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方法和中,远期随访情况。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选择4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麻下经口插入食道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根据VSD的位置,形态和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胸骨下段3-4cm切口暴露右心室,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心室,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食道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h、72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45例(94%)封堵成功,3例中转开胸,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2例头痛3天后自愈,l例轻度血红蛋白尿,3天后恢复,2例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术后1个月迟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年后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术后共完成中长期电话及来院随访41例,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1~48个月)。所有随访到患者均无封堵器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彩超提示微量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返流由微量加重到少量l例,新出现三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6例,新出现二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3例,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随访中,新发各类传导阻滞总共4例(RBBB2例,LAFB1例,LRBBB+LAVB1例)。研究结果显示,与文献报道经皮介入治疗先心室缺相比,应用经胸室缺封堵器术后短期及中长期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皮介入封堵器。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成功率高,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皮封堵器及外科修补术,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特别是术后瓣膜返流和迟发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总结50例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小儿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的手术配合.对于非体外循环下心室穿刺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既需要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也需要有经验护士的密切配合.巡回护士术前充分准备和器械护士熟练的操作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对患儿进行麻醉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体温、尿量等),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并对患儿的麻醉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手术总时长、住院时间等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患儿在麻醉维持期间,可适当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并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儿的经食管超声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手术总时长为62-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5 d,平均(3.2±0.8)d。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患儿在封堵伞释放的过程中脱落,封堵手术失败,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1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为4 mm左右,引导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上述2例患儿二次手术修补成功,且均在7d内出院。结论: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方法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加强患儿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监控,保证围手术期患儿的生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外科(MICS)伞片封堵术在先心外(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手术及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11月医院行单纯ASD或VSD手术132例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常规开胸修补术107例和MICS伞片封堵术25例,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及手术记录;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引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MICS微创外科封堵术在手术时间、胸引管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心外科开胸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提高手术的效率,减少护理的工作量。结论:MICS伞片封堵术在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术后的监护护理较常规心外手术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的焦虑状态,分析影响患儿术后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18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入院当天和术后1 d、术后7 d分别采用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对患儿的焦虑水平进行评估,调查患儿术后焦虑原因并分析患儿术后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与入院时相比,患儿术后1 d、7 d的mYPA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F=10.247、9.551、8.781、11.362、7.051、6.995,P<0.05)。学龄前期患儿入院时、术后1 d、术后7 d的mYPAS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学龄期患儿(t=3.321、6.328、4.01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术后1 d的焦虑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对穿刺疼痛恐惧、对手术过程恐惧、对手术室/病房恐惧,其对患儿术后1 d焦虑的解释率为66%;术后7 d的焦虑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对手术室/病房恐惧、出血与血肿,其对患儿术后7 d焦虑的解释率为59%。结论 患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障碍,对手术室/病房恐惧、术后出血与血肿是影响患儿术后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封堵术与体外循环术对室间隔缺损患儿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所有手术患儿,体外循环术组和封堵术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手术治疗,体外循环术组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封堵术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指标、肺动脉峰值流速、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峰值流速、应激水平、房室传导阻滞、残余分流、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封堵术组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体外循环术组[(211.15±36.49)min vs.(295.15±35.46)min,(1.15±0.36)d vs.(1.89±1.11)d,(61.25±15.15)min vs.(125.15±23.56)min,(10.15±1.11)d vs.(13.15±1.15)d,均P<0.05];术后封堵术组与体外循环组相比较,患者的肺动脉峰值流速、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术前,主动脉峰值流速高于术前[(95.15±23.56)cm/s vs.(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外科微创室间隔封堵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实验组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观察,均为26例。结果实验组2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室间隔缺损大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外科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创伤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幼保健》2017,(1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辅助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QT离散度(QTd)、矫正QTd(QTcd)、左室电压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封堵术)和观察组(前列地尔+封堵术)各69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同时,对术前、给药1 d、给药5 d及治疗3个月后QTd、QTcd、左室电压、心功能及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给药5 d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QTd、QTcd、Ra VL+SV3、RV5+SV1、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及NT-pro BNP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辅助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可进一步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QTd、QTcd、左室电压,改善心功能,减少NT-pro BNP分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应用于行经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郑州市某医院行经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的7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术后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儿术后1个月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出院时2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2±0.53) h及(6.52±1.24) d,均短于对照组的(7.02±1.41) h及(10.19±1.6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行经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加快患儿康复,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心得。方法总结30例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方法,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如何。结果对30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时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经超声显示封堵器的位置良好,没有影响到心脏瓣膜的功能。结论室间隔损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全麻患儿一定要进行特殊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心脏病之一,目前已证明经导管封堵术安全、有效,但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缺损断端距肺动脉问无距离,以往的介入治疗难以安全实施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需通过开胸手术达到治愈目的。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07年2月成功封堵6例干下型室缺患者,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7年6月~12月期间共施行2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手术配合1.1 术前准备(1)器械准备:器械包,静脉切开包,导尿包,心脏起搏器,上、下腔套带钳各1个,心室小牵引器1套,毕克氏钳1把,补片夹1个。(2)物品准备:聚四氟乙烯进口补片,4%~5%prolene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比较食道超声辅助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临床输血率及住院时间.方法 收集13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75例接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6例接受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接受食道超声辅助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及主动脉瓣返流;三尖瓣返流6例,返流程度轻度以下,中量及大量心包积液各1例.接受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的患儿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残余分流3例;二尖瓣返流2例,返流程度轻度以下;三尖瓣返流6例,返流程度轻度以下;主动脉瓣返流2例,均为细束返流;大量心包积液1例.接受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的一组患儿有较高的输血率(x2 =81.83,P<0.01)及较长的住院时间(t=46.57,P<0.01).结论 接受食道超声辅助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较接受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的患儿有较少的输血率及较短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诊断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并总结分析经导管封堵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已进行VSD封堵术的患者37例,入选条件是术前有明显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I)。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显示三尖瓣上收缩期高速由右室向右房的逆行血流(TR),运用Simpson法测量TR的容积。疗效评估:比较术前、术后TR容积的变化。使用仪器:Philip sonos 5500、iE33超声诊断仪。结果超声二维和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VSD;37例行封堵术的患者均存在三尖瓣瓣膜或腱索与VSD边缘粘连的情况,比较患者封堵术前后的TR,术前平均为(4.56±1.5)ml,术后减少平均为(1.77±0.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的结合会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立体定位准确性,封堵术对因粘连引起的TR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超声(TEE)在监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行经胸微创封堵的VSD患儿62例,患儿术前均接受TTE检查,以明确VSD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明确VSD微创封堵术可行性,并初步选择合适的VSD封堵器.术中在TEE引导下确定荷包位置,实时动态监测封堵器放置过程,并立即判断手术疗效.术后3~5天行经胸超声(TTE)检查恢复情况.结果 62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术中存在残余分流2例,封堵器内渗漏3例,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均于术后3~5天出院.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无瓣膜反流加重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复查残余分流及渗漏消失.结论 TEE在经胸微创封堵术前定位、术中引导及术后即刻评价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伴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1例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精心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康复出院。结论: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律变异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和SDAN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