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106例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患者根据胎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来进行比较,比较分娩的情况和新生儿的结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期待式治疗方案可以减少产妇的发病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改善母婴的分娩预后,在妊娠晚期要节制房事,预防感染,如有必要,适当使用宫缩抑制剂,同时加强产前诊断,以减少畸形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2.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临床处理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7年11月因胎膜早破而早产的41例孕妇。结果68.29%PPROM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5周与孕35~37周间PPROM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孕28~35周PPROM新生儿死亡比明显高于孕35~37周(P〈0.01)。4例新生儿死亡均发生在孕32周前。结论对于孕28~35周P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2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死亡比。  相似文献   

3.
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丽文  蒋琦 《浙江医学》2004,26(4):301-302
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是指发生在妊娠20~37周内的胎膜破裂且最终为早产者.这是一个临床上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若盲目等待,则可能继发感染而致母儿结局不良,若过早干预,则因早产增加围生儿病死率.本文将我院1993~2003年内胎膜早破合并早产108例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钱春枝 《安徽医学》2013,34(5):591-59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1月住院的73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临床资料,按发病孕周分为两组:A组37例,28周≤孕周≤33+6周;B组36例,34周≤孕周〈37周,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结局。结果 A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发生率、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8~33+6周的胎膜早破患者,应在严密监护下采取期待治疗,可改善围生儿结局,并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郭宇雯 《安徽医学》2007,28(3):207-20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发生的易发因素及妊娠结局,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与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PPROM病例129例。结果69.77%的PPROM有感染因素存在,比较孕28~34+6周与孕35~36+6周的PPROM,发现其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后组(p<0.05)。孕28~34+6周的PPROM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35~36+6周者。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在严密监护下适当延长孕龄,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及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并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潜伏期长短、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孕28~36 6周之间单胎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26例进行分析,对潜伏期≤24 h及>24 h新生儿并发症以及两种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进行对比。结果:潜伏期≤24 h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明显高于潜伏期>24 h组(P<0.01),新生儿感染则潜伏期>24 h较潜伏期≤24 h组高(P<0.01),而剖宫产、阴道分娩新生儿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破膜时间延长RDS发生减少,但新生儿感染机会增加,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对14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63.4%未足月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2周与孕32~37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孕32~34周与孕34~37周的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比明显高于孕34~37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宜采取保胎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选择合适分娩时机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因、处理、预防.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161例孕28-36+6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35-36+6周新生儿并发症比孕28-34+6周并发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积极预防胎膜早破因素,破膜后采用宫缩抑制剂、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抗生素等延长孕周至35周以上,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于我院产科接受治疗并进行分娩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共132例,调查发生胎膜早破的主要影响因素、保胎治疗效果、分娩方式及围产儿情况。结果在引起未足月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的因素中,主要因素为引产流产史、胎位异常、阴道炎,分别占27.27%、18.94%、13.64%。孕28~34周围产儿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围产儿死亡例数分别为18例、19例、8例、13例、13例、1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周≥34周围产儿,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54例孕28~34周围产儿中,治疗组为29例,未治疗组为25例,治疗组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围产儿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5例、1例、1例,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3例、12例、6例、8例,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引产流产史、胎位异常及阴道炎,当孕妇孕周〈34周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宫缩抑制剂及抗感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未足月胎膜早破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文媚 《海南医学》2011,22(1):63-64,5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相关因素、不同孕周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12例孕周为28~36+6周PPROM发生的原因、临床处理方式、对母婴的影响,对不同孕龄组(28~34+6周组、35~36+6周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76.79%的PPROM患者有相关因素的存在。两组孕妇中,剖宫产对母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34+6周PPROM发生围产儿死亡率、各种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35~36+6周者(P〈0.05)。结论对于发生PPROM的孕妇,孕周为28~34+6周者宜采用期待疗法,尽可能延长孕周,同时给予促胎儿肺成熟、预防感染治疗,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崔艳双  刘增佑  王伟  邓善文 《中外医疗》2013,32(5):31-31,3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早产的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对168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78%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存在易发因素,孕28~33+6周的新生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并发症明显高于孕34~36+6周者。结论对孕龄28周以上胎膜早破者,选择期待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2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治疗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河南省商丘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208例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道炎症和胎位异常是胎膜早破发生的主要诱因,但大部分患者原因不明;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经保胎治疗75.48%(157/208)的患者于48 h后分娩,为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争取了时间;25.48%(53/208)的患者以剖宫产结束妊娠,主要手术指征为骨盆因素及胎儿窘迫,因未足月胎儿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可阴道分娩;胎龄28~31周的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等因素死亡率较高。结论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影响较大。胎膜早破与胎位异常、生殖道感染等关系密切,胎膜早破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胎儿所处危险的大小来决定,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改善新生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未足月胎膜早破109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住院的109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孕龄分为3组:A组44例,发病孕龄28~33+6周;B组37例,发病孕龄34~35+6周;C组28例,发病孕龄36~36+6周.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窒息率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4.
程宝珠 《中外医疗》2016,(15):106-107
目的:探讨未足月(也即孕周处于28周与34周之间)胎膜早破并发早产的相关处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分娩方式以及围产儿的基本情况等。结果阴道炎是最为常见的胎膜早破的诱因;胎膜早破的潜伏期是2 h~16 d,平均是(6.2+1.3) d;两种分娩方式下,该组围产儿的A p-g a r评分相比,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由于P>0.05);针对孕周处于28周与30周的孕产妇和孕周处于31周与34周的孕产妇,这两组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由于P<0.05)。结论要及时地借助于期待疗法对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患者进行治疗,在孕产妇破膜后,医务人员要适时给予其适量的宫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以使孕产妇的潜伏期能够有效延长到孕30周以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2月份收治的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按不同孕周进行分组。结果:孕28~32周20例中有3例新生儿窒息,32~34周27例有2例新生儿窒息,34~36周33例有1例新生儿窒息。80例患者中无1例孕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结论:对孕龄小于32孕周,且无明显胎儿宫内窘迫及宫腔感染者应尽量延长孕龄至32周以上,大于32孕周的尽量促胎肺成熟治疗2天以增加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处理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73例孕妇的处理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28~34周与孕34+1~36+6不同孕龄、保胎时间超过3天及3天之内作分析比较.结果:孕28~34周与孕34+1~36+6比较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新生儿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孕34+1~36+6周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孕28~34周.期待治疗超过3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3天之内者.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患儿采取期待治疗尽可能延长孕周,以降低新生儿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处理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17例孕妇的处理及对母儿的影响,对孕34+1~36+6孕龄、保胎时间超过3天及3天之内作分析比较.结果 期待治疗超过3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3天之内者.结论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儿采取期待治疗尽可能延长孕周,以降低新生儿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499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降低国产儿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499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孕周胎膜旱破发生的早产其围产儿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显著,孕周>34周者其围产儿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存活率明显增加.因阴道炎、早产(流产)史、多胎妊娠、臀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胎膜早破导致早产者分别占33.9%、27.3%、14.7%、5.9%和2.4%,其中阴道炎比例最高.结论 加强对上述高危妊娠者的监测和管理可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6例,其中孕28-34^+6周16例,孕35~36^+6周40例,两组进行母儿对比分析。结果孕28~34周胎膜早破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5-37周者(P〈0.01)。结论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双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胎PPROM(研究组)46例及同期随机选择的单胎PPROM(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胎膜早破的发生孕周、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期待疗法、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早产儿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早产儿的窒息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等新生儿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破膜前32.6%新生儿有较明显宫缩,对照组破膜前18.3%新生儿有明显宫缩(P〈0.05)。研究组早产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31.7%)(P〈0.01)。结论双胎妊娠是导致PPROM的高危因素;双胎合并PPROM的临床处理棘手,早产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且新生儿预后差,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