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阴道助产手术中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作用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40余年来共77064例分娩产妇中,胎头吸引术7899例,胎头吸引失败改产钳术593例,分析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主要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中以胎儿窘迫居首位(38.21%),其次分别为胎头异位及产程延长(29.43%、16.45%)、宫缩乏力(6.03%);巨大胎儿23例,发生产妇Ⅲ度会阴裂伤3例,不完全子宫破裂1例,宫颈严重裂伤4例,新生儿骨折2例,及发生面神经麻痹、头颅颜面损伤等。结论:应用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应严格掌握指征,胎儿窘迫、宫缩乏力应以产钳术为首选,所有阴道助产手术都应视为尝试性操作,若发现困难及早改变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
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蹦种助产技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持续性枕横位150例,其中行低位产钳术肯85例,行胎头吸引术者65例,分别统计其助产成功率、助产时间、产后出血量、严重软产道裂伤、新生儿体重、围产儿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与胎吸组相比,产钳组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新生儿5min阿氏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5、P〈0.01);产后出血量、严重软产道裂伤及围产儿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位产钳术棚对于胎吸术助产时间短,成功率高,是一种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能迅速娩出胎儿的安令助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晓丽 《临床医学》2012,32(7):72-73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助产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指征与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362例,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根据助产方式将产妇分为两组,胎头吸引助产组208例,产钳助产组154例。两组产妇均行会阴切开助产术,使用胎头吸引与产钳助产的指征为胎儿窘迫与第二产程延长。结果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失血量、胎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要求无痛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胎头吸引组产妇胎位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产钳助产组。结论胎头吸引阴道助产术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的助产方式,结合产钳助产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产钳术与胎吸术的新生儿评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梅  赵艳 《现代康复》1999,3(4):496-496
本组对第二产程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及合并胎儿宫内窘迫的病例,用产钳助产分娩的23例新生儿评分与胎吸术助产分娩的新生儿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产钳助产无一例死亡.评分明显高于胎头吸引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钳术与胎头吸引器两种助产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5月于我院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72例,产钳组60例,胎头吸引器组52例,单纯侧切组60例。于产后6~8周由专人对患者进行检查及盆底功能筛查,比较三组患者产后的临床症状及盆底功能。结果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比较,产钳组明显高于胎吸和单纯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阴道疼痛发生率比较,产钳组明显高于胎吸组和单纯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肌力损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后Ⅰ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比较,产钳组和胎吸组明显高于单纯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和胎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后阴道动态压力比较,产钳组明显低于胎吸组和单纯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与胎头吸引器助产较单纯阴道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损伤严重,产钳助产较胎头吸引器对盆底功能的损伤严重。助产术中考虑母儿安全的同时,兼顾助产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避免严重的盆底损伤,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陈文莉  瞿国丽 《华西医学》2002,17(2):242-242
胎头负压吸引助产术 (以下简称胎吸)是目前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方法 ,特别是基层医院使用更多。但若对其助产时机掌握不当 ,则易致胎吸滑脱、失败 ,给母婴均带来严重危害。现将我院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行胎吸助产的 138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 ,以吸取其经验教训。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我科共分娩 12 6 7例 ,胎吸 138例 ,占10 98%。年龄平均 2 9 6岁。其中经产妇2 1例 (15 2 2 %) ,初产妇 117例 (84 79%)。胎吸指征为 :胎儿宫内窘迫 82例 (6 9 4 9%) ,第二产程延长 36例(30 5 1%)。1 2 吸引器类型及方…  相似文献   

7.
胎头吸引术是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 ,常被用来缩短第二产程 ,帮助产妇顺利完成经阴道分娩 ,但处理不当可给母婴造成损害 ,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1] 。我院应用硅橡胶胎头吸引器 (以下简称硅吸 )配合先用手法纠正胎方位再助产结束分娩 10 0例 ,在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及母婴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在我院分娩并具有胎头吸引术指征的产妇 2 0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用硅吸10 0例作为实验组 ,用传统的牛角型及圆锥型吸引器 10 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 2 3~ 32岁 ,平均 2 6 5岁 …  相似文献   

8.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助产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产钳术与胎吸术在阴道助产中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使用产钳助产118例及胎吸助产3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头吸引助产术对母体软产道损伤小于产钳术(P<0.05),产钳助娩时间明显短于胎头吸引术(P<0.05)。结论:产钳助产时间短,成功率高,母儿危急情况下使用能迅速娩出胎儿,争取抢救时间,但如处理不得当,则比胎吸助产更易产生产道损伤。  相似文献   

9.
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均是解决产妇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 ,正确使用可达到缩短产程、挽救母婴生命的作用 ;反之 ,将伤及母婴。本文 2例使用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失败后改行剖宫产术 ,致胎儿死亡。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 2 8岁。于 1 989年 1 0月 1 0日晨 5时第 1胎待产收入院。查体 :血压 1 1 2 / 75mmHg。宫高 34cm ,腹围 99cm ,胎位为左枕前位 ,胎心音 1 4 8/min ,骨盆外测量正常。入院后予静脉滴注0 6单位缩宫素 750ml引产 ,1 7时宫口开全 ,1 8时 30分后继发宫缩乏力和第二产程停滞 ,行阴道检查 :宫口开全 ,胎位左枕后位 ,先露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娩末期持续性枕横位行单叶产钳回转胎头术的方法及适应症,以及此方法与常规产钳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实验组(n=15)为持续性枕横位单叶产钳回转胎头术行产钳分娩,对照组(n=16)常规产钳分娩,对两组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产钳成功率、产后出血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造成母婴的损伤明显减少.[结论]分娩末期持续性枕横位并不是完全不适合产钳助产,只要单叶产钳能够正确回转胎头呈枕直位,它同样与常规产钳助产一样,对快速结束分娩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阴分娩助产方式优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产钳阴道助产的指征和对母儿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产钳助产剖宫及胎吸术的优劣性,指导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方法:对在我院278例产钳阴道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2例,276例助产成功,高中位产钳和胎吸失败后改产钳对母儿损伤较大,与低中位产钳和低位产钳机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中位产钳与低位产钳相比较,对胎儿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体的损伤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低中位产钳作为一种快速结束分娩的急救措施是恰当的,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低位和出口产钳对母儿双方都是安全的,是良好的阴道助产手段;高中位和胎吸失败后改用产钳助产方式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2.
产钳助产1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我院产钳助产 1 4 6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 998- 0 1~ 1 999- 1 2我院头位阴道分娩总数为 382 5例 ,行产钳助产术 1 4 6例 ,产钳助产率 3.8% ,其中中位产钳 6例 ,低位产钳 95例 ,出口产钳 45例。产钳分类按《中华妇产科学》标准 [1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36岁。初产妇 1 0 8例 ,经产妇 38例。孕周 36~ 42周 ,平均 39周。新生儿体重最低2 350 g,最高 430 0 g,平均 3650 g。1 .2 产钳助产的指征 (表 1 )表 1 产钳助产指征指 征例数百分比 %胎儿宫内窘迫 6 7 4 5.9宫缩乏力 2 819.2持续性枕横 (后 )位 2 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妇,按照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50例。对照组实施胎头吸引助产,观察组给予低位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会阴撕裂等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6.00%,新生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与对照组18.00%、2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效果相当,各有优势,应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助产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在宫口开至2-3cm时,由麻醉医师对92例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取腰3-4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置硬膜外导管,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结果33例第二产程为1-2h,其中3例产钳助产,2例胎吸助产,6例施加腹压后娩出;48例第二产程超过2h,其中41例自然分娩,5例胎吸助产,2例产钳助产;11例第二产程超过3h,其中3例产钳助产,2例胎吸助产,6例施加腹压后娩出。结论镇痛分娩效果可靠,方法简单易行,对母婴无影响,可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镇痛下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下第2产程持续性枕横(后)位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3年4月43例硬膜外镇痛下第2产程持续性枕横(后)位合并胎儿窘迫或宫缩乏力等需尽快娩出胎儿者,行徒手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行手转胎头至枕前位并行产钳术40例,成功率为93.02%,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其产妇并发症主要为阴道侧切口延伸,新生儿窒息主要与胎儿窘迫相关。结论 硬膜外镇痛下第2产程持续性枕横(后)位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高,合并使用产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助产方式,但需注意操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对侧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程中对产妇采用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进入活跃期至分娩Ⅱ期 ,经阴道检查证实胎方位为枕后位者 10 0例 ,按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5 0例。分别采用随意卧位加徒手转胎头法和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 ,观察两组难产率、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体重。结果 ①观察组阴道分娩率 86 % (4 3例 ) ,难产率 14 % (7例 ) ;对照组阴道分娩率 4 4 % (2 2例 ) ,难产率 5 6 % (2 8例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5 )。②观察组的宫口开 5cm至宫口开全的平均时间为(2 .5± 1.2 )小时 ,对照组为 (5 .5± 2 )小时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③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④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能使产程明显缩短 ,难产率以及新生儿的窒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本组对第二产程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及合并胎儿宫内窘迫的病例,用产钳助产分娩的23例新生儿评分与胎吸术助产分娩的新生儿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产钳助产无一例死亡,评分明显高于胎头吸引术。1资料来源与方法1991年7月~1996年6月,住院产妇2141例,产钳...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1982-2003年胎头吸引器助产(下称胎吸术)失败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分娩产妇应用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均一次吸引成功,(1)胎头吸引助产指征:胎儿窘迫36例,第二产程延长11例,宫缩乏力9例,产妇并发症4例。(2)新生儿情况及其并发症:新生儿体重(3212±120)g,其中有3例巨大儿。并未发现有颅内出血、新生儿死亡以及头颅出血等症状,新生儿窒息(轻度)4例,均系胎儿窘迫指征。(3)产妇并发症:切口延裂2例,会阴侧切58例;会阴裂伤程度较轻,无II度、III度裂伤,仅有2例I度会阴裂伤。因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1例。胎头吸引阴道助产的安全性与成功率均较高,操作简便,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因产道干涩,胎头下降延缓的处理办法.方法选择在第二产程有潜在胎头下降延缓的产妇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无菌肥皂液润滑产道,配合扩张阴道法观察胎头下降情况.对照组只是指导产妇加腹压向下用力.结果观察组经阴道自然分娩26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2例;对照组经阴道自然分娩18例,产钳助产7例,剖宫产5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中应用肥皂液润滑产道配合扩张阴道有助胎头下降,缩短第二产程,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