过程 ,为临床治疗颈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在犬C4 、C5椎间孔置入不锈钢螺钉压迫脊髓 ,成功建立起一种新型不完全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研究创伤后不同时间脊髓的病理改变。 结果 :损伤后动物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随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病理改变结果可分三期 :早期脊髓内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 ;中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达到高峰 ,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出现机化和修复 ,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 :颈脊髓不完全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 ,临床应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丹参酮ⅡA对骨癌痛小鼠热痛觉过敏及脊髓水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理(TNF-仅)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NCrlVr雄性小鼠8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丹参酮IIA10μg组;(2)丹参酮IIA20μg组;(3)丹参酮IIA40μg组;(4)正常组;(5)DMSO+Sham组;(6)丹参酮IIA+Sham组;(7)DMSO+Tumor组。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缩足潜伏期(PWTL)。应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各组小鼠基础PⅥ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癌痛组PWTL明显降低(P〈0.05)。术后21d,和正常组相比,丹参酮IIA+Sham组、DMSO+Sham组PwTL和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SO+Tumor组PWTL[(6.19±1.26)s]明显低于正常组[(16.01±1.59)s](P〈0.05),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正常组;丹参酮IIA20μg组[(9.83±1.26)s]、丹参酮IIA40μg组[(10.29±2.95)s]PWTL高于DMSO+Tumor组,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低于DMSO+Tumor组(P〈0.05);丹参酮IIA10μg组PwTL[(6.67±0.96)S]、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与DMSO+Tumo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丹参酮ⅡA具有剂量依赖性抗癌痛作用,抑制脊髓水平表达释放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