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且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BMSC上清液对C6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与C6细胞进行双层培养,以HE染色法检测C6细胞形态变化。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MTF结果显示BMSC上清液对C6细胞有抑制作用,120h后1:8、1:4、1:2的BMSC上清稀释液、BMSC上清原液培养组的生长抑率分别为17.1%、26.0%、39.9%、43.1%;与BMSC进行双层培养后的C6细胞其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圆形或多角形变为长梭形,细胞包体伸出长突起;划痕实验显示在36h时对照组迁移率为100%,划痕完全愈合,而BMSC上清组划痕未见全愈合,迁移率为82%。结论①BMSC上清液能抑制胶质瘤C6细胞的恶性增殖,而且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②BMSC对C6的运动和迁移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其恶性侵袭程度。  相似文献   

2.
BACKGROUND:It is unclear whether serial cell passage in vitro influen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al stem cell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ell passage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al stem cells. METHODS: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the whole bone marrow adherence metho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passages 3, 6, 9, 12 were incubated in serum-free medium. After culture for 7 and 14 days, c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was observed and differenitaiton ability into neural stem cells was observed by detecting Nestin expression in cells using flow cytometry. Then, the cells were further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and cell multipotential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was detected by measurement of nerve enolase and glial acidic protein express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Under inductio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different passages were all differentiated into Nestin-positive neural stem cells.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iation proportion of cells at different passages (P < 0.05). Strongest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was found in the passage 6 cells, with the Nestin expression up to (93.7±2.3)% at 7 days of induction and (96.2±1.8)% at 14 days of induction.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iated cells at passages 6 and 9 was signfi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t passages 3 and 12. Moreover, adherent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nerve enolase and glial acidic protein. Al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al stem cells is correlated with cell passage. Cells at lower or higher passages are both detrimental to cell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且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提取SD大鼠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应用MTF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BMSC上清液对C6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与C6细胞进行双层培养,以HE染色法检测C6细胞形态变化.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MTF结果显示BMSC上清液对C6细胞有抑制作用,120 h后1∶8、1∶4、1∶2的BMSC上清稀释液、BMSC上清原液培养组的生长抑率分别为17.1%、26.0%、39.9%、43.1%;与BMSC进行双层培养后的C6细胞其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圆形或多角形变为长梭形,细胞包体伸出长突起;划痕实验显示在36 h时对照组迁移率为100%,划痕完全愈合,而BMSC上清组划痕未见全愈合,迁移率为82%.结论 ①BMSC上清液能抑制胶质瘤C6细胞的恶性增殖,而且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②BMSC对C6的运动和迁移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其恶性侵袭程度.  相似文献   

4.
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简要综述了机械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心肌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体外以新生大鼠心肌细胞(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共同培养的方式模拟心肌微环境,研究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机制。方法分离大鼠MSCs在体外培养纯化后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MSCs分别与搏动的CM、停止搏动的CM以及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混合培养。分别在共培养后第4、5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s细胞中的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roponin T)。结果与搏动的CM共培养后第4天MSCs出现自发收缩,与CM同步搏动并表达Troponin T,而在抑制心肌细胞搏动或缺乏与心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MSCs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说明在与CM直接接触的前提下,CM对MSCs的机械牵拉刺激为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必须条件。单纯的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则非关键因素。了解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机制对于寻找适宜的细胞移植条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 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异质性、分化与融合的问题、修复组织的机制、免疫性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体外新西兰大白兔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与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共培养时,兔髓核细胞与大鼠MSCs直接和间接接触对MSCs分化为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DAPI (4‘,6-二咪基-2‘-苯吲哚盐酸)标记原代髓核细胞后,分别与第三代MSCs按接触组和非接触组(Transwell培养系统)共培养.每隔24小时应用免疫荧光观察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Ⅱ型胶原和可凝集蛋白多糖(Aggrecan)的表达.结果 直接接触培养组中可见分化的MSCs形态和功能接近髓核细胞;非直接接触组的MSCs未见变化.结论 髓核细胞与MSCs的直接接触,是诱导MSCs分化为髓核细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简要综述了机械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外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1],尤其在较长的外周神经缺损中可以解决自体神经移植供源不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表明,施万(Schwann)细胞在外周神经发育和促进外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施万细胞作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但是自体来源的施万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组织工程化的需要,因此获得充足的细胞用于移植成了问题的关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能力,本研究通过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在细胞传代时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N2、B27的DMEM/F12的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并进行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用免疫荧光检测形成的细胞球的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形成的细胞球在含10%血清的培养液中进一步分化。结果显示:BMSCs在含EGF、bFGF、N2、B27的培养液中,逐渐形成nestin表达阳性的细胞球,在含血清的培养液中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星形胶质样细胞及少突胶质样细胞。本研究结果提示经纯化的BMSCs能分化为NSCs,并具有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的异质性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功能异常在疾病的进展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正常MSCs相比,MDS患者的MSCs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分化和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且骨髓活检中MSCs密度增加是MDS的不良预后因素,其支持正常造血的能力下降,有利于克隆细胞生存并向AML转化。对MDS发病机制关键特点加深认识有助于推进产生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型患者(MDS-RA)和健康成年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它们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方法 分离MDS-RA和健康成年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 MDS-RA的BMSC抑制T细胞增殖和活化能力均减弱,但是抑制活化的T细胞凋亡的作用反而增强.结论 MDS-RA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MDS-RA患者骨髓微环境可能存在免疫异常,如果使用MDS患者自体的MSC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MDS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MSC移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平衡被打破造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往往是由炎症因子的升高造成的,在牙周组织中,炎症致病菌可产生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如脂多糖、菌毛、凝集素等。 目的:通过建立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的模型,观察脂多糖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初步探讨雌激素缺乏患者易患牙周炎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绝经后妇女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3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对照组。取两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同时加入不同质量浓度脂多糖(0,10,100 μg/L)刺激,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之后检测成骨相关分子Runx2、Ocn、Alp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7 d后可表达碱性磷酸酶,21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可形成矿化结节。检测发现成骨相关分子Ocn、Runx2、Alp的mRNA在成骨诱导后均有表达;3种目的基因在100 μg/L脂多糖作用下表达显著下降(P < 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脂多糖作用下3种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 < 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脂多糖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卵巢切除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在脂多糖作用下明显减弱,这可能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牙周炎易感性增加的细胞分子学机制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综述。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9至2014年期间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肝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和“hepatocyte-like cell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最后选择52篇文章纳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肝组织工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性状稳定具有肝特异性功能的种子细胞,成熟肝细胞获取难度较大,并具有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培养困难等缺陷,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快、易于扩增及培养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细胞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肝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但如何大量扩增此类细胞的同时又能保持其良好的分化潜能、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诱导分化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其应用是目前国际上组织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 ,许多实验室从分子、生化、物理等水平对其成骨分化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较多,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同的。 目的:比较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差异。 方法:大鼠全骨髓血细胞分离纯化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化学诱导组和共培养组,分别采用加入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方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诱导培养1周后从化学诱导和共培养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突起,且呈辐射生长,2周后均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共培养组中第四五天可见星级神经细胞状结构,并形成更多的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70.82±2.46)%。而在第六七天化学诱导组中神经细胞形态样细胞形成,并有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52.37±1.83)%。提示细胞微环境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发挥主导作用,且化学诱导法诱导效率低于共培养法。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血管内皮细胞:研究中一般称内皮细胞,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形成血管的内壁。它们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组织的功能,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功能。 热休克:组织工程中一种细胞处理方法,将细胞置于42 ℃(也有文献报道为47 ℃)中1 h,造成热休克状态。 背景:目前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因子或2种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诱导,热休克处理的内皮细胞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并探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 方法:将热休克处理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非接触共培养,诱导14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144、CD31、VEGFR2、vWF表型的表达;将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裸鼠皮下,14 d后取移植物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体内血管形成能力;Matrigel成血管实验观察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呈类似铺路石状排列,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R2、CD31、CD144、vWF表达增加;②体内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较对照组规律,有成血管倾向;③体外Matrigel成血管实验显示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能力较对照组有所增加;④结果表明,与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能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特异性表型转化较明显,具有一定血管形成倾向。 ORCID: 0000-0003-4089-8882(曹百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大量肝病患者因缺乏理想、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可塑性、取材方便、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以及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疾病研究,为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带来希望。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况和其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以及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浓度为20、50、100、200μl/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5、24 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MTT方法检测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结果:诱导后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固缩,核质比减小,有细长突起形成,部分细胞间可见网络状连接。巢蛋白阳性细胞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 h组染色最强,而NSE和GFAP阳性细胞在200μl/ml浓度诱导24 h组阳性细胞数量最多,染色最强,MAP-2抗体染色只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 h组和200μl/ml浓度诱导24 h组出现少量阳性细胞。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以及作用不同时间均对BMSCs的活性产生影响。结论:在黄芪作用下,BMSCs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进一步表达神经元特异标志物和胶质细胞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