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后路双侧开窗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对4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经28~3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全组融合率为97.9%,3例并发症术后也全部消失。结论采用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孙溢欣  许真 《江西医药》2011,46(8):723-725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24例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2年,椎体间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无断裂。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12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以取得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彻底减压、融合率高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敬朝 《中国医药》2010,5(10):926-927
目的 评价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腰椎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或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随访6~24个月,临床优良率90.8%,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本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率、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自贵  赵永会  夏保志 《河北医药》2009,31(20):2741-2742
目的探讨老年性多节段(>2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54个,融合节段45个。结果术后随访1~2年,复查X线片,无断然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改善优良率0.9%,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3%。结论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核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老年性多关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GSS固定24例,RF固定6例。结果经6—84个月的随访,参照NAKAL分级:优20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3.33%。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总结。方法:对112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复位良好、椎间植骨融合。根据ODI指数评定法评定,优89例,良18例,可5例,优良率95.54%。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其实现充分减压、良好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老年腰椎不稳的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 对47例中老年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和后路椎间、椎板、横突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1个月~6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96%,未见假关节形成,无感染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对于中老年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R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自体髂骨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腰椎滑脱症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本组16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优良率93.8%,7—12个月后复查X线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症状缓解。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内固定系统,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比较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对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多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原位植骨融合,因椎板减压后缺少植骨床,远期可出现融合率低,部分病例术后滑脱继续加重.随着各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临床的应用,在对神经减压的同时使滑脱的椎体得以复位,随后再行后路或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开窗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8日,联合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3岁。滑脱性质:峡部裂(真性滑脱)15例,退行性变(假性滑脱)21例。滑脱节段:L3 1例,L4 22例,L5 13例。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36例患者术后均获6~32个月随访。按JOA评分:优28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X线显示所有病例均完全复位或基本完全复位。随访椎间融合好,内固定无松动。结论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理想,能有效地解除了神经卡压,滑脱复位后不容易丢失,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自锚式侧路腰椎椎间融合术(SA-LLIF)的价值和疗效,避免后路内固定,简化手术步骤。方 法 选择2019年3月—6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55~76岁,均有腰腿 痛,站立和活动时加重,卧床时症状减轻一半以上或消失,包括腰椎失稳7例,滑脱4例(Ⅰ度3例,Ⅱ度1例),其中2 例伴有骨质疏松症,2例伴有脊柱侧凸,责任节段L2~3 1例、L3~4 4例、L4~5 4例、L2~4 1例、L3~5 1例。应用带锚定嵌片的零 切迹融合器经斜侧入路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避免后路内固定。全麻后患者呈右侧卧位,经左侧小切口腹膜外入路 显露腰大肌前缘,向后适度牵开腰大肌显露责任椎间隙左侧方,处理椎间隙后植入合适大小的填满异体骨的融合 器,将远近侧两个锚定嵌片依次插入融合器和邻近椎体,锁定融合器和椎体,均未放置引流。记录患者术前、术中、 术后有关参数,并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X线片评 估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滑脱率(S)、cage移位和下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 间65~110 min,平均(78.0±21.5)min,术中出血15~60 mL,平均(35.0±23.2)mL,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次日带腰围下地活动。VAS评分自术前(6.2±0.8)分降至(1.7±0.5)分,ODI评分自术前47.8%±14.9%降至术后 11.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满意,内植物位置良好,LL自术前36.4°±10.2°恢复 至术后48.0°±10.7°,DH自术前(8.3±2.5)mm恢复至(13.3±3.3)mm,S自术前26.7%±4.4%恢复至术后10.3%±5.3%,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age移位,1例肥胖患者融合器下沉约2 mm,其他患者均未出现融 合器明显下沉。结论 SA-LLIF可以提供良好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操作简单,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45例中,突出部位:L4-5 23例,L5-S1 19例,L4~5和L5—S1同时发病3例;突出类型:中央型37例,旁中央型5例,椎间孔型3例;并存症:侧隐窝狭窄7例。结论CT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伴随情况,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技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23例,年龄33~67岁,其中男18例,女5例;L3~46例,L4~514例,L5S13例;单间隙突出4例,双间隙突出10例,多间隙突出9例;均应用单枚肾形Cage进行操作。结果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15,良6,可2例。优良率达91.3%。结论 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野清晰,直视下操作不易损伤神经根,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 R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方法  3 9例腰椎滑脱中 ,L4滑脱 12例 ,L5滑脱 2 7例。 度滑脱 16例 , 度滑脱 2 2例 , 度滑脱 1例。椎管减压后应用 RF内固定 ,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3 9例中 3 7例获解剖复位 ,复位率达 94.9% ,平均随访 16.2个月 ,融合率达 10 0 % ,疗效优良率达 91.2 %。结论  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理想 ,固定节段短、固定坚固、融合率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规律.方法 对983例腰椎退变患者X光及CT片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及退变性腰椎失稳情况,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节段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率.结果 983例腰椎退变患者中,腰间盘退变率最高(65.1%),其余依次为椎体(53.4%)、椎小关节(35.5%)、韧带(28.4%)、腰椎失稳(25.7%);40岁以下为腰椎退变低发生年龄,且以椎间盘退变为主,40岁以上为腰椎相关结构总体退变高发生年龄;男性椎间盘、椎体退变率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女性腰椎失稳率高于男性;L4-5节段的退变率最高(73.1%),其余依次为L5-S1(62.7%)、L3-4(48.9%)、L2-3(30.8%)节段.结论 腰椎退变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其不同结构退变规律并不一致,但在退变过程中又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加速和加重彼此退变的进程,充分了解腰椎相关结构退变规律,对临床预防、诊治腰椎退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棘突间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2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4.8岁(4365岁)。均为后路手术。19例单节段,5例2节段(3例L4/5、L5/S1,2例L3/4、L4/5),1例3节段(L1/2、L4/5、L5/S1)手术,15例同时行减压手术,4例同时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收集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后2年的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成功随访2年以上患者20例,随访平均28.6个月(2465岁)。均为后路手术。19例单节段,5例2节段(3例L4/5、L5/S1,2例L3/4、L4/5),1例3节段(L1/2、L4/5、L5/S1)手术,15例同时行减压手术,4例同时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收集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后2年的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成功随访2年以上患者20例,随访平均28.6个月(2444个月),Walli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可靠,无捆绑带松弛、断裂、无后凸畸形。术后6个月、2年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及2年的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有良好的长远期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胡小吾  高恩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35-2236
目的:评价GSS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用GSS内固定器为腰椎滑脱坚强内固定,根据需要作彻底神经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和足量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滑脱椎体复位理想,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良率87.2%。全部植骨融合成功。结论:GSS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几种内固定装置在腰5椎体滑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腰5椎体滑脱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装置治疗的效果,包括A组(RF-Ⅱ型+椎间植骨)25例、B组(STEFFEE钢板+椎间植骨)23例和C组62例(SRS+椎间植骨)。结果三组10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年,A、B、C三组在腰椎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方面均比较理想,但在操作方便、手术创伤、远期疗效方面,C组均优于A、B组。特别在腰骶角大的L5椎体滑脱治疗中更能突出其特点。结论SRS是治疗腰5椎体滑脱较理想的复位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20.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特点和分型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6—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腰3-骶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9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突出,发生于腰4—5椎间盘4例,腰5-骶1椎间盘5例。其中,脱垂型5例,游离型4例。脱垂间盘和游离髓核表现为突入椎管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在CT横断面上与硬膜囊相比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压迫硬膜囊和邻近神经根。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显示,脱垂间盘位于椎间隙后下方或后上方,有清楚的边界,而游离碎块影在CT上则没有明确和清楚的边缘。结论CT是诊断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