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失血性休克孕兔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孕兔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对比研究各组各时间点血清肌酐(Cr)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孕兔处死后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孕兔失血性休克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休克时各组的Cr均增高,模型第90 min、180min4、h PLH组血清Cr明显低于PNL组(P〈0.05)。P0组肾脏的病理损害最严重,PLH组肾脏病理损害较PNL组明显减轻。但较P组严重。【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提高肾血液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清Cr含量,改善肾功能,是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理想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由海拔1510 m地区用l d时间运至3780 m的高海拔地区,随机分为三组(n=13).每只犬麻醉后经颈静脉放置漂浮导管,开放股动、静脉通道,经股动脉放血,使MAP维持在(35±5)mmHg,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对照组(n=3):休克模型复制后1 h不进行液体复苏;LR组(n=5):休克1 h后输入1.5倍失血量的LR;6%HES组:休克1 h后输入等失血量的6%HES(n=5):三组犬休克模型复制后每小时以5 mL/ks的速度输注LR作为维持量,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犬在休克模型复制后2 h内全部死亡,较休克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液体复苏后2 h时:LR组MAP,CO,PAWP,CVP,LVSWI,RVSWI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HR,SVR,PvR较休克l h显著降低(P<0.05);6%HES组CO,PAP,PAWP,CVP.SVR,PVR较休克1 h显著升高(P<0.05),而MAP,HR,CI,LVSWI,RVSWI较休克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均为(3/3);输入1.5倍失血最的TJR是安全有效的;输入等失血量的6%HKS容易导敛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延迟补液对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和内脏灌流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14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脉、静脉置管,24 h后从颈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总失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2%.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延迟补液组(n=8)和立即补液组(n=6).失血后第1个24小时延迟补液组无治疗,立即补液组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 h起2组犬均实施静脉补液.测定犬失血前和失血后2,4,8,24,48和72 h非麻醉状态下的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肠道组织灌流指标,并记录失血后72 h病死率.结果 与失血前相比,两组犬平均动脉压、心排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尿量以及肠黏膜血流量在失血后均大幅降低(P<0.05),而全身血管阻力显著升高.从失血后4 h起,立即补液组上述指标逐渐恢复,失血后72 h除全身血管阻力和肠黏膜血流量外均恢复至失血前水平.延迟补液组上述指标则持续恶化,8例中有5例无尿,失血后4 h起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尿量以及肠黏膜血流量均显著低于立即补液组(P<0.05).失血后72 h病死率延迟补液组为5/8(62.5%),立即补液组为0.结论 延迟补液显著加重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紊乱、延迟脏器组织灌流恢复,增加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初进高海拔地区重度失血性休克犬肺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13只成年杂种犬进入高海拔地区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例、平衡液组(LR组)5例及羟乙基淀粉组(HAES组)5例,对照组休克后不进行液体复苏,LR组输入1.5倍失血量的平衡液,HAES组输入等失血量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然后以5 ml/(kg.h)输注平衡液作为维持量,实验犬观察至复苏后48 h放血处死,观察肺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在休克后2 h全部死亡,未列入数据统计。LR组肺重系数及肺损伤病理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78±0.14)%、(1.25±0.38)分,HAES组分别为(1.03±0.27)%、(3.85±0.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组光镜下呈间质期肺水肿改变,HAES组光镜下呈肺泡性肺水肿改变。结论初进高海拔地区的重度失血性休克犬,如不能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死亡率达100%。输入1.5倍平衡液进行液体复苏未发生明显的肺水肿,而输入等失血量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则发生了明显的肺水肿,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麻醉对猪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巴马香猪16头随机分为:麻醉休克组和清醒休克组,每组8头.按30 mL/kg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建模前及建模后4 h内不同时点的核心体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血红蛋白(Hb)、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气分析变化,并计算氧摄取率(O2ER)、氧供指数(DO2I)和氧耗指数(VO2I).结果 模型建立后清醒组动物核心体温略有下降,但麻醉组动物核心体温下降更加明显.两组的HR、MAP、PaO2、PaCO2及pH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清醒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麻醉组.尽管模型建立后两组的DO2I和VO2I都出现了相同幅度的下降,但清醒组的DO2I、VO2I和O2ER在模型建立前后都显著高于麻醉组.结论 麻醉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后的氧代谢紊乱,麻醉引起的诱导性低温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溶液(高渗盐水、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生理盐水及羟乙基淀粉)对失血性休克犬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杂种犬32只制备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6 ml/kg高渗盐水溶液(HS)与6 ml/kg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HSS)对两组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容量复苏,而以3倍失血量生理盐水(NS)及等失血容量羟乙基淀粉(HES)对其他两组复苏作对照,观察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四种溶液均能改善失血性休克犬复苏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动力学及组织灌流,但在30 min后HS、HSS及NS容量指标下降,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动力学下降,其中HS及NS下降最为明显,其次HSS,而HES能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小容量高渗盐水在失血性休克模型中复苏有效,其作用与生理盐水类似;小容量高渗盐水加胶体溶液较优于单纯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效果最好且持续长久。  相似文献   

7.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与监护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血容量是指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主要是指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它分为绝对和相对血容量不足,前者指细胞外液的实际丢失量,后者指体液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时相应用高张盐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修订的Wiggers法复制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休克后10min(组1)、70min(组2)给予6ml/kg 7.5%NaCl右旋糖酐溶液(HSD)静推,5min内输完。分别在基础期、休克期及复苏后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应用高张盐复苏后,组1犬各参数较组2改善明显(P<0.01),且在上升速度和维持时间上显优于组2,尤以每搏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等值改善明显。结论 早期应用高张盐,可通过加强左室心肌收缩力、扩张全身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达到改善休克的目的。用液越早,疗效越好,维持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延迟补液对失血性休克犬肺组织含水量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Beagle犬14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24 h后从颈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总失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2%.随机分为延迟补液组(n=8)和立即补液组(n=6).失血后第1个24 h延迟补液组无治疗,立即补液组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失血后24 h起两组犬均实施静脉补液.于失血前(0 h)和失血后第2、4、8、24、48 h和72 h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呼吸频率(RR)、动脉氧分压(PaO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于失血后72h或动物濒死前测定肺组织含水率.结果:失血后72 h延迟补液组死亡率为5/8(62.5%),而立即补液组为0.失血后8 h,延迟补液组MAP[(55.8±4.1)mmHg]和PaO2[(86.3±2.9)mmHg]分别比失血前降低46.2%和22.4%:ELWI[(168.8±12.1)mL]和PVPI(5.9±0.6)增加31.4%和78.8%.立即补液组MAP和PaO2显著高于延迟补液组;ELWI和PVPI显著低于延迟补液组(均P<0.05).延迟补液组肺组织含水率[(88.37±2.73)%]显著高于立即补液组[(81.52±2.13)%,P<0.05].结论:延迟补液显著增加失血休克动物肺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含水量,加重肺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苏合剂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以入选时年龄单双数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苏合剂(药物组成:附子30 g、生牡蛎30 g、干姜15 g、麻黄15 g、炙甘草10 g)25 ml鼻饲,每日4次,连用3 d.监测两组患者纳入时[中心静脉压(CVP)≥8 mm Hg(1 mm Hg=0.133 kPa),T0]及纳入后24、48、72 h(T24、T48、T72)时的CVP、心排血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0、T24、T48、T72时CI、GEDVI明显增加[CI(L·min-1·m-2)T0:3.96±1.48比2.73±0.63,T24:4.07±2.18比2.68±0.42,T48:3.73±1.42比2.64±0.47,T72:4.09±0.95比2.99±0.51;GEDVI(ml/m2)T0:838.36±166.07比599.30±206.68,T24:828.91±212.81比554.60±102.28,T48:802.09±187.63比574.10±134.36,T72:712.27±170.30比575.20±102.17],EVLWI(ml/m2)明显降低(T0:5.83±1.76比10.20±3.15,T24:7.31±1.45比10.12±3.15,T48:6.85±2.27比9.99±1.79,T72:5.45±1.68比7.91±3.33,P<0.05或P<0.01);而两组各时间点CVP、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5.6%比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苏合剂可以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CI、GEDVI,降低EVLWI,而对CVP、SVRI、28 d病死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休克早期低压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c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补液的量、速度、时机、液体的种类和早期温度复苏以及新的复苏终点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液体复苏对大鼠颅脑外伤并发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局部脑血流(rCBF)、脑水肿和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组(Ⅰ组);②脑外伤+休克组(Ⅱ组);③生理盐水组(Ⅲ组);④10%羟乙基淀粉(HES)组(Ⅳ组);⑤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7.5%NaCl与10%HES按1:1混合)(Ⅴ组).记录外伤、休克和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rCBF的变化,测定复苏后3 h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在复苏后即刻,Ⅲ、Ⅳ、Ⅴ组MAP和rCBF均恢复正常,分别在15 min、30 min和45 min后开始下降,至120 min时,Ⅴ组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复苏后3 h,Ⅴ组脑组织含水量双侧正常,Ⅲ组双侧均显著高于Ⅰ、Ⅴ组(P<0.05);Ⅱ、Ⅲ组损伤侧脑组织EB含量显著高于Ⅳ、Ⅴ组(P<0.05).结论小容量HHS复苏能够有效、持久地恢复颅脑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的MAP和rCBF,减轻脑水肿,改善BBB.NS恢复MAP和rCBF的时间较短,加重脑水肿和BBB破坏.10%HES的作用介于小容量HHS和NS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容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复苏即刻重要器官体系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27只健康实验家兔随机均分3组,颈总动脉放血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20min后将放出的全血加等倍生理盐水(1:1复苏组)或放出的全血加2倍生理盐水(1:2复苏组)行液体复苏,并设对照组。液体复苏后,观察重要器官体系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容量液体复苏后,两组动物血压基本恢复正常;1:1复苏组复苏即刻的肝系数小于对照组与1:2复苏组(P〈0.01),三组间的心、肾、肺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与1:2复苏组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三组间的血浆粘度与相对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行液体复苏后.能较好地恢复血容量,但全血粘度及肝系数下降;休克早期的低粘血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epinephr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healthy and hemorrhagic shock rats.

Methods

Forty Sprague-Dawley male rats weighing 250 to 300 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4 groups: group NE, healthy rats receiving epinephrine 2 μg/kg; group NS, healthy rats receiving normal saline; group SE, hemorrhagic shock rats receiving epinephrine 2 μg/kg; and group SS, hemorrhagic shock rats receiving normal saline.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 and heart rate (HR) were recorded at the following time points: 0 seconds (baseline), 5 seconds, 15 seconds, 30 seconds, 1 minute, 2 minutes, 4 minutes, 6 minutes, 8 minutes, and 10 minutes (T0–9)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P and HR at baseline between groups NS and NE or between groups SS and SE. Compared with the figures for baseline, MAP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at all time points in groups NS and SS. MAP increased at T1–9 in group SE (P < 0.01). MAP increased at T1–3 and decreased at T5–6 in group NE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HR in all groups after epinephrine or normal saline injection.

Conclusion

Epinephrine 2 μg/kg intravenous injection elicited biphasic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which included an initial increase and a subsequent decrease in healthy rats and induc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in hemorrhagic shock ra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9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A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B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PBMC中NF-κB活性,并采用RT—PCR检测NF-κBmRNA的表达。【结果】B组在入院后60min和入院后120min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