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 (Ross手术 )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从 1994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 ,共完成Ross手术 15例 ,其中 ,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0± 14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病变 13例 ,老年退行性病变 1例 ,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例 ,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 ,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 (中重度 ) ,主动脉瓣环径 (AVD) :2 4± 0 4cm ;肺动脉瓣发育正常 ,功能良好 ,肺动脉瓣环径 (MPAD) :2 3± 0 2cm ;术前心功能 (纽约心脏协会NYHA)Ⅱ级 11例 ,Ⅲ级 4例 ,平均 :2 3级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 ;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7 2 3± 0 14mmHg) ,左室舒张未径 (LVDD)明显缩小 (P <0 0 0 1) ,LVEF :0 4 8± 0 2 2 ,心功能Ⅰ~Ⅱ级。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 ,随访 1~ 9年 ,心功能Ⅰ级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 ,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结论 Ross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体肺动脉瓣替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例自体肺动脉瓣替换主动脉瓣手术(Ross手术)的临床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患者为9岁及35岁男性。病因分别为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室缺合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采用自体带瓣肺动脉作病变主动脉换术,再用同种肺动脉移植于原肺动脉处。主动脉阻闭时间分别为90min和141min,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1min和260min.结果:2例患者均成活.例1术后恢复顺利,例2并发血液感染,经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及3个月,心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和Ⅰ级,超声心动图提示自体肺动脉瓣无返流.结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和操作技术正确.Ross手术是安全,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Ross手术)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我院1994年10月-2009年2月共收治了58例中重度主动脉瓣病变行Ross手术者,其中男42例,女16例;平均年龄(28±15)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54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后主动脉瓣大量反流1例;老年性退行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术前准备: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术前按心脏手术常规准备,心功能Ⅲ级患者术前给予洋地黄、利尿剂、极化液治疗,待心功能改善后再行手术.手术方式: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接受Ross手术,手术顺利.围术期监护治疗措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并有效处理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护心功能,加强抗炎治疗.结果 58例患者术后死亡1例(1.7%),自动出院1例;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6.11±0.12)mm Hg,显著低于术前的(35.56±9.10)mm Hg;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为(56±3)mm,亦显著低于术前的(6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室射血分数为(0.49±0.22)%,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 Ross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围术期治疗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4.
Ross手术~[1]是将患者自身的肺动脉瓣肺动脉主干移植到患者的主动脉瓣位置,以代替病变的主动脉瓣的手术。1960年,Lower~[2]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动物自身的肺动脉瓣移植到主动脉瓣位置,对这种手术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1966年,Pillsburg和Shumway~[3]在动物实验中施行同样的手术,移植后的肺动脉在主动脉位置生理功能满意。1967年,Ross等~[1]在临床上将患有主动脉瓣病变的病人自体肺动脉瓣及主肺动脉游离切除后,移植到主动脉瓣的位置。但Ross手术在早期并没有被同行广泛接受,主要担心自体肺动脉瓣代替主动脉瓣,能否承受住主动脉内体循…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感染性心内膜炎(IE)8例,法乐四联症(TOF)、主动脉瓣上狭窄(CoA)和右室双出口(DORV)各1例. 男10例,女l例,年龄8~44(平均2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2例. 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低温和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直视手术. 具体手术方式:①冠状动脉开口下同种主动脉瓣置换4例;②肺动脉位置上同种带瓣管道(conduit valved homograft,CVH)移植3例;③升主动脉位置上CVH移植2例;④Ross手术即应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再应用贮存的CVH重建右室流出道l例;⑤主动脉加宽后应用CVH作改良Fontan术1例. 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者97 min,CVH贮存时间在30~120 d. 手术死亡1例,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所致(排CVH原因). 随访l.0~6.5 a,长期存活8例. 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6和8 mo死于感染复发或再感染和脑血管意外. 2例有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尚无血液动力学影响和临床症状. 长期生存者8例均恢复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6.
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疾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DY  Sun LZ  Tian LX  Chang Q  Zhu JM  Jiang R  Meng Q  Tao TF  Liu NN  Chen X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2985-2987
目的总结David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2004年对29例患者行David手术,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10~64岁,平均39岁±17岁;术前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4例;术前主动脉瓣反流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5例;手术行DavidⅠ型1例,DavidⅡ型25例,我们设计改良David手术3例。结果患者无手术死亡及近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26min±25min,心肌阻断时间87min±22min。术后随访时间29个月±15个月(5~7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Ⅰ级。术后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2例。无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结论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对主动脉瓣叶及瓣环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近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张颖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136-2139
目的 总结本院右胸小切口直视微创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配合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5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收治的主动脉瓣患者36例,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24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2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5±11)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3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3例。所有患者均拟于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右胸小切口直视微创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行体外循环。手术室护士做好患者术前宣教,术前物品及器械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完善手术室护理流程。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预后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所有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为(232±33) 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20±2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91±29) min,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为(11±5) d。 结论 右胸小切口直视微创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室护士术前对患者行健康指导,做好手术所需药品、设备、器械和耗材准备,术中积极主动配合手术,严格遵守操作原则及流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谈到Ross手术,我们有必要对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发展历程做一简单回顾。1963年Starr等首先报道了使用人工瓣膜置换主动脉瓣。1965年Murray等将同种异体主动脉瓣置于降主动脉位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62年DonaldRoss等成功地实现了原位同种异体主动脉瓣移植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存在异体主动脉瓣钙化、狭窄等病变引起的功能不全。鉴于此,Ross于1967年成功地实施了世界首例自体肺动脉瓣移置于主动脉瓣位置以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此手术被称为Ross手术。具体方法为手术中取下患者自身正常的肺动脉瓣,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将…  相似文献   

9.
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手术治疗84例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eng SH  Sun YQ  Meng X  Zhang H  Hou XT  Wang JG  Gao 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79-2282
目的探讨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方法1995年2月至2004年10月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84例,其中主动脉夹层41例(DebakeyⅠ型32例、DebakeyⅡ型9例),根部瘤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2例,根部瘤直径平均68mm±14mm;术前心功能(NYHA)Ⅰ~Ⅱ级43例,Ⅲ级30例,Ⅳ级11例。本组施行Bentall手术68例,Wheat手术6例,Cabrol手术5例,主动脉瓣替换加升主动脉成形术5例。其中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56例。同期施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替换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3.57%。5例失访,76例随访3~117个月(平均55个月±31个月)。心功能Ⅰ~Ⅱ级74例,Ⅲ级2例。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马方综合征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远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Between August 1976 and May 1988,43 patients had their heart valve prostheses replaced.The total mortality was as high as 25.6%,but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reduced to 6.25%in the last 16 cases.The indications,main risk factor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例数较少,其耐久性和失功能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了一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三年因自身三尖瓣瓣叶与生物瓣粘连导致瓣膜早期失功能的罕见病例。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三尖瓣生物瓣耐久性满意,早期失功能与左心系统不同,主要与血管翳增生、自身瓣膜粘连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狭小的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代术时主动脉根部加宽的方法和结果。方法6例机械瓣双瓣置换(DVR),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主动脉根部狭小行主动脉根部加宽(Manouguian法为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直径5~8mm,主动脉根部植入21~23人工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存活5例随访2~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主动脉根部加宽采用Manouguian法对小主动脉小瓣环和冠状动脉开口下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此法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酌情扩大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的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8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行双瓣置换手术(DVR)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39例,女33例。年龄16~61岁,平均46.3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36例,Ⅳ级19例。结果全组行双瓣置换手术(DVR)病人风湿性瓣膜病6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8例。其中保留瓣膜及瓣下结构37例(占51.4%),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32例(占44.4%)。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占16.7%),死亡4例(占5.5%)。随访2个月~5年,远期死亡1例。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和HP(hemodynamic plus)瓣对小瓣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对17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植入HP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探查主动脉瓣瓣环直径为19~22mm。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左室舒张末径为(49.1±9.4)mm、左室重量指数为(80.6±18.6)g/m~2、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为(21.6±12.6)mmHg(1 mmHg=0.133 kPa),均较术前[(61.5±10.3)mm、(126.5±35.1)g/m~2、(82.6±52.6)mmHg]显著降低(P值均<0.01)。患者术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x~2= 42.610,P<0.01)。结论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时,联合应用单针单线缝合法植入HP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心脏不停跳下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心脏不停跳下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对15例患者行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与同期不保留二尖瓣结构的12例比较。结果 术后病情较稳定,心功能恢复较快,全部存活出院。两组相比,保留组SVI、EF改善明显,左房、左空小显著。结论 在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二关瓣结构有维持左心室舒缩功能作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治疗体会。方法21例左心瓣置换术后中重度TR病人,有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1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二尖瓣再次置换加三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单纯三尖瓣置换1例,单纯三尖瓣成形术9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5例改良Devega成形术,行改良Key氏法4例。结果12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1例,病死率8.3%。长期生存11例,术后随访5个月-9.6年,平均6.1年,1例术后三年死于抗凝过度出血。9例内科治疗者,3个月-5年,6例死亡。病死率66.7%。结论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右心损害、严重肺动脉高压、持续的心房纤颤及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关;对重度TR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替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手术127例进行临床分析,年龄13—76岁,平均54.5岁,60岁以上38例。风湿性心脏病64例,先天性瓣叶畸形28例,退行性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18例,其中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单一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6例,狭窄伴关闭不全46例。其中有主动脉窦瘤破裂3例,合并二尖瓣病变68例和(或)三尖瓣病变4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主动脉夹层8例、冠心痛2例、陈旧性脑血管意外6例,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3例。心功能Ⅲ级82例,Ⅳ级45例。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LVED、LVEDV、跨瓣压差、LVEF、LVEFS)。结果心超提示:LVED、LVEDV、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减少,LVEF、LVEF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近期明显改善,中期效果更好。平均随访36个月。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技术、围术期处理的提高、心肌缺血再血管化手术及对伴发心脏其它疾病的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