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黄涂膜剂促进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实验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黄涂膜剂促进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实验及临床观察李玉环魏梅新王晓萌杜金风高志成(河北医科大学三院050051)烧伤是外科常见病,浅Ⅱ°烧伤尤为多见,中医称烧伤为火疮、烫火疮、火烧伤等,其病因是火热之毒侵袭机体,损伤皮肤、经脉、导致气血瘀滞,经脉阻塞。大...  相似文献   

2.
肺癌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小芹 《河北中医》2010,32(8):1253-1254
肺癌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气机不利,血行瘀滞,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故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初起多为邪毒痰瘀壅滞于肺,侧重实证,虚损不明显,机体正气尚强,通过调治,病情可好转。若未控制,邪毒伤正,肺脾气虚,邪毒可进一步向肺外传变,  相似文献   

3.
阐述中风毒邪致病相关问题,基于从化理论进行辨析溯源,分析邪从火化,以火热之邪为质变载体,蕴化成毒,毒邪酷烈亢盛,损正伤络,败坏形质,变生猝疾的过程。毒邪作为中风急性发作的催化剂,是促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从量变到质变演化的核心要素,临证辨治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祛除有形实邪,调理素体火热,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祛除诸邪,使正气来复,体质调和,从而发挥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肠炎是腹腔、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多正气亏虚,而放射线属于中医"火热之毒",故放射性肠炎属于正虚邪侵。艾灸具有温阳补气、理气和中、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等作用,可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腹针治疗在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其特点是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和局部。  相似文献   

6.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毒邪论治中风病急性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毒邪,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概念之一。毒邪致病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内生毒邪直接影响着中风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在中风病中具有毒性猛烈、毒性火热、依附性以及败坏形体、易攻脏腑等特点。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交阻,是中风病病机的核心,并构成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腑气不通是毒邪形成的枢纽;毒邪鸱张、败坏形体、损伤脏腑经络,变证丛生;脑络受损,痰瘀交阻贯穿始终。解毒通腑为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肺小结节之为病,盖邪气侵袭肺脏,肺叶娇嫩,正气受损,邪气潜伏入里,或治疗不当,余邪留而不去,入里传变,客于肺络,肺气失宣,久郁生痰,痰留成瘀,酿生伏毒,痰、瘀、毒三者胶着,渐生积聚,耗伤正气,肺络空虚,正愈虚而邪愈恋,以“虚、毒、痰、瘀”为主要病理特点。透邪法治疗肺小结节,处方用药时着重轻巧宣散、灵动剔透,化痰、祛瘀、解毒并行,宣肺通络,透邪外出,辅以扶正益肺。  相似文献   

9.
孙彬栩  贾英杰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90-992
贾英杰教授认为,恶性肿瘤多“毒瘀并存”,且“毒”“瘀”贯穿于疾病病程始终.“毒”有外侵之毒邪及体内有毒之邪2种,耗伤人体之气血,使人体正虚而邪实;“瘀”是血行不畅,毒邪瘀积,久则恶变成癌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贾英杰教授注重理气药物的配伍及不同类型活血化瘀药物辨证应用,同时重视与现代医学研究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强调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贵在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0.
王秀娟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为正虚邪瘀、邪瘀化毒、虚瘀为本、邪毒为标,提出毒邪有外来内生之分,主张以祛解毒邪、扶助正气、散郁化瘀、修护黏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1.
熊晓刚  胡仕宏  宁秋荷 《陕西中医》2009,30(2):F0003-F0003
扶正解毒法即在以扶正为主、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基础上,佐以解毒之品,用于治疗人体正气不足、兼有毒邪之病证,属中医“攻补兼施”之法。中医认为“毒”邪往往代表病邪盛极时的一种继发性病理产物,如风盛为毒、热极为毒、湿重为毒、燥烈为毒、瘀甚为毒等,它们既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兼为患。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病范畴探讨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从病因来看,放射线损伤为本病的外因,放射线属外来之毒中的火热毒邪,火热毒邪侵袭肠络,或新感而发,或伏于肠络后发,毒致络损,引起肠腑功能失司;而内因多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具有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放射线损伤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从病机上来看,火热毒邪外袭,毒损肠络是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及加重因素;痰、瘀、毒胶结留滞,于肠络息而成积,痹阻肠络为病机关键;气血亏虚,肠络失养为其本,肠络空虚贯穿本病的始终,为放射性肠炎的发病基础。毒损肠络、肠络空虚、肠络痹阻,三者的病理演变体现了络病由气及血、易滞易瘀的特点。治疗上,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络以通为要"为总治则,根据络脉瘀滞或络脉虚滞的不同,采用祛邪通络、补虚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13.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4.
1.儿童心肌炎的基本病因为毒邪;毒侵人体,邪正斗争,正气未能灭毒或抗毒于心外,毒耗伤人之气阴且入侵心内,导致瘀阻心络,心体受损,心用失常而发病;基本病机是毒伤气阴,贯穿于本病全过程。2.甘寒除毒法是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治法。治疗儿童心肌炎核心是处理好除毒与扶正的关系,甘寒除毒法贯彻始终。急性期重在除毒,毒除则心安;  相似文献   

15.
外感疫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内因乃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其病机关键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文中对正虚毒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临床表现、立法、选方、用药等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指出,虽然慢性丙型肝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但均可由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发展而来,所以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凉血解毒、调养肝脾  相似文献   

16.
肺系病证瘀热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英  李向荣  金路 《河南中医》2010,30(11):1047-1048
肺系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存在着瘀热蕴结的病机特点。其病因常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热伤血脉,血滞为瘀;病理因素主要为瘀热,常兼夹痰热、火热、毒热为患;瘀热相搏,阻于肺络,络伤血溢,可致出血之变;痰热瘀阻,目久可耗伤气阴或正虚邪恋,使病情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疫毒侵袭人体致病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表明乙肝病毒侵袭人体为病,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及湿热疫毒的强弱关系密切,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取决于侵袭人体疫毒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正邪交争、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发病过程的邪正盛衰及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中文简称,是一种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讲,该病病因应当是疫毒病邪,毒邪自精窍、皮肤而入,伏于三焦膜原或营分血络,内合于营。艾滋病早期邪毒尚轻缓,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但当“毒邪”的量过多、毒势过强过猛或解毒、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排毒途径不畅,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气血不能运行则停留为瘀滞,津液不能输布而留结成痰湿,导致邪毒积聚,耗伤正气,正气日衰,  相似文献   

19.
侯佳睿  姚美玉 《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3-1157
姚美玉教授辨证治疗输卵管炎认为本病"正气不足为之本""邪毒外侵为之始""湿热缠绵为之形""瘀阻管道为之终".治疗分为3个阶段:初期邪毒外袭,予以清热解毒为治;进展期湿热内蕴,缠绵难愈,予以清热利湿之品,并少佐化瘀药,既病防变;终末期瘀阻管道,予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补益正气之法贯穿于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妇科炎性疾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妇科炎性疾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湿、热、瘀、虫毒之邪以及正气不足在妇科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和治疗的方药.结果 妇科炎性疾病主要为外感湿、热、虫毒之邪,脏腑功能失调,致内湿、内热、瘀血、瘀浊产生,正气不足在妇科炎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治法为祛湿、清热、祛瘀、杀虫、扶正.结论 中医药治疗妇科炎性疾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