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医学研究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  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之抑郁、焦虑分量表,对388名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 本研究发现医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较常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理性分析,其次是责难自己、积极重新关注以及沉思策略,较少运用灾难化的策略。② 男生理性分析的量表得分低于女生(12.61±2.19/13.19±2.16,P=0.01)。 接受(10.50±2.79/9.88±2.41, P=0.02)、灾难化(9.10±2.81/8.53±2.34,P=0.04)、责难他人(10.92±2.54/10.31±2.28,P=0.01)的量表分显著高于女性。③ 沉思、责难自己和灾难化策略与医学研究生抑郁、焦虑量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β>0.03,P<0.05)。结论  研究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焦虑有显著影响,其中沉思、责难自己和灾难化这类消极的认知调节方式是医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中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4个维度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57,r=0.304,r=0.237,r=0.256).②儿童期父亲憎恶在神经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43,P<0.01)为正,儿童期母亲忽视在大学生精神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06,P<0.01)为正,儿童期父亲忽视在大学生内外倾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43,P<0.01)为负,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儿童期父亲憎恶与母亲憎恶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分别β=0.078,β=0.103,P<0.05),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4%;③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儿童期父亲憎恶通过成年期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结论 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有直接预测作用;此外,儿童期精神虐待还通过成年期人格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侯悦媚  邹少华  郑丽端 《重庆医学》2015,44(12):1664-166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情绪调节方式、人格特征相关性 ,为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147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胃癌组) ,选取同期1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心理弹性问卷(CD-RISC )进行调查 ,分析心理弹性水平与情绪调节方式、人格特征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患者整体CD-RISC得分为(58 .12 ± 9 .19 )分 ,属于较差范围 ;胃癌组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心理弹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内外向、神经质、宣泄调节、抑郁调节对胃癌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有较大影响( P<0 .05 );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宣泄、抑制调节呈正相关( r= 0 .287、0 .136 ,P< 0 .05 ) ,与内外向、神经质呈负相关( r= -0 .232、-0 .789 ,P<0 .05 ).结论 胃癌患者的内外向、神经质、宣泄调节、抑郁调节是影响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因素 ,应采取多角度干预措施提高胃癌心理弹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与情绪调节在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中学和某高校800名学生,采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F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贝克和流调抑郁分与行为抑制系统呈显著正相关(r=0.39,0.41,P〈0.01),抑郁与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和责难他人和理性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19—0.50,P〈0.05—0.01),与计划、积极再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08~0.24,P〈0.05);(2)重度抑郁组行为抑制系统水平(15.45±2.57,P〈0.01)最高,驱力(9.60±2.99,P〈0.01)最少;使用非适应情绪调节策略最多,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最少。(3)灾难化、行为抑制系统、积极再评价、沉思、积极再关注和自我责难联合解释抑郁35%的方差变异量,其中灾难化和行为抑制系统解释比例最多,分别达到25%和4%。结论行为抑制系统、情绪调节可能是预测非临床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认知角度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方法 对51例PD患者和54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评估其情绪调节策略特征,应用被动重评任务探讨PD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结果 (1)PD组在积极关注(4.4±1.3 vs 5.4±1.3)、积极重评(4.9±2.0 vs 6.5±2.0)和视角转换(4.8±1.8 vs 6.2±1.9)3个策略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反思自我(7.1±2.0 vs 4.5±1.8)和灾难化(6.8±2.2 vs 3.9±1.9)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在认知重评任务中,愉悦度和唤醒度9点量表评分均发现了显著的图片类型×组别交互效应(P<0.05).(3)相关分析发现CERQ中接受评分和PASS评分负相关,积极关注评分和HAMD评分负相关,积极重评评分和HA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调节障碍,其中认知重评能力缺陷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认知应对策略、神经质和述情障碍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对34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述情障碍与灾难化(r=0.41)、责怪他人(r=0.23)和神经质(r=0.48)呈正相关,与积极评价(r=-0.37)和计划性(r=-0.33)呈负相关.(2)灾难化、积极评价以及计划性单独对感受辨认不能维度和外向性思维起预测作用,神经质独立于认知应对策略直接对感受辨认不能维度起预测作用,但对外向性思维既无预测作用也无调节作用;积极评价和灾难化认知对感受描述不能维度单独起预测作用;神经质不仅在感受描述不能中起独立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与计划性发生交互作用.结论 神经质不仅可以单独对述情障碍某一维度起预测作用,也可作为中介变量在应对策略和述情障碍某一维度之间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神经质人格与孕妇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短期纵向追踪设计,在T1时间点采用孕妇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以及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神经质分量表对327名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间隔6周后在T2时间点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进行追踪调查,使用SPSS 20.0的宏程序PROCESS检验认知情绪的中介效应和神经质的调节效应。结果(1)以患者健康问卷9总分7分作为临界值,妊娠晚期抑郁的发生率12.23%。(2)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分(T1)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神经质人格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3)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T1)在生活事件(T1)与抑郁(T2)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该直接效应(效应值=0.29)和中介效应(效应值=0.07)分别占总效应(效应值=0.36)的80.55%,19.44%;(4)神经质人格调节该中介模型的中介效应后半段,具体而言,个体的神经质人格水平越高,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孕妇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强。结论孕期生活事件通过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对孕妇抑郁情绪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认知应对策略、神经质和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认知应对策略、神经质和述情障碍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对34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述情障碍与灾难化(r=0.41)、责怪他人(r=0.23)和神经质(r=0.48)呈正相关,与积极评价(r=-0.37)和计划性(r=-0.33)呈负相关。(2)灾难化、积极评价以及计划性单独对感受辨认不能维度和外向性思维起预测作用,神经质独立于认知应对策略直接对感受辨认不能维度起预测作用,但对外向性思维既无预测作用也无调节作用;积极评价和灾难化认知对感受描述不能维度单独起预测作用;神经质不仅在感受描述不能中起独立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与计划性发生交互作用。结论神经质不仅可以单独对述情障碍某一维度起预测作用,也可作为中介变量在应对策略和述情障碍某一维度之间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 抑郁和焦虑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管理情绪的方式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研究在老年人群中少见。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探讨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年龄≥60周岁社区老年人5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抑郁、焦虑与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5%(136/514)、9.9%(51/51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收、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焦虑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受、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好朋友数量、与家人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自我安慰、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患慢性病种数、与家人关系、月均收入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越多使用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非适应性策略,越少使用积极重新评价适应性策略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0.
马丽  姚丽  张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57-1159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S)、自尊量表(SES)、抑郁量表(SDS)及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对宁夏两所高校的402名回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回族大学生中,女生求助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贫困学生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不同信仰程度的回族大学生在求助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与自尊呈正相关,与抑郁、人格精神质维度呈负相关;自责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幻想与抑郁、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退避与神经质呈正相关;合理化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结论 宁夏回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性别、家庭状况、信仰程度、抑郁、焦虑、人格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孤独感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1219名初一至大四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孤独感在抑郁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β=0.246,P <0.01);家庭支持在抑郁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53,P <0.01)和朋友支持在抑郁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78,P <0.01)均为负,且均达到显著水平;孤独与家庭支持的交互作用(β=-0.199,P <0.01)、与朋友支持的交互作用(β=-0.422,P <0.01)以及与其他支持的交互作用(β=-0.357,P <0.05)均为负,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随着家庭、朋友和其他支持水平的提高,孤独感在抑郁上的影响强度逐渐降低.结论 孤独感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显著调节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正念水平、抑郁情绪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五因素正念问卷和智能手机成瘾问卷对8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SPSS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SPSSPROCESS3.5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被试抑郁平均分46.35±9.14,正念平均分121.07±11.49,智能手机成瘾平均分59.96±11.41。(2)正念水平与智能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r=-0.44,P<0.01),抑郁与智能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r=0.39,P<0.01),被试的正念水平和抑郁显著负相关(r=-0.43,P<0.01)。(3)正念水平负向预测抑郁(β=-0.34,P<0.001)和智能手机成瘾(β=-0.32,P<0.001);抑郁正向预测智能手机成瘾(β=0.28,P<0.001)。抑郁在正念与智能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0,占总效应量的23.81%。结论:抑郁情绪在正念水平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兰溪市某医院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抑郁水平的相关性,为宫颈癌患者心理疏导和术后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Beck抑郁自评量表和Beck焦虑量表对86例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测量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结果:71.89%的宫颈癌患者有抑郁症状,54.38%的宫颈癌患者有焦虑症状;沉思默想、积极调整、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灾难化和责备他人的调节策略在不同抑郁状态组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积极调整、关注计划、自我安慰、灾难化和责备他人的调节策略在不同焦虑状态组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有明显差异(P〈0.01);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抑郁与自责、沉思默想、灾难化、责备他人等策略呈正相关,与关注计划、积极重评呈负相关。结论:宫颈癌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有密切联系,其中灾难化和沉思默想分别为宫颈癌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主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与抑郁有关的高阶人格维度(神经质)及低阶人格特质(述情人格特质、依赖、自我批评、完美主义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湖南两所本科院校大学生563人.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抑郁体验问卷(DEQ)中文版、述情障碍问卷(TAS-20)、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神经质N分量表对样本进行测查.结果 (1)CES-D总分及各个抑郁症状分与神经质、怀疑行动、关注错误、条理性、父母批评、述情障碍的三个因子及无助性和内射性共10个因子分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05~0.569,P<0.05或P<0.01);(2)因子分析与对神经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怀疑行动、关注错误、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依赖性和自我批评与神经质可归属在同一因子(因子载荷量范围为0.574 ~0.7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神经质对抑郁变异的解释率为32.3%(R2adj=0.323),情感描述困难等7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后对CES-D总分变异量的解释率增加为43.2%(R2adj=0.432).结论 人格特质与神经质人格维度之间存在重叠与相互作用;神经质是抑郁的易感因素,而自我批评、依赖性、述情障碍、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可以增加神经质对抑郁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特征与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BREF)、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某市综合性大学13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 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对内外倾维度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61,P <0.05)、对病态人格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95,P <0.05);父母不良养育方式(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父母偏爱被试对病态人格有直接(正向)影响(分别β=0.456, β=0.132,P <0.05);内外倾维度对生存质量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00,P <0.05);病态人格对生存质量有直接(负向)影响(β=-0.617,P <0.05);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内外倾途径和病态人格途径间接影响生存质量(β=0.260,P <0.05);父母不良养育方式、父母偏爱被试可通过病态人格途径间接影响生存质量(分别β=-0.281,β=-0.081,均P <0.05).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可能有间接影响;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可能有直接影响,人格特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效果。方法采用积极情绪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对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验证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经过实验干预后,被试在生活满意度(t=3.035,P=0.004)、途径思维(t=3.491,P=0.001)、动力思维(t=2.154,P=0.036)以及总体希望水平(t=3.280,P=0.002)上均有显著提高,但是生活取向量表得分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积极体验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大学生被试3097名,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及自杀意念量表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3.9%)与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均呈显著负相关(r=-0.24,-0.17,-0.29,P〈0.001)。社会适应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预测力最强(β=一0.19,P〈O.001),自我分化次之(β=一0.13,P〈0.001),社会支持最小(口=-0.08,P〈O.001)。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分化的总体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程度可能是预测自杀意念水平的有效因素;校园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应考虑设置人际交往训练,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自杀意念的程度,对预防自杀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