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方法:随机采集我院近10年住院的494例肝炎后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统计分析其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494例肝炎后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中,分别有125例和4例并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5.30%和6.67%,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u=3.2242,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肝癌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56例肝癌患者(肝癌组)、148例肝炎患者(肝炎组)及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肝癌组、肝炎组及对照组受试者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α-L-岩藻糖苷(AFU)等4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比较其血清水平及异常率。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AFP、CEA、CA199和AFU水平和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肝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和AFU的水平高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低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CEA、CA199和AFU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灵敏度为87.4%。结论 AFP、CEA、CA199和AFU联合检测有利于肝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作者应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研究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SCE频率,探讨肝癌与肝炎的关系.选择门诊和住院已经确诊未经治疗的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各10例,同时选10例健康人作对照.方法采用吴旻等人的方法稍加改良.结果:肝癌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的自发SCE频率均值为10.93±1.58,P<0.01;而肝硬化、肝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自发SCE频率均值分别为8.95±3.07、6.85±0.41,与正常人比,P值>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肝癌及肝炎患者血清蛋白成份的变化,笔者用交叉免疫电泳法,对健康人,肝癌和肝炎患者的血清样品作了初步比较分析,发现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运铁蛋白等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用作肝癌区别于肝炎和健康人的血清标志物,为肝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炎与肝癌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我们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对1964年普查发现的肝病(肝炎)患者进行了十年前瞻性观察。发现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性比非肝炎对照组高九倍多,但当时未能确定为何型肝炎。1965年Blumberg发现澳抗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病理学、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用于评价肝脏合成功能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肝病患者(试验组)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进行研究。结果: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炎患者HDL-C水平也远高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t肝炎与肝硬化=4.164 7、t肝炎与肝癌=10.909,P<0.01),并且肝硬化患者HDL-C水平亦高于肝癌患者(t肝硬化与肝癌=4.7078,P<0.01),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直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与肝病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9.
肝癌的发生与肝炎关系最密切:肝癌发病率与肝炎感染有关。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有85%合并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有很少一部分人并没有肝炎也会患上肝癌,临床工作中发现,肝癌更多地发生于中年人。  相似文献   

10.
夏德发 《浙江医学》1992,14(3):28-30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与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虽是两类性质不同、处理方法迥异的临床常见病,但当肝癌患者具有肝炎样的临床表现,或肝炎病例出现肝癌样症状、体征时,两者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混淆却时有发生.为吸取这类误诊误治教训,现特  相似文献   

11.
49例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甲型肝炎37例(75.5%),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9例(18.4%),乙型肝炎1例(2%)。肝功能检查除 SGPT 恢复正常天数多于甲型肝炎,其余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血清HBV DNA与乙肝病型及e系统之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与乙肝病型及e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对31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及乙肝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检测,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肝标志物测定。结果 各病型HBV DNA阳性率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最高,与急性肝炎肝硬变组比较差异显著;HBeAg阳性病例中HBV DNA阳性率以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组最高,与慢性肝炎(中)、肝硬变组比较差异显著;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补体对免疫沉淀抑制作用(IIPC)在丙型肝炎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为抗原,通过比色法对1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IPC进行了研究,并同时对补体成分C3、C4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比较,丙型肝炎所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IIPC均降低(P〈0.01,0.05),而与急性肝炎组、病毒携带者无差别(P〉0.05),急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IIPC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9.0%、65.2%、51.0%、34.8%、73.3%。结论 丙型肝炎所致的不同肝病中IIPC均有所降低,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妊娠晚期合并重型肝炎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合并重型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分期、分娩方式与产妇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对55例妊娠晚期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晚期合并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占85.45%,慢性重型肝炎占83.6%,急性、亚急性存活率明显高于慢性(P〈0.01),剖宫产存活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P〈0.01),早、中、晚接受治疗成活率分别为90%、63.63%、14.29%。结论 妊娠晚期合并重型肝炎应早期诊断,早期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及时终止妊娠,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了32例非甲-非戊型肝炎的血清TTV DNA。结果:11例TTV DNA阳性,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的TTV DNA检出率分别为31.8%(7/22),28.6%(2/7),66.7%(2/3),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TTV感染可能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传播途径除输血感染外尚存在其它途径,TTV感染其临床特点类似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并存在无症状携带。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长沙市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影响因素,为科学促进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某市随机抽取18岁以上成人769人,予乙肝疫苗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结果769人中,有292个成人接种过乙肝疫苗,其中有158人为自己主动接种。影响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年龄、接种环境便利、周围有乙肝病人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文化程度高,认为同桌吃饭有影响,接种环境便利,年龄28-38的成人愿意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成人较多。结论影响XX市的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年龄及相关的接种环境。要加强乙肝预防相关知识的宣传,增加市民的经济收入,就能使更多的成人主动愿意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miR-122表达水平与健康人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差异。方法:24例甲型肝炎患者、22例乙型肝炎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分别抽提总RNA,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其中miR-122的表达并比较差异。结果: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miR-122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miR-122水平较甲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miR-122在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较健康人无显著差异,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miR-122表达高于正常水平,提示miR-122可能不适合作为甲型肝炎相关肝病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例肝硬化及110便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血清TNF水平最高;乙肝慢性迁延型,急性乙肝,乙肝慢性活动性,急性重症乙肝和慢性重症乙肝血清TNF水平则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现肝硬化和慢性重症乙肝合并腹腔感染者血清TNF水平也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P<0.01)。结果揭示血清TNF水平与肝硬化和乙肝类型密切相关,血清TNF水平对肝硬化和乙肝类型的诊断,疗效判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检测198例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五个项目:血小板总数、粘附试验、聚集试验、血块退缩、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发现各期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提示乙肝患者除有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外,还有质量的改变,因此,全面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估计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