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Buss-Perry的攻击性问卷和自我控制问卷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自我控制高分组被试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分别为(25.86 ±5.04)分,(15.27±2.76)分,(20.12 ±4.26)分,(23.87 ±4.45)分,(85.11±11.75)分],高于自我控制低分组被试[(分别为(20.26±5.04)分,(14.04 ±3.35)分,(13.76±4.68)分,(19.37±5.31)分,(67.43±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自我控制总分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r=0.60,P<0.01).③自我控制各维度(自我情绪化、简单化倾向、冲动冒险性)对攻击性行为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 自我控制与攻击性行为相关密切,并对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相关性,为改善大学生攻击性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芜湖市某高校9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大学生攻击性得分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为(56.61±19.68)分,身体攻击性(12.95±4.92)分,言语攻击性(9.69±3.68)分,愤怒(11.65±4.66)分,敌意(13.59±5.04)分,指向自我的攻击性(8.73±3.78)分。各家庭成员和睦程度越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越高。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性各因子和攻击总分与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均呈正相关(P<0.01)。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级和家庭类型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和睦程度下降,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仍增高(P<0.05)。结论: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相关性,和睦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利于降低大学生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5.
臧爽  刘富强  李妍  林燕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436-1440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资本影响情绪弹性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应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于2013年10月对中国医科大学102名在校少数民族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资本(127.2±15.6)分、情绪弹性(41.9±8.0)分、核心自我评价(38.1±5.8)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情绪弹性呈正相关(r=0.618,P<0.01);心理资本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正相关(r=0.625,P<0.01);情绪弹性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正相关(r=0.612,P<0.01)。男生情绪弹性高于女生〔(43.9±8.0)分与(39.5±7.4)分,t=2.525,P=0.014〕。少数民族医学生情绪弹性、心理资本对其核心自我评价有正向预测作用,模型可解释核心自我评价47.7%的方差变异。心理资本在情绪弹性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2%。结论 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情绪弹性既能直接影响其核心自我评价,也能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核心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19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有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性量表中行为分量表评分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两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冲动行为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差异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有关,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直接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恋人格特征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IPAS)和自恋人格问卷对120名服刑男性暴力犯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有效被试88名,其中冲动性暴力犯45名,预谋性暴力犯43名.结果 (1)预谋性暴力犯比冲动性暴力犯更具显性自恋人格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77±10.89)分,(54.67±10.15)分,P<0.05].(2)显性自恋和预谋性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560; P<0.01);隐性自恋和冲动性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40;P<0.01).(3)显性自恋的自我钦羡和权欲因子对预谋性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42,P<0.01;β=0.297,P<0.05);隐性自恋的易感质因子对冲动性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26,P<0.01).结论 显性自恋是导致预谋性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隐性自恋是导致冲动性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为医学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用自制的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对全国3 42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94.56±18.84)分,其中男性(94.36±20.96)分,女性(94.67±1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7,P=0.641)。各学校间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335,P〈0.001)。一般自我效能(GSES)总分为(26.04±5.65)分,男性(26.72±6.03)分,女性(25.63±5.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8,P〈0.00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387 7(F=100.78,P〈0.0001)。结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加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0):881-886
目的探讨专业承诺与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的关系及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85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医学生沟通技能积极态度总分为51.3±7.3、消极态度总分为33.0±7.3。女生、父母非医务人员、未参加见习实习、大二年级的医学生在积极态度和沟通技能态度得分上更高(P<0.05)。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与专业承诺及其各维度、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呈正相关(P<0.01)。专业承诺对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核心自我评价在专业承诺与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1.7%。结论专业承诺、核心自我评价对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在专业承诺和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冲动量表(BIS-11)总分、敌意量表(BDHI)总分和各因子分、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年龄、病期、治疗情况、自杀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方面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MOAS总分、MOAS自身及对他人攻击因子分、BIS-11总分、BDHI总分、BDHI躯体攻击因子分及易激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中央顶部(Cz)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比对照组降低,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攻击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CZ)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提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攻击个体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述情障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躯体组)及30例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不伴组)晨起血清皮质醇水平,使用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评定两组患者述情障碍.结果 (1)躯体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不伴组[(533.88± 144.10) μmol/L vs (458.27±82.87) μ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躯体组述情障碍总分及识别情感障碍、描述情感障碍因子分高于不伴组[(67.13±6.96)分vs(62.03±7.14)分,(24.50±3.78)分vs (21.63±3.63)分,(15.30±2.69)分vs(13.57±2.03)分,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躯体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述情障碍总分正相关(r=0.596,P<0.01),与识别情感障碍、描述情感障碍、外向性思维因子分正相关(r=0.391,0.435,0.452,均P<0.05).(4)不伴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述情障碍总分正相关(r=0.418,P<0.05),与外向性思维因子分正相关(r=0.489,P<0.01).结论 伴躯体症状较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较重的述情障碍,具体体现在识别情绪障碍、描述情绪障碍.述情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皮质醇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务社工介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3月入住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进行辅助护理,共进行8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SDSS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评分[(3.27±0.54)分比(6.71±1.32)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81,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评分[(6.85±1.16)分比(3.27±0.54)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01,P< 0.01).②ITAQ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18.81±3.51)分比(12.73±4.20)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1,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评分[(4.75±1.06)分比(18.81±3.51)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7,P< 0.01).③GQOLI-74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躯体功能[(65.22±6.42)分比(51.22±6.54)分]、心理功能[(68.12±8.41)分比(50.30±6.35)分]、社会功能[(63.93±6.52)分比(51.12±6.5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1,P<0.01;t=7.83,P<0.01;t=6.55,P<0.01),但物质功能[(50.12±5.77)分比(48.04±6.47)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干预前上述四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务社工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本研究为其他精神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幽默体验能力及其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默图片测试( HPT)、幽默视频测试( HVT)以及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 ToM-PST)对6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 HPT 中患者组非幽默图片等级总分[(28.41±11.56)分]高于正常组[(24.41±8.82)分],幽默图片等级总分[(34.41±13.06)分]低于正常组[(45.65±1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VT中患者组幽默视频等级均分[(2.46±0.79)分]、标准幽默时刻按键次数[(2.42±1.40)次]、标准幽默时刻敏感性d’(humor)分[(0.47±0.42)分]均低于正常组[分别为(3.56±0.57)分,(3.68±1.19)次,(1.11±0.46)分, P<0.01];患者组ToM-PST总分[(39.89±12.33)分]低于正常组[(58.76±0.64)分, P<0.01]。相关分析显示,d’( humor)分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总分( r=-0.380, P<0.01)呈负相关。患者组非幽默图片等级总分与ToM-PST总分( r=-0.316, P<0.05)呈负相关,d’( humor)分与ToM-PST总分( r=0.400, P<0.01)呈正相关。控制PANSS总分后,患者组d’( humor)分与ToM-PST总分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幽默体验能力较差,这种幽默体验缺陷与患者心理理论损害存在关联,提示幽默体验与心理理论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对精神病专科医院100名女性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性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维度得分(16.25±7.72)及去人格化维度得分(8.46±4.01)高于Maslach常模,低成就感维度得分(15.54±6.49)低于Maslach常模,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0.21±8.37)、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5.30±8.08),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性。结论:温州市某精神病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焦虑、抑郁水平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客体旋转的脑电生理机制.方法 对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20例焦虑症患者和24例健康被试进行客体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测定.测量P300的潜伏期、波幅及其错误数和反应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焦虑症患者组正像和镜像潜伏期延迟[正像:(320.15±32.14) ms vs (362.66±33.62)ms;镜像:(329.18±30.25)ms vs (364.43±35.37) ms]、波幅降低[正像:(13.36±2.23)μV vs (6.49±3.56) μV;镜像:(9.62±2.84)μV vs (5.46±2.5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潜伏期正像与镜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波幅正像与镜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正像波幅高于镜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焦虑症患者心理旋转能力明显受损,其正镜像差异性消失,可为其早期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孙喜家  马虹 《当代医师》2014,(6):757-759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镇静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右美托咪定组),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缓慢静点;Ⅱ组(对照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缓慢静点。观察给药后10、20、30 min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给药5 min进行桡动脉动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同时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量变异度(SVV),记录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DBP、HR、CO、SVV,以及给药后30 min CO、SVV。并且在给药30 min时进行镇静及疼痛评分。结果给药后10、20、30 minⅠ组SBP、DBP、HR、BIS值低于Ⅱ组( P <0.05);Ⅰ组动脉穿刺后即刻及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124.9±15.5)mmHg vs (138.7±17.8)mmHg;(128.9±17.8)mmHg vs (140.3±19.3)mmHg, P <0.05]、DBP [(69.4±10.2)mmHg vs (80.1±11.2)mmHg;(70.5±11.8)mmHg vs (87.7±13.6)mmHg, P <0.05]、HR[(65.3±9.4)次/min vs (78.8±10.9)次/min;(68.2±10.8)次/min vs (80.9±13.3)次/min, P <0.05]、BIS(84.5±5.7 vs 95.4±3.7;87.8±7.7 vs 95.3±4.7, P <0.05)低于Ⅱ组( P <0.05),CO、SV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Ⅰ组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及给药后30 min镇静评分高于Ⅱ组(3.4±1.5 vs 1.2±0.4;3.9±1.7 vs 1.4±0.5, P <0.05),疼痛评分低于Ⅱ组(2.1±0.7 vs 3.8±2.1;1.9±1.5 vs 4.1±2.1, P <0.05)。 SpO2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0.5μg/kg负荷量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镇痛、镇静。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内科临床见习专科带教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医学生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模式。方法:2000年级和2001年级医学生临床专业294名和预防专业的130名,临床和预防专业各分为2组,(1)专科带教模式组:临床148名,预防68名;(2)大内科带教模式组:临床146名,预防62名。结果:专科带教模式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轮科成绩为84.7±3.5分,明显高于大内科带教模式组(82.8±6.8分,P〈0.05);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轮科成绩为82.6±4.9分,明显高于大内科带教模式组(80.9±2.7分,P〈0.05)。结论:专科带教模式优于大内科带教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暨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尿量情况,并分析残余尿量与透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记录2012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患者的残余尿量,并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患者残余尿量与透析质量的相关性。定义尿量〈100ml·(24h)^-1为无尿,100~400ml·(24h)^-1为少尿,〉400ml·(24h)。为尿量正常。结果:共3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为194:190。其中无尿者179例,少尿患者98例,尿量正常者107例。有尿患者的年龄、干体重、血压、尿素氮下降率、Kt/V、血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无尿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尿患者透析龄较短[(27.49±23.54)个月佛(58.38±44.37)个月,P〈0.001)],血清钾[(5.01±0.86)mmol·L^-1 vs (5.21±1.01)mmol·L^-1],P=0.037]、钙[(2.16±0.25)mmol·L^-1 vs (2.26±0.31)mmol·L^-1,P=0.001]、磷[(1.97±0.66)mmol·L^-1 vs (2.12±0.64)mmol·L^-1,P=0.018]、甲状旁腺素[(283.65±382.81)Pg·L^-1 vs (459.98±610.91)Pg·L^-1,P=0.001]、碱性磷酸酶[(75.71±66.51)U·L^-1 vs (121.60±219.75)U·L^-1,P=0.01]、肌酐[(884.66±263.81)mol·L^-1 vs (1027.90±277.51)mol·L^-1,P〈0.001]β2微球蛋白[(35.02±11.81)mg·L^-1 vs (44.52±13.23)mg·L^-1,P〈0.001]水平明显较低。尿量正常的患者与少尿者比较,透析龄更短[(34.42±27.29)个月粥(20.98±17.12)个月,P〈0.01],血肌酐[(925.90±232.63)μmol·L^-1 vs (847.66±284.95)μmol·L^-1,P〈0.01]、β2微球蛋白[(39.77±11.33)mg·L^-1(30.76±10.57)mg·L^-1,P〈0.01)水平明显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尿量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透前血钾及甲状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