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本”是祖国医学用来分辨疾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理论,它提示哪是疾病的本质,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哪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哪是疾病的次要矛盾.所谓“标”即是指疾病的现象,“本”则是疾病的本质.《类经、标本论》说:“谓天地之运气,人身之疾病,变化无究,无不有标本在也.”可见标和本在疾病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在临床上,我们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原则应用于护理,对病人施以“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标本兼护”的措施,对40例病人实施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此通过实际病例谈谈自己的肤  相似文献   

2.
病因就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它有内外因之分。机体与不同性质的病因构成的特殊矛盾决定不同疾病的性质。因此,明确病因就能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是指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调节能力和抗病能力;所谓“邪气”是指客观存在的能够通过机体而发生疾病的因素。疾病就  相似文献   

3.
乔俭 《中医学报》2020,35(5):1016-1019
"标本"作为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内涵丰富,运用广泛而又灵活。就邪正关系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疾病而论,则人体为本,疾病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病机为本,证候群为标。视病变部位不同,病在内者为本,病在外者为标;在脏者为本,在腑者为标。从病之先后,症之新旧来分,则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原发病症为本,续发病症为标。任何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标本关系。标本辨证的终极目的旨在求本论治:求病因之本、求病机之本、求体质之本。其中尤其要求元气之本、求阳气之本、求胃气之本、求肾气之本。  相似文献   

4.
小儿过敏性鼻炎病因为外感邪气、正气不足,责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临床多分外感发作期、迁延期和缓解期分别论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6.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对于该条文,历代医家有如下注释: 王冰曰:“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相似文献   

7.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兹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则治其标浅析刘家义(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治标;治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42标本之治,取决于病之缓急。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当以治本为法,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病情危急之际,应以治标为要,即所谓“急...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10.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RRI的思路和方法 重辨证,识标本缓急:“治病求本”是指导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因此,审证之要首要辨其标本,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根据RRI以正气不足,免疫低下,反复外感为表现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本病以正气亏虚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即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在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以虚为本。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此期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本病在发作期则以外邪侵袭所致外感症状表现明显,以标实为急,急则治其标,兼顾其本,或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2.
1 《内经》中标本的涵义《内经》中标本的涵义有多种 ,但主要是用以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根本与枝节、主要与次要、先与后之间的关系。 1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 :“病为本 ,工为标。”即指医生与患者这一对立双方 ,称之为标本。医生的诊治与患者的病情符合了 ,就叫“标本已得”,否则叫“标本不得”。故经文中说 :“标本已得 ,邪气乃服”,“标本不得 ,邪气不服”。 2指病变的本末。如《素问·水热穴论》讨论水肿病时说 :“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又说 :“故水病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 ,不得卧者 …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内经》之"病为本,工为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为本,工为标”指的是一种医患模式。“病为本”指疾病本身以及病家自身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本“;工为标”指医生及所采用的治疗措施为次要方面,为标。医生只有遵从这种医患模式,才能正确诊断与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14.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所谓“气”即病气,就是病机;“反”就是相反;所谓“气反”意即病变脏腑与外在症象表现的部位相反。对于“气反”的情况,表现在上的。因为病机在下,治疗必须在下;表现在下的,因为病机在上,治疗必须在上;……。张景岳说:“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标”与“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标即现象;本即本质。《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内经》所提出的治“气反”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面通过几个临床典  相似文献   

15.
<正>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经曰:“病发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古今对此注释可分为两种。其一:以张志聪、高士宗为代表,如高氏说:“有余者,  相似文献   

16.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解陈大为(文献专业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素问;标本;文献研究《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五版教材注解“本而标之:即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袁家玑老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经验。袁老师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袁老师不仅擅长调治脾胃,同时对化痰活血通络法运用有独到之处。袁老师尝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认为与痰有关。痰指广义也是重要病因,但目前对血瘀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浊与瘀血每每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赵鹏飞  张培彤 《医学争鸣》2015,(3):42-43,47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性,确定该类疾病“本虚标实”病性特征,“外邪袭扰,正气不足,变生内格”是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本质。分析当前治疗存在的问题,考虑“抗生素滥用”可能是其发病率升高的一个诱因。提出“祛邪”、“扶正”、“养神”等治法治则。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所述急症,即指非创伤性急危重症,包括疾病急性发作期,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症复杂,病情危重,具有"急速重危"特点。急症之治,虚实之辨更不能差以毫厘,临证之时,常恐攻实而伤正,补虚更助邪。然中医治病之本质,乃扶正祛邪,通过调动人体自身正气以对抗邪气,驱邪外出,而并非将疾病作为治疗对立面,故刘大新教授常言"急症亦勿忘扶正"。临证中应及时辨别急症,把握病证之标本、顺逆,注重顾护正气;若一味攻邪,过则损及正气,正不胜邪,病情急剧恶化;更有甚者,本非急危重症,攻伐太过而成坏病。学生从急症之病因、病机及当代人体质特点,结合跟师体会,浅议急症辨识诊治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