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团伙犯罪青少年的人格、人际信任、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与人格的关系,以了解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心理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信任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某看守所男性非团伙犯罪青少年15名(组1)、男性团伙犯罪青少年52名(组2)和某高校守法男生40名(组3)进行测试,采用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去除协变量受教育年限的作用后,非团伙犯罪和团伙犯罪青少年人格问卷精神质(P)和神经质(N)维度[非团伙犯罪组分别为(57.49±2.62)分,(59.35±3.55)分,团伙犯罪组分别为(57.83±1.24)分,(59.60±1.68)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88±4.72)分,(39.07±6.40)分](P<0.05),非团伙犯罪青少年外倾性(E)维度[(63.41±3.86)分]高于团伙犯罪青少年[(53.01±1.83)分](P<0.05);非团伙犯罪和团伙犯罪青少年信任量表的可预测性(P)、可依赖性(D)和信赖(F)维度[(非团伙犯罪组分别为(24.68±1.51)分,(14.36 ±2.19)分和(15.49±2.21)分,团伙犯罪组分别为(22.95±0.71)分,(22.48±1.04)分和(23.09±1.05)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14±2.72)分,(40.22±3.95)分和(38.44±3.99)分](P<0.01);非团伙犯罪和团伙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的自责和幻想维度[非团伙犯罪组分别为(0.80±0.08)分和(0.83±0.06)分,团伙犯罪组分别为(0.59±0.04)分和(0.68±0.03)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39±0.14)分和(0.44±0.11)分](P<0.05或0.01);非团伙犯罪和团伙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维度[分别为(0.76±0.06)分,(0.70±0.03)分]低于对照组[(0.95±0.11)分](P<0.05);团伙犯罪青少年人格的P维度与其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和自责维度具有相关性(r=-0.389,-0.395,P<0.05);团伙犯罪青少年人格的N维度与其人际信任的F维度和应对方式的自责维度具有相关性(r=-0.473,0.454,P<0.05);团伙犯罪青少年人格的E维度与其应对方式的求助维度具有相关性( r=0.400,P<0.05).结论 非团伙犯罪、团伙犯罪和守法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人际信任以及应对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对青少年团伙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营口市、辽阳市6市共6 152例中小学生,对其中1 793例经历创伤事件的社区青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调查其家庭教养方式,应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其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不同特征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韧性得分。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青少年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心理韧性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为0.158~0.475,P<0.0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为-0.411~-0.141,P<0.05);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为0.068~0.1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曾是学生干部、年龄、性别是心理韧性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相关关系,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IAD)者人格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方法 对42例青少年IAD者及40例非IAD者分别进行了艾森克个性问卷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事件相关电位测定青少年IAD组N2及P3波潜伏期[分别为(267.2±24.2) ms、(374.5±22.0) ms]较非IAD组[分别为(235.7±21.8) ms、(332.3±23.5) ms]延长,P3波幅[(3.9±2.5) μV、(7.8±2.4)μ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IAD组的精神质(P)及神经质(N)2个维度分[分别为(56.2±9.4)分、(49.8±7.4)分]均明显高于非IAD组[分别为(51.9±9.7)分、(42.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IAD组内外向(E)和掩饰(L)维度分[分别为(45.7±9.0)分、(44.3±7.9)分]明显低于非IAD组[分别为(51.2±9.4)分、(50.9±8.3)分],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森克个性问卷与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00波的相关分析显示,青少年IAD组P300波潜伏期与P、N维度分呈正相关(r=0.49和r=0.54,P<0.01),与E、L维度分呈负相关(r=-0.43和r=-0.46,P<0.01);P300波幅与P、N维度分呈负相关(r=-0.41和r=-0.50,P<0.01),与E、L维度分呈正相关(r=0.45和r=0.47,P<0.01).结论 青少年IAD存在一定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异常,且人格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家庭功能、父母监控及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 以137名少年管教所未成年犯罪人和140名普通中学生为样本,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及父母监控问卷进行施测.结果 犯罪少年与普通少年在家庭适应性[(3.09±0.71)分,(3.3±70.58)分]、家庭沟通[(3.29±0.93)分,(3.57±0.81)分]、父母关注[(4.28±0.82)分,(3.82±0.86)分]、父母监控[(2.30±0.88)分,(3.44±0.66)分]冲动冒险性[(3.47±1.01)分,(2.74±0.76)分]、自我情绪性[(3.22±0.91)分,(2.70±0.65)分]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家庭沟通(OR=0.510,P<0.01)、家庭矛盾(OR=2.121,P<0.01)、父母关注(OR=4.741,P<0.01)、父母监控(OR=0.413,P<0.01)以及冲动冒险(OR=2.046,P<0.01)、自我情绪性(OR=1.632,P<0.01)等维度对青少年犯罪具有影响作用.结论 家庭功能、父母监控、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名青少年子女,根据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评分情况将其排序,按照27%的划界原则选取心理韧性高、低分组各32名.再分别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测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女性子女心理韧性评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或0.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S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及总分[( 27.84±8.61)分,(34.61 ±5.49)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21.78±6.05)分,(31.07±5.11)分,P<0.01];而消极应对维度评分低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0 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ISLQ评分,除生活环境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得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总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 0.05或0.01).心理韧性总分与ISLQ总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SCSQ总分、积极应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仅心理韧性目标专注维度与ISLQ认知成分、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无相关性,其他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与ISLQ、SCSQ各维度得分也显著相关(P<0.01或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相对较差;心理韧性高分组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好于心理韧性低分组;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主观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及轻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及神经衰弱)患者的94名一级亲属分为精神分裂症组(重性组)(n=45)和轻性精神障碍组(轻性组)(n=49).两组采用心理韧性量表(RS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轻性组与重性组心理韧性评分,社会能力[(22.67±4.59)分、(20.76±4.09)分,P<0.05]、家庭凝聚力[(25.41±4.34)分,(22.60±4.90)分,P<0.01]、社会资源[(25.35±4.27)分,(23.24±4.16)分,P<0.05]及总分[(129.22±12.89)分,(122.60±14.54)分,P<0.05]均高于重性组;两组简易应对方式评分,积极应对分轻性组高于重性组[(27.45±5.22)分,(23.36±6.46)分,P<0.05];消极应对分低于重性组[(9.92±3.08)分,(11.64±4.36)分,P<0.05],总分也高于重性组[(36.72±5.26)分,(34.41±5.61)分,P<0.05];两组除轻性组自我的知觉与消极应对无相关外,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238~ 0.434,P<0.01或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274~0.401,P<0.01或P<0.05).结论 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高于重性组,面对逆境时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两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养老院采用整群取样,对家庭养老采用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得到185名老年人被试;再通过一对一口头问卷访谈形式,对185名老年人进行行为抑制激活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27.39±10.96)分;老年人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平均得分(11.29±4.30)分、(32.96±9.13)分.老年入主观幸福感在养老院[(29.81±9.91)分]和家庭养老[(25.09±11.47)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1);主观幸福感的一般负性体验在养老院[(4.25±3.37)分]和家庭养老[(6.39±3.93)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1),在性别上女性[(5.91±3.83)分]大于男性[(4.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5);而行为激活系统愉悦追求维度得分男性[(12.60±3.48)分]大于女性[(11.40±3.67)分](t=2.05,P<0.05).(2)行为激活系统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40,P<0.01),行为抑制系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40,P<0.01).(3)行为激活系统驱力维度能预测主观幸福感19%的变异量.结论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水平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相关,行为激活系统的驱力水平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考察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冷心理理论和热心理理论能力,探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能力的认知特点.方法 在31名青少年分裂症患者和25名正常青少年对照被试中进行行为学测试(Yoni心理理论任务和眼区读心任务),测定青少年分裂症患者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的表现和认知特点.结果 ①在Yoni心理理论测试中,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74.30±11.44)分]与正常青少年对照被试[(83.16±10.07)分]心理理论总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5);受损主要体现在冷心理理论和热心理理论能力的得分上.②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亚组[(69.85±12.66)分]和阴性亚组[(78.18±8.92)分]的Yoni心理理论得分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5),主要体现在热心理理论能力的得分上的差异.③眼区读心任务中,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7.59±3.13)分]和正常青少年[(18.42±2.98)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2,P>0.05).结论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冷热心理理论均受损,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阳性亚组相比于阴性亚组的心理理论能力受损更加严重,尤其表现在热心理理论能力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 于2011年6月,选取汶川地震灾区便于调查的两所中学,随机选取20个班级共1123名初中生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反应指数修改版、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调查.结果 女生相比男生有较高的的抑郁[女(14.72 ±5.49)分,男(13.08 ±5.83)分]、焦虑得分[女(31.54 ±15.43)分,男(27.03±17.09)分];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有较高的PTGI[少数民族(59.97 ±14.06)分,汉族(57.71±15.06)分]、PTSD[(22.05±12.12)分,(19.42±12.78)分]、焦虑得分[(30.36±16.35)分,(28.01±16.39)分];父亲受教育程度高(高中及以上)的学生比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初中、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抑郁得分低、PTGI得分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PTGI总分与PTSD总分、麻木与回避、高警觉维度得分、抑郁得分、学校回避维度得分负相关(r=-0.074,-0.091,-0.075,-0.360,-0.088,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抑郁量表得分与PTG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负相关(β=-0.365,-0.332,-0.332,-0.315,-0.284,均P<0.05).结论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具有负性关系,不利于创伤后成长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人格偏离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等因素的关系,为对中职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人格偏离筛查量表( MPDI)和心理韧性量表(HKRA)对358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职生人际关系偏离[(4.15 ±2.67)分]得分低于普通中学生[(6.07±3.20)分],行为偏离[(6.52±2 97)分]得分高于普通中学生[(5.18±3.37)分];中职生MPD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或P<0.01),高二中职生较高一、高三中职生人格偏离状况更好;双亲家庭中职生人际关系[(3.96±2.36)分]、情感偏离[(3.96±2.36)分]、MPDI总分[(15.50±6.27)分]得分低于单亲家庭中职生[分别为(5.73 ±4.12)分、(6.51±3.72)分、(19.78±10.44)分];中职生MPD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父母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父母关系越好其人格越倾向和谐;中职生MPD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父母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或P<0.01),父母学历越高其人格越倾向和谐;中职生人格偏离与心理韧性具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064 ~ -0.345).回归分析发现,同伴亲密关系对人格偏离状况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中职生人格偏离现状受父母关系、父母学历、年级及心理韧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军事应激对军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军事应激情景中心理承受力、职业倦怠、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部队520名参加军事演习的陆军官兵作为研究组,另抽取该部520名未参加军事演习的陆军官兵作为对照组,军事演习1周后运用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和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评定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和心理承受力状况,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等统计处理.结果 (1)研究组心理疾病预测总分及精神病性、抑郁、躁狂、神经症、人格偏移因子分[分别为(15.85±9.30)分,(0.36±0.91)分,(1.10±1.53)分,(2.66±1.78)分,(1.16±1.57)分,(2.04± 1.83)分]、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分别为(23.05±9.40)分,(5.13±2.47)分,(3.19±2.18)分,(5.16±3.01)分,(1.71±1.66)分,(3.29±2.21)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20±6.24)分,(0.11±0.53)分,(0.55±1.10)分,(1.89±1.50)分,(0.51±1.02)分,(1.10±1.13)分,(17.92±9.64)分,(4.28±2.92)分,(2.64±2.06)分,(3.84±2.46)分,(1.26±1.37)分,(2.77±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研究组军人心理承受力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0.52~-0.09,P<0.05),军人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12~0.57,P<0.01);(3)军事应激情境中,心理承受力是影响军人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调节变量;(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承受力对职业倦怠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56,P=0.000),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73,P=0.000),心理承受力对心理健康直接效应不明显(路径系数为-0.06,P=0.32),模型适配良好(x2/df=3.138,GFI=0.943,AGFI=0.911,NFI=0.930,RFI=0.905,IFI=0.952,TLI=0.933,CFI=0.951,RMSEA=0.065).结论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初中生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中文版(FES~CV)》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青少年版》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初中学生376人。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环境与个性(EPQ)的各个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精神质(P)与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低度正相关忙0.312,0.240,P〈0.01),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呈低度负相关(r=-0.351,-0.348,P〈0.01);内外向(E)与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因子呈低度正相关(r=0.304~0.381,P〈0.01),与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低度负相关(r=-0.278,-0.249,P〈0.01);神经质(N)与矛盾性呈低度正相关(r=0.279,P〈0.01),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呈低度负相关(r=-0.263~0.360,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矛盾性、亲密度、控制性、情感表达;内外向(E)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亲密度、娱乐性、矛盾性和情感表达;神经质(N)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矛盾性、情感表达和亲密度。结论:应重视开展初中生家庭咨询或家庭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杨琪  周晓琴  岳云玲  刘勇 《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3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3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应付方式、求助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应付方式的自责、退避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格特征不稳定、社会支持不足、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不良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苏州、南通3所小学选取四~六年级小学生及家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创造性人格得分:10~11岁四年级学生比五、六年级学生占明显优势(P<0.05);(2)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与小学生创造总分或其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得分相关显著(P<0.05);(3)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可显著影响小学生创造性人格(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100名,另选择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100名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家庭功能评定等进行调查。结果恶性肿瘤组(65.2±11.7)的亲密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4.9±10.6)分(P〈0.05),患者的年龄与总功能、沟通、角色、情感反应得分呈负相关(r=-0.201,-0.220,-0.241,-0.212,P〈0.05或0.01),结婚时间与行为控制和情感介入得分呈负相关(r=0.165,-0.164,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其家庭功能较健康家庭差,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患者的年龄、婚龄、性格等均是影响其家庭功能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特质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3例(研究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程≤1年)患者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SFD)、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MMPI-2中的神经质量表(Nf)、精神质量表(PSY)、偏执量表(Pa)、病态人格量表(Pd)、忍耐(宽容)性量表(T0)评定,以谎量表(L)作为评定有效性控制指标,并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分。对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父母教育方式评定,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对研究组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SSFD中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对照组(t=4.04,3.295,2.44,均P〈0.05),EMBU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925,3.450,均P〈0.01)、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得分高于对照组(t=4.715,4.971,4.331,4.067,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378,0.4677,0.2895,均P〈0.05),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偏执呈负相关(r=-0.2913,-0.3254,-0.5003,-0.3242,均P〈0.05),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病态人格呈正相关(r=0.3417,0.2958,均P〈0.05)。精神质与疗效呈负相关(r=-0.3194,P〈0.05)。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对疗效差的预测率为10.2%,父亲、母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分别为11.41%和21.87%,母亲惩罚严厉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为8.13%。结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具有一定影响,心理特质中精神质对疗效有影响,精神质高分预示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银川市城市不同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银川市不同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按照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5类职业人群随机抽取若干单位,对18-60岁5类职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评估。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245份。调查对象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为69.33±11.96,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分别为73.74±12.75、63.65±15.72和69.82±14.66;男、女之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评定量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量表总分较低,与其他年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11.92,P〈0.05);5类职业中,管理人员量表总分最高(72.70±12.32分),体力劳动者最低(63.12±11.22分),5类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0.36,P〈0.05)。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川市城市不同人群中,体力劳动者的自测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和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29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t检验、皮尔逊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AHRBI各因子与PDQ-4+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48,P〈0.05)。(2)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抑郁型等人格障碍阳性大学生组的健康危险行为[(1.57±0.44)分,(1.63±0.52)分,(1.54±0.40)分,(1.78±0.73)分,(1.54±0.41)分,(1.62±0.41)分,(1.61±0.41)分,(1.54±0.37)分]均高于相应阴性组[(1.37±0.24)分,(1.38±0.26)分,(1.37±0.26)分,(1.38±0.25)分,(1.37±0.25)分,(1.35±0.22)分,(1.35±0.21)分,(1.38±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格障碍与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健康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的人格障碍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功能牙数和不同的修复行为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以WHO推荐的幸福感指数量表(WHO-5)作为幸福感测评工具,对某地区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协方差分析去除混杂因素,LSD检验进行WHO-5得分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1)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功能牙数、修复行为的老年人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不完全相同(F=21.547,141.219; P<0.001).(2)LSD检验结果表明,功能牙数目0~4、5~9、10~14、15 ~ 19、20以上老年人WHO-5调整后得分均值分别为(11.786±5.270)分,(15.724±4.036)分,(15.934±3.957)分,(18.941±2.616)分,(23.390±6.951)分,除功能牙数目5~9和10~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536,P=0.593)外,其余得分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需修复、完全修复、未完全修复、异常修复、未修复老年人WHO-5调整后得分均值分别为(22.848±8.068)分,(23.056±4.772)分,(20.647±2.660)分,(14.565±2.914)分,(14.872±7.313)分.未修复、未完全修复、完全修复老年人的WHO-5调整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完全修复和异常修复得分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13.108,P<0.01).未修复和异常修复老年人调整后的WHO-5调整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696,P=0.486);无需修复和完全修复老年人WHO-5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340,P=0.734).结论 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功能牙数、不同的修复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