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摘 要:[目的] 探讨对伴有抑郁情绪的癌痛患者止痛治疗的同时,运用抗抑郁药物进行辅助性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6例伴中重度抑郁情绪的癌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一组为文拉法辛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组,41例),另一组为单纯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完成了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 v3.0)及疼痛缓解度(PAR)评价。[结果] 联合用药组癌痛总缓解率为85.3%,对照组总缓解率为77.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联合用药组奥施康定平均剂量(53±36.9)mg;对照组奥施康定平均剂量(70±50.4)mg,存在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显示癌痛患者的抑郁情绪受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及疼痛评分的影响,两组在治疗前抑郁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后联合用药组抑郁情绪改善更为明显;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治疗2周后患者的总体生命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均优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在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阿片类药物联合吗啡滴定可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伴有中重度抑郁情绪的癌痛患者,联用抗抑郁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获得更好的止痛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阿片类镇痛药物是治疗癌痛的主要药物,镇痛效果确切,其剂量滴定可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本文就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机制、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及阿片类药物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联合止痛药物对癌痛患者治疗效果和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例伴有疼痛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癌痛规范化治疗,干预组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4周后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癌痛缓解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便秘的发生率为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止痛药物可缓解癌痛程度,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抗抑郁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作为辅助性干预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伴发抑郁治疗中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组,全部患者在不受干扰、继续常规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药物辅助性干预治疗,抗抑郁药物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mg/d(氟西汀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250mg/d(氯丙咪嗪组)口服,分别于服药当日及服药后3周进行相关各项指标的评定比较。观察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对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及疗效;观察抗抑郁药物与止痛药物联合应用对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应用的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氟西汀组患者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NRS在两组患者中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三项不但未见改善,反而加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和生活乐趣四项治疗前后比较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氟西汀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氯丙咪嗪组患者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较明显的抗胆碱样副反应、药疹和体位性低血压。结论 在恶性肿瘤的疼痛治疗中加  相似文献   

5.
邵月娟  王昆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0):530-534
辅助镇痛药物是指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原本用于治疗某种疾病,之后发现兼具镇痛作用的一组药物。由于癌痛机制复杂,所以经常需要阿片药物、非甾体类药物和辅助药物联合镇痛。根据WHO三阶梯镇痛原则,辅助药物可以用于癌痛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对阿片类药物部分敏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用的辅助镇痛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局部用药、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NMDA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在辅助镇痛时与原本治疗疾病的用法用量有所不同,临床医生应该熟知其不良反应,并从小剂量开始,经过数天或数周的逐步加量达到最佳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在缓解伴有抑郁状态的晚期消化道癌症患者疼痛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将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4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的40例晚期消化道癌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两组均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及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治疗。6周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NRS、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治疗是伴有抑郁状态的晚期消化道癌疼痛患者摆脱疼痛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癌性疼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组患者给予止痛方联合通腑方治疗,对照组患者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疗效、疼痛评分、体力状况评分(KP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及KP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皮肤瘙痒和头晕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运用于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患者中,能够提高癌痛控制度,减轻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诊癌性疼痛患者强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改善癌性疼痛药物治疗的规范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镇痛门诊首次就诊并符合下述入组条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门诊治疗患者;NRS评分≥4分;治疗周期≥1个月且耐受阿片类药物治疗;有病理结果确诊依据,肿瘤分期为Ⅲ期~Ⅳ期,不再进行根治性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及《NCCN成人癌性疼痛临床实践指南》要求使用阿片类药物,并对药物剂量、使用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40例患者,患者疼痛缓解后吗啡日剂量为40~600 mg。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患者吗啡日均用量较内脏痛和躯体痛患者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片类药物对所有癌性疼痛均有效,但对躯体痛疗效最明显。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便秘(57.5%)、恶心呕吐(15.0%)、排尿困难(7.5%)和头晕(5.0%)等。结论癌性疼痛是一种总疼痛,多模式干预为最佳治疗策略,强阿片药物治疗癌性内脏痛效果明显,药物滴定及动态评估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另外,门诊癌痛患者定期随访不可或缺,要充分体现全程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凯纷注射液(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联合吗啡治疗重度难治性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物效果欠佳、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或不能口服镇痛药物的重度癌痛患者4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吗啡自控静脉镇痛(PCIA)治疗组(A组)和凯纷注射液联合吗啡PCIA治疗组(B组),每组20例,连续观察10d为1个疗程。分别就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阿片类剂量滴定、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A组疼痛缓解率70.0%(14/20),B组为75.0%(15/20),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在减少阿片类止痛药剂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阿片类药物引起恶心、便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凯纷注射液与吗啡联合治疗重度难治性癌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胃肠道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糖尿病合并A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应用阿片类药物(环磷酰胺片)治疗,实验组应用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环磷酰胺片)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疼痛缓解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一天,两组患者的癌痛发作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癌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吗啡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手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84例乳腺癌患者在人院后3天内手术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并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采用心理社会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情绪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HAMD和HAMA减分均大于对照组(HAMD:6.4±1.5VS2.8±1.2,F=12.15,P〈0.05,HAMA:5.6±1.1vs 2.2±1.2,F=14.33,P〈0.05),术后6个月干预结束时研究组HAMD和HAMA减分也均大于对照组(HAMD:12.0±1.1 vs 6.2±1.8,F=17.81,P〈0.05;HAMA:9.0±2.1 vs 4.4±1.3,F=12.0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焦虑缓解率(71.4%)高于对照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P〈0.05),抑郁情绪缓解率(59.5%)也高于对照组(33.3%)(χ2=5.79,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能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个案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00例胃癌住院患者根据入住病床的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积极的个案护理管理模式,两组的干预周期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评分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以及自我管理生活行为、自我处置药物行为、自我监控症状行为和心理自我调整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个案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联合心理疏导在缓解肿瘤患者癌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癌性疼痛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放松训练联合心理疏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疼痛或轻度疼痛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无疲乏或轻度疲乏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联合心理疏导能够显著减少肿瘤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癌性疼痛,降低癌因性疲乏,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理和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所调查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和行为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及生存质量进行量表评估。结果乳腺癌患者的情绪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均较差,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DS分别为(66.87±15.22)分和(48.66±11.21)分,干预后分别为(58.79±13.23)分和(47.85±10.42)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分别为(63.54±14.86)分和(47.36±10.23)分,而干预后分别为(55.69±12.34)分和(46.38±9.89)分,干预后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功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干预之后得分均高于心理干预之前;但是两组患者在睡眠、疼痛、食欲丧失领域的得分均有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较高,心理和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术后抑郁症患者综合心理干预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术后抑郁症患者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单盲试验研究方法,将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中抑郁症诊断标准、初始(诊断抑郁症后第1次评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得分≥20并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87例女性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病例治疗方法相同,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1例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46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由心理咨询师参与的综合心理干预。采用HAMD抑郁量表和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分别于初始、第4周末和第6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评价,并根据患者完成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脱漏率评价其遵医行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组第6个月末FACT-B总分和各领域得分与初始及对照组第6个月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脱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1P=0.042,χ2=4.586P=0.032)。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适合乳腺癌患者各种治疗相对集中的早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02-01-2013-05-31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疗科符合条件的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93例,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其焦虑和抑郁情况;将合并焦虑和抑郁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接受化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接受CB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末(W-3)、6周末(W-6)、9周末(W-9)和12周末(W-12)用HAMA和HAMD进行测评,观察两组化疗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前93例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为96.8%(90/93),其中以焦虑为主型者14例(15.1%),抑郁为主型者20例(21.5%),焦虑合并抑郁者56例(60.2%)。经CBT干预后,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HAMA(F=11.58,P=0.001)与HAMD(F=14.84,P〈0.001)评分明显下降;随CBT干预次数的增加,研究组内患者HAMA(F=733.08,P〈0.001)与HAMD(F=247.10,P〈0.001)评分逐渐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3.3%和66.6%,P=0.490;Ⅱ-Ⅳ度骨髓抑制率分别为22.2%和57.8%,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5%和68.9%,P值均〈0.01。结论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CBT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化疗毒副作用,但对近期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肿瘤内科的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并且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化疗期的连续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42例)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健康状况、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抑郁及焦虑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总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饮食、功能锻炼进行连续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年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化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延续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上肢功能、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分别为(28.4±5.7)分和(33.6±5.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四种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28.2±5.2)、(93.1±16.5)、(103.2±16.6)和(37.3±4.5),手指爬墙高度为(35.2±4.3)c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并有利于患者术后上肢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药与单独应用阿片药治疗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癌痛的疗效差别。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肿瘤科收治了63例神经病理性癌疼痛患者,Karnofsky评分50~80分,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采用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镇痛药(32例);B组单用阿片类镇痛药(31例);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第0、3、10天的变化;评价两组阿片药品的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B组的VAS评分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P=0.452)。从疼痛的缓解程度来看,VAS评分下降程度A组要好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来看,B组明显要多于A组;阿片不良反应B组多于A组(P=0.015)。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联合阿片类药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神经病理性癌痛,减少了阿片药品的用量,降低了因为阿片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治疗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癌痛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