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血流灌注定量参数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病灶内血管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长庆石油勘探局矿区服务事业部职工医院收治的70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疾病组,并选取7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纳入对照组。比较疾病组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阴道超声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IMAX)、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及微血管密度检测(MVD)。并分析血流灌注定量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IMAX、RT、TTP、mTT和AUC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血流灌流定量参数中的IMAX和AUC,以及MVD随宫颈癌分期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IMAX和AUC与MVD之间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OC曲线分析显示,IMAX、AUC、mTT、RT和TTP等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 7,其中IMAX最高为0. 974,临界值为17. 27,AUC其次为0. 920,临界值为613. 83。结论采用阴道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灌注定量检查能够反映宫颈癌病灶血流情况,能够反映病灶处微循环情况,对临床中诊断和病理分期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07例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共183个病灶.患者均采取肝癌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超声造影结果.结果 CECT/CEMRI判断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0.71%(166/183),肿瘤残存或复发9.29%(17/183),CEUS判断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1.80%(168/183),肿瘤残存活复发8.20%(15/183).CEUS判断疗效中,有2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CECT/CEMRI判断疗效中,有1例假阴性,2例假阳性.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治疗效果的可靠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苏晓妹  张涛  程朋  谭勇 《肿瘤学杂志》2011,17(7):530-53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共3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治疗,术后超声造影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检查显示一次消融率达到87.5%(28/32),4个病灶(12.5%)未完全坏死而接受第2次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均完全消融。随访6-18个月,22例患者存活,3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疗效好,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价效果一致性进行分析。  方法  对35例患者共68个肿瘤病灶进行超声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同时定期进行增强CT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评价射频消融效果,分析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在肿瘤完全消融率、残留率,复发率、准确性以及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一致性。  结果  68个病灶中,超声造影评价肿瘤总体完全消融率以及残留率分别为84%及16%,增强CT分别为90%及1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 3,P=0.447 8),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0.882 9,Sk=0.120 4),68个病灶中24个月内共有13个病灶为复发病灶,超声造影对复发病灶检出率为92%(12/ 13),与增强CT 100%(13/1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以增强CT作为判断RFA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金标准,超声造影对68个肿瘤病灶总体诊断准确性为92%(63/68),5个病灶判断不一致。  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效果评价中与增强CT具有很高准确性及一致性,能为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的9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括69例原发性小肝癌和27例转移性小肝癌,定期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和MRI检查,观察射频消融的效果及肿瘤复发的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螺旋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者64例(66.7%)肿瘤残留者18例(18.8%)。2例因故未作螺旋CT复查。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螺旋CT复查肝内肿瘤复发者12例(12.5%),其中6例为原位复发(6.3%)。与同期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能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病灶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在患者术后随访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海玲  郑秀兰  娄阁 《中国肿瘤》2015,24(5):435-43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对40例行新辅助化疗宫颈癌患者于化疗前和化疗2个疗程后采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测量肿物最大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精确性。观察造影剂灌注情况,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病变造影剂的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以及峰值强度(PI),比较化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1超声造影与MRI测量精确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2化疗有效组32例患者肿物明显缩小,TIC显示TTP较化疗前明显延长(P<0.05),PI下降(P<0.05);化疗无效组8例患者肿物缩小不明显,TTP与化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PI有所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AT均较化疗前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肿物测量方法之一,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可客观反映化疗前后宫颈肿物的血流灌注变化情况,有助于新辅助化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及其不同灌注区域在血管构筑、血流动力学功能、超微结构及其微血管分布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检测30例乳腺恶性肿瘤(33个病灶)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34个病灶)的微血管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和廓清时间(WOT).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瘤造影后,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充盈缺损、紊乱的血管网、血管扩张、血管迂曲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中,TIC多数(29/33,87.9%)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病灶中,TIC多数(27/34,79.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AUC和WOT大于良性组(P<0.05).两组平均PI和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分裂旺盛的瘤性特征,痛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恶性组的微血管密度(34.84±8.34)显著高于良性组(18.65±4.69,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痛巢边缘.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模式、TIC形态、各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0例肝肿瘤患者,观察肝肿瘤病灶造影前后的良恶性情况,并对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增强及消退开始时间进行记录.结果 造影前后肝肿瘤病灶良恶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透明细胞癌、高分化癌造影增强和消退开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肿瘤血流灌注特点具有更强的检测能力,可显著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甲状腺腺瘤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根据时间强度曲线获得造影参数.术后标本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Ang-1表达情况,并与超声造影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0例甲状腺腺瘤36例造影后肿块与周围甲状腺表现为高增强,4例为等增强.其中34例肿块内部增强均匀.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30例造影后结节与周围甲状腺实质等增强,6例出现高增强,4例为低增强,其中14例患者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甲状腺腺瘤组mTT、IMAX 大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P<0.05);甲状腺腺瘤较结节性甲状腺肿Ang-1表达明显升高(P<0.01).Ang-1表达水平与RT、TTP、mTT呈负相关(P<0.05),与IMAX呈正相关(P<0.05).结论:Ang-1在甲状腺腺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并与超声造影指标存在相关性,超声造影可为二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10个原发性小肝癌和93个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比较两组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表现的异同。结果(1)303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转移性小肝癌增强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时间明显早于原发性小肝癌(P<0.05)。(2)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95.7%(201/210)的原发性和2.3%(2/93)的转移性小肝癌呈高回声(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形态上,原发性小肝癌和转移性小肝癌分别有93.4%(196/210)和35.5%(33/93)的病灶呈整体均匀性增强(P<0.05);转移性小肝癌中,54.8%(51/93)的病灶周边呈环状或不规则状增强,明显高于原发性小肝癌的5.2% (11/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移性和原发性小肝癌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均呈快速增强,但在增强方式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的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超声造影为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超声(CEUS)与增强CT(CECT)对中肝癌(最大径3.0~5.0 cm)与非中肝癌(最大径<3.0 cm或>5.0 cm)病灶大小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术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癌患者197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分为中肝癌组96例和非中肝癌组101例。患者均行CEUS与CE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CEUS与CECT在不同病灶大小肝癌诊断中的差异。结果 CEUS与CECT诊断197例肝癌病灶大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和0.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中肝癌组中,CEUS诊断的特异度为80.6%~85.8%,灵敏度为73.2%~91.6%;CECT诊断的特异度为65.1%~77.2%,灵敏度为63.2%~85.3%。101例非中肝癌组中,CEUS与CE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1%和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中肝癌检查组中,两种方法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9%和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癌病灶大小的测量尤其是中肝癌,术前优先选择CEUS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功率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较大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01例未行其他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45例(病灶数n=60)行大功率MWA治疗(80 ~ 100 W),56例(病灶数n=68)行RFA治疗.肿瘤直径范围为3~8cm,依据肿瘤直径分为两组:肿瘤直径3~ <5cm组及肿瘤直径≥5 cm组.消融后1月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查.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生存情况,随访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并分析肝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大功率MWA与RFA对于3~ <5cm病灶1次完全坏死率分别为82.6% (38/46)、80.0% (40/50);2次完全坏死率分别为100.0% (46/46)、98.0% (49/50).MWA与RFA对于≥5cm病灶1次完全坏死率分别为64.3% (9/14)、33.3% (6/18);2次完全坏死率分别为85.7% (12/14)、50.0% (9/18).MWA与RFA组术后2年总复发率分别为40.0% (18/45)、42.9%(24/56).MWA与RFA组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95.6% (43/45)、86.7%(39/45)及94.6%(53/56)、89.3%(50/56).两组患者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单因素分析示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个数(P=0.025)、术前AFP值(P=0.031)、乙肝HBV-DNA载量(P =0.035)及肿瘤病灶邻近危险区域(P=0.001)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乙肝HBV-DNA载量(P=0.023)与肿瘤病灶邻近危险区域(P=0.001)是肝癌消融治疗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WA治疗较大肝癌的完全坏死率比RFA高,局部复发率比RFA低.肿瘤个数、术前AFP值、患者HBV-DNA病毒载量以及肿瘤病灶邻近危险区域都是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后两者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穿刺活检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超声造影引导肝占位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共33例患者35个病灶。在超声造影引导下选择穿刺部位和进针路径,并实时引导完成穿刺活检。计算取材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穿刺,每个病灶穿刺两针,取材成功率为1000%。33例患者中,恶性28例:肝细胞癌13例,胆管细胞癌10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转移性尿路上皮癌1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例;良性5例:炎性病变2例,肝细胞腺瘤1例,异型增生结节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仅1例出现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少量出血。结论 超声造影可更加清晰地显示肝内病灶,实时造影模式下进行穿刺活检,可提高穿刺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在肝外胆管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和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肝外胆管癌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50/56,89.3%)及延迟期(56/56,100%)以回声减低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4个,增强均匀22个;增强MRI显示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一半以上为等增强(29/56,51.7%),延迟期以等增强(17/56,30.3 %)或高增强(33/56,58.9%)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9个,增强均匀17个。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癌中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上高度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有益补充,为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发现的369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造影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与病理学诊断的恶性病灶245个和良性病灶124个进行对照,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8.8%(242/245),特异度92.7%(115/124),准确度96.7%(357/369),约登指数0.92,阳性似然比13.7,阴性似然比0.013。(2)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其中肝脏恶性病灶的快进快退表现占87.2%(219/251),与良性病变的1.7%(2/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小肝癌的廓清时间分别为(102.4±2.36)s、(76.02±3.88)s和(49.40±4.95)s,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Vue后,对30例(男20例、女10例)HCC患者(共33个病灶)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评价微波治疗疗效,所有病灶微波治疗后半小时至2周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评价疗效,并与同期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12个病灶治疗区取病理标本送检,21个病灶治疗区接受随访观察。结果:微波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22个治疗区内部各期均无异常增强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1个治疗区边缘局部有早期结节状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经穿刺活检及6个月以上的随访,证实微波治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2个HCC病灶,增强CT判断失误,增强CT诊断肿瘤灭活准确率为94%(31/33);超声造影诊断肿瘤灭活准确率为97%(32/33)。统计结果显示,两者诊断肿瘤灭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不仅能评价HCC微波治疗的疗效,且能有效地评价TAE和微波凝固联合治疗HCC的疗效,因不受碘油干扰可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CEUS)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成像技术,能够清楚地显示肝脏病灶血流灌注特点,并可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病灶增强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该趋势能够客观反映病灶区域的微血管密度,在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CEUS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能够对肝脏良恶性鉴别起到重要帮助的一些参数,同时探讨该技术在肝细胞癌的预后判断、疗效评价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肿瘤局灶复发或残存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结节型HCC患者共38个病灶,TACE介入后22天-11个月分别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LAVA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平均间隔9天(1~21天)。2位影像诊断医师分别读片,评价肿瘤复发或残存。所有病灶经血管造影、碘油CT、随诊等方法证实。通过计算2种诊断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z),比较两者诊断的准确性,并评价CT及MR诊断的敏感性差异。结果38个病灶中24个有肿瘤复发或存活,Az值分别为0.948±0.035和0.762±0.074(P〈0.05),MRLAVA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CT扫描。根据诊断复发的评分标准,MRLAVA诊断存活肿瘤组织的敏感性为87.5%(21/24),CT的敏感性为45.8%(11/24),MRLAVA多期增强扫描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P〈0.05)。结论在评估肝细胞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方面,MR多期增强扫描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和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54例,比较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和超声造影(CEUS)5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54例小肾癌中,B超诊断准确率为61.1%,CT为92.6%,IVP为18.4%,MRI为87.5%,CEUS为96.4%。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小肾癌的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其中CEUS的诊断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