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黄芪的本草考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查阅,黄芪道地产区由之前的四川、陕西、宁夏地区逐渐过渡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如今以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黄芪为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黄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价值。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且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结论:黄芪最初以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作为正品被使用,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决白术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研究白术道地产区的变迁,辨别白术品种,评价白术质量优劣,优选优质白术药材。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再结合现代研究资料。结果白术众多别称是古时人们信息交流不通畅而导致的结果。白术名称的多样导致白术产地众多,但以浙江地区为道地产区。白术植物基原明清以前比较混乱,明清时期大致确定下来。由于白术种植地区分布广阔,导致白术品质差异明显,以道地产白术品质为最佳。结论本研究对白术名称演变、产地变迁、植物基原、品种优劣等进行本草考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术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覆盆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品种七八寸余 ,实结四五颗止 ,大若半弹而有蒂 ,承之如柿蒂状 ,微生黑毛中虚。去蒂中虚而白。赤熟夏初 ,小儿竞采。”《本草蒙筌》附有覆盆子原植物图一幅。该植物为小灌木 ,奇数羽状复叶 ,多数为 3小叶 ,少数为 5小叶 ;伞房花序 ,聚合果数个。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分析 ,这种植物应是蔷薇科植物茅莓 R. parvifolius. L .《本草衍义》云 [5 ] :“覆盆子 ,长条 ,五月红熟 ,秦州甚多 ,永兴华州亦有。及时 ,山中人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 ,樱桃许大 ,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这种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代赭石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炮制加工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发现,历代皆以代赭石为正名,还有“血石”“血师”“赤石”“土朱”“赤土”“石燕”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代赭石基原以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aematium的矿石为主流。代赭石的产地在历史上经历3次大变迁,现主产于安徽、河北宣化、湖南宁乡等地。代赭石味以苦、甘为主,性偏寒凉,故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因其重镇之性,历代医家多用其治疗噫气、痞满等症。代赭石的炮制方法最早为“碎”制法,随着其功效不断被揭露,炮制方法逐渐增多,现有净制、醋制、煅制等方法。研究表明,煅代赭石较生代赭石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若入药时无明确规定,均可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煅代赭石炮制方法。代赭石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但关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后续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14.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通过本草考证,从茜草的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自北宋以来茜草的基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和河南为其药材主产地;药材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宜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干燥待用;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女贞子为常用中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女贞子资源,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中关于女贞子的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女贞子名称及品种、产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发现存在女贞子与冬青科冬青树的果实名称同用、混用,并有视二者为一物的情况。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果实形态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确定历代文献中记载入药的多为女贞子,别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子,冬青子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很少入药。古籍记载女贞子产地最初为武陵即现在的湖南常德市,后处处有之,清朝时期泰山产的女贞子最好。此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及现代女贞子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为女贞子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