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结合CaALAs激光照射治疗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东  褚振东 《光明中医》2011,26(2):308-309
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疾病之一。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之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为面神经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诱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而发病。我科于2006年5月~2009年5月用针刺结合CaALAs激光照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面神经本身病变所引起,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也可由外伤、肿瘤导致,其中以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3.
Bell麻痹,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西医认为此病由于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面神经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致使面神经受压和脱髓鞘。祖国医学称Bell麻痹为面瘫、口噼,多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劳累过度,起居不慎,以至气衰血少,营卫不调,络脉空虚,外邪侵入面部阳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实施瞬目反射和面神经运动传导测定。结果:所检6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瞬目反射阳性率达1000%,面神经运动传导阳性率仅为38。5%。瞬目反射和面神经运动传导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不同时期可有电生理的异常特征。结论:瞬目反射是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特别是一周内最重要的客观的相对精确的检测手段,而面神经运动传导对于病史超过一周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称贝尔面瘫或麻痹,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病毒或非特异性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局部缺血、水肿、受压,最终神经髓鞘或轴索变性[1].近年来,笔者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面神经运动传导变化的观察来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三联疗法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因乳突孔内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上采用三联疗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利群  徐伟辉 《光明中医》2023,(10):1935-193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后天性为临床上常见原因,主要包括特发性面瘫、面神经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外伤、手术等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原因,手术导致面神经麻痹较少见,此次分享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的病例。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法主要有抗病毒、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而针刺作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能够起到疏经通络、调气和血作用,在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尤其有独特优势。此次采用针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出现的面神经麻痹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临床上用中医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炎,发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多为面神经受凉或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面神经受压,髓鞘及轴突不同程度变性所致。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以冬春发病较多。单一治疗方法治疗此病疗程长、疗效差。笔者用五联疗法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BellPalsy)。中医称“口眼隔斜”、“面瘫”。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致病,或因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8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特发性面神经炎指面神经管内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及神经鞘水肿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面瘫病"。其发病率高,约为42.5万人/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除了西医学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针灸疗法已得到了临床专家及患者的广泛认可。但  相似文献   

11.
卢佩斯 《新中医》2012,(4):110-112
[摘要]目的:探讨判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受损程度的临床简便检测方法,同时作为面神经功能检查的补充手段。方法:选取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患侧面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分为轻、中、重3组,测量各组患者健患侧面部穴位电针刺激强度的变化,分析数据,并对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及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电针刺激强度的变化幅度N与患侧面肌复合动作电位(M波)波幅水平M呈明显负相关(P〈0.001)。以电针刺激强度变化幅度来界定损伤程度1、2、3度的分界点为69.05%与87.08%。电针刺激测定结果与神经电图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面部穴位电针刺激可大致估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与神经电图结果基本一致。电针预测方便易行,可作为临床面神经功能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炎,发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多为面神经受凉或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面神经受压,髓鞘及轴突不同程度变性所致.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结合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在普通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毫火针可更好地祛风散寒、消肿散邪,有效消除局部炎症水肿;配合温针灸可有效地温经通络、畅通气血,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受损面神经修复,激发人体正气。认为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毫针针刺起效更快、疗程更短、疗效更佳,并可有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现代医学认为是茎寮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周围性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局部遭受风寒、风热侵袭,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西医治疗主要应用激素和维生素,中医传统应...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数据显示该病的年发病率为11. 5~53. 3/10万人~([2])。该病的发病与疱疹病毒侵犯以及面神经水肿紧密有关,临床治疗主要使用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以及维生素等药物~([3]),虽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其疗效仍欠理想~([4])。研究显示疾病早期配合超短波、红外线疗法以及面部功能锻炼,可以减轻神经受压,  相似文献   

16.
《中医杂志》2009,50(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区的疼痛[1].为了验证温面散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我们采用了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炎指原因不明、急性发作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病、多发病.双侧发病少见.一般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可导致面神经受压而致病.激发的因素可有各种方式的受冷、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不稳,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的早期病变为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则有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非中药治疗的41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周围性面瘫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是面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上又称为贝尔麻痹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一般为单侧受累,但也有累及双侧,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本病的病因。一般将病程在2个月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了后遗症者称为顽固性面瘫,亦称为难治性面瘫、重症面瘫。顽固性面瘫给病人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男性略多。经大量临床资料论证,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基本治则,其中激素治疗占有主要地位,但应用激素不良反应多。赵文金主任医师临证运用自拟祛风牵正散治疗IFP,可缩短治疗期,减少患者后遗症。现举医案阐述赵老治疗IFP的临床思路、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