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枕叶癫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997-09—2006-06成都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枕叶癫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097例癫疒间患儿中,枕叶癫35例(3.2%),男23例,女12例,确诊时病程1d至6年,平均1年5个月。其中早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EB-OS)13例,晚发型儿童枕叶癫(LOS)16例,症状性枕叶癫6例。EBOS组发病年龄(4.08±2.19)岁,以运动性发作多见,占84.6%(11/13);LOS组发病年龄(7.28±3.92)岁,视觉症状占56.3%(9/16)、偏头痛症状56.3%(9/16);症状性枕叶癫疒间组发病年龄(1.51±0.76)岁,均为运动性发作。脑电图特征为发作间期一侧或双侧枕叶的高幅棘波、棘慢波或尖波发放,闭眼出现,睁眼消失。结论小儿枕叶癫疒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应熟悉临床特点,重视视觉症状,结合发作间期脑电图枕叶放电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确诊为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结果起病年龄5个月至14岁;发作性呕吐11例,眼球偏转11例,头偏转8例,发作后头痛8例,口咽部自动症5例,眼睑扑动6例,黑蒙5例,视物模糊3例,视幻觉2例;继发半侧肢体抽搐5例,继发全身性发作7例,2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正常。所有病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癎样放电,闭眼出现,睁眼消失。随访1~5年,其中早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癎(EBOS)12例,晚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癎(LOS)9例,EBOS对多种抗癫癎药物(AEDS)反应较好,12例EBOS患儿中11例单药治疗完全控制发作,1例患儿两种AEDS联合应用可以完全控制发作,IOS对AEDS治疗反应稍差,9例LOS患儿中有2例未完全控制。结论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癎是一组较具特征表现的癫癎综合征,掌握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常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发型良性儿童枕叶癫(癎)(Panayiotopoulos syndrome,P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确诊为PS的1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儿,男女同等受累,起病年龄2岁11个月~7岁2个月.家族史中热性惊厥、偏头痛、癫(癎)各1例.12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突出的自主神经性发作,其中头眼偏转9例,5例表示为自主神经癫(癎)持续状态.9例发作出现在睡眠中,发作后无残留的神经和精神异常.动态脑电图:10例发作间期出现在枕区,4例同时伴枕区外异常放电.1例发作期记录到单侧枕区棘慢波节律性发放.10例患儿应用抗癫(癎)药物治疗,卡马西平6例,奥卡西平4例,用药后发作消失6例,发作减轻2例,病情波动2例.另2例患儿因发作稀少故未用药治疗.结论 PS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的特发性儿童良性癫(癎)综合征,多在睡眠中发病,以自主神经症状为突出表现,伴头眼偏转或自主神经癫(癎)持续状态,脑电图伴枕区或枕区外的多灶性放电,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癫癎发作及癫癎样放电具有昼夜倾向,睡眠是诱发癫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睡眠触发癫癎的易感性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对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的影响并不相同。该文主要研究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睡眠和觉醒状态癫癎样放电的特点。方法采用24h动态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全夜睡眠(至少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前后觉醒状态的脑电资料,统计分析觉醒期及各睡眠期棘/尖波、棘/尖慢波等癫癎样波的放电指数的差异,比较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灶性癫癎儿童组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高于全面性癫癎儿童组(16/25,64.0%)vs(9/25,36.0%),(P<0.05)。癫癎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各期(S1~S4)癫癎样波放电指数为21.13±19.96,19.59±17.76,22.85±18.99,20.37±16.63,均高于觉醒期的8.20±6.21(P<0.05)。非快速动眼睡眠期S3期癫癎样波放电指数明显高于快速动眼睡眠期(22.85±18.99vs12.91±10.95),(P<0.05)。结论局灶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较全面性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高。睡眠,尤其是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对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种小儿癫癎发作电视录像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典型失神发作(TAS)、额叶癫癎发作(FLES)及婴儿痉挛(IS)的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及发作时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经电视录像脑电图(Video-EEG)监测后诊断为TAS、FLES及IS患儿的临房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TAS32例发作87次,其中复杂性失神28例。发作时脑电图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发作间期睡眠时棘慢波发放不规则。②FLES18例43次,15例具有2种或2种以上发作形式。14例发作间期睡眠时有额区棘(慢)/尖(慢)波,16例发作时额区出现癫癎性放电。③IS 17例22次,发作间期浑醒时均为高峰节律紊乱,睡眠期各导棘慢波趋向同步化。发作时为全导弥漫性单个高幅慢波及波幅低平等。结论TAS、FLES及IS的临床表现、发作时和发作间脑电图各有特点,在诊断时要综合分析。Video-EEG有助于上述发作频繁的小儿癫癎发作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002-07-2004-09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治疗的59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28例患儿于治疗后3、6个月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7~9岁,癫癎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27/59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48/59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16/59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46/59例)或晨起欲醒时(25/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或抽动(54.2%)、流涎(40.7%)和言语不能(27.1%),夜间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高幅棘波或尖波.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21/28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或在中央和中颞区间移动,或由一侧转到另一侧,治疗3个月时7例(7/28)例异常放电消失,治疗6个月时其中5/7例异常放电又出现.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脑电图为起源于发作对侧中央中颞的节律性低幅棘波、尖波,逐渐波及同侧甚至对侧导联.结论BECT具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两种发作类型,以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居多(48/59例).脑电图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中央中颞区棘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增加患儿癫(癎)易感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本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320例脑外伤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外伤后损伤类型、脑电图改变、患儿年龄及早期发生抽搐与外伤性癫(癎)的关系.结果 320例患儿中继发性癫(癎)37例.脑电图中、重度异常138例中发生癫(癎)28例(发生率20.3%),其中11例有(癎)性波改变者5例发生癫(癎)(发生率为45.6%);开放性损伤所致癫(癎)者14例,发生率25.5%;闭合性损伤者23例.发生率8.8%;<6岁26例,发生率16.5%,7-14岁者11例,发生率6.8%;3例有癫(癎)家族史者均发生癫(癎).发作形式为局限性发作26列(70.3%).结论 脑外伤后脑电图明显异常(慢波明显增多、有癫(癎)波改变)、开放性颅脑损伤、顶叶损伤、学龄前儿童及有癫(癎)家族史是外伤性癫(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 对BECTS患儿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予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26例治疗后0.5、1.0年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变化.结果 发病高峰年龄为8~10岁;癫(癎)发作类型为局限性发作(33/64例)、局限性发作泛化全面性发作(21/64例)、强直阵挛性发作(10/64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51/64例)或晨起欲醒时(26/64例).癫(癎)样波形为棘波(35/64例)、尖波(20/64例)、二者均有(9/64例).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18/26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在一侧半球内变化7/26例,在双侧半球内变化6/26例,治疗0.5年时5/26例消失,1年后其中2/5例异常放电又出现.结论 儿童良性限局性癫(癎)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形式以局限性发作及局限泛化全面性发作居多,癫(癎)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特点.脑电图特征对该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癫癎发作及癫癎样放电具有昼夜倾向,睡眠是诱发癫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睡眠触发癫癎的易感性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对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的影响并不相同。该文主要研究局灶性及全面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睡眠和觉醒状态癫癎样放电的特点。方法:采用24 h动态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全夜睡眠(至少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和睡眠前后觉醒状态的脑电资料,统计分析觉醒期及各睡眠期棘/尖波、棘/尖慢波等癫癎样波的放电指数的差异,比较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灶性癫癎儿童组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高于全面性癫癎儿童组(16/25,64.0%)vs(9/25,36.0%),(P<0.05)。癫癎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各期(S1~S4)癫癎样波放电指数为21.13±19.96,19.59±17.76,22.85±18.99,20.37±16.63,均高于觉醒期的8.20±6.21(P<0.05)。非快速动眼睡眠期S3期癫癎样波放电指数明显高于快速动眼睡眠期(22.85±18.99 vs 12.91±10.95),(P<0.05)。结论:局灶性癫癎儿童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癎样放电的阳性率较全面性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阳性率高。睡眠,尤其是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对癫癎儿童癫癎样放电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额叶癫(癎)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癎)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癎)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一慢波、棘一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 额叶癫(癎)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癎)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7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EEG分析。结果:该组发病年龄为3~13岁。7例发病与睡眠密切相关。7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结论: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其以学龄儿为多见,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或(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  相似文献   

12.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的不典型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典型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认知、脑电图特点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分析及随访9例(男5例,女4例;起病年龄3岁~8岁2个月,平均5岁3个月.起病前精神运动发育正常)诊断为不典型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智力、认知、脑电图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9例中4例出现脑电图慢波睡眠电持续状态(ESES),并伴有发作频率增加及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经抗癫(癎)药物(AEDs)治疗发作控制,3例脑电图得到改善,但3例患儿仍伴有较明显的行为及认知问题.1例出现癫(癎)性失语,还表现有淡漠、孤独症样表现伴脑电图恶化,经AEDs 治疗发作及脑电图明显改善,随访3 a仍少语、表达困难.2例病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频繁局限运动性发作,伴注意力缺陷及多动,脑电图放电频率增多,对多种AEDs反应不佳,但1.0 a及1.5 a后自然缓解.2例出现不典型失神,伴有精神行为症状,亦伴脑电图恶化,换用丙戊酸或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控制,脑电图好转,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改善.结论 BECT存在较为不典型的复杂多样的演变过程,因存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缺陷,其良性预后应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夜间发作的各种类型小儿癫癎的临床与动态脑电图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小儿神经科门诊夜间发作及非夜间发作的癫癎患儿各38例.记录其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发作频率、癫癎家族史、头颅MRI检查及24h动态脑电图(AEEG)电监测结果.对夜间发作及非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发作形式包括局限性发作13例(28.1%),局限性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2.6%),全面性发作28例(73.7%).夜间发作癫癎仅于夜间睡眠期癎样放电23例(60.5%),清醒期和睡眠期均有癎样放电且无明显差异9例(23.7%),均有癎样放电但睡眠期明显多于清醒期6例(15.8%).夜间发作与非夜间发作癫癎的临床发作形式、癎样放电部位及异常波主要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а>0.05).二者存在癎样放电的时期有显著性差异(Pа<0.05),且夜间发作癫癎在睡眠期存在癎样放电明显多于非夜间发作癫癎.结论 夜间发作的癫癎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与睡眠障碍相鉴别,睡眠期AEEG对于夜间发作癫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与其他类型癫(癎)和偏头痛是否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方法 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BECT患儿采用配对队列研究,每l例BECT患儿(共53例入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1例隐源性或症状性部分发作性癫(癎)患儿和l例无癫(癎)发作患儿.向入组队列的患儿父母或直接监护人问卷或电话访谈,收集有关患儿家庭情况、偏头痛或偏头痛等位症信息.根据国际头痛协会(HIS-R)制定的修订版头痛分类标准,比较各队列组癫(癎)发作情况和偏头痛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BECT组简单部分性发作比例较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组高(P<0.01);在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组中,15例(28.3%)为癫(癎)病灶在前额,12例(22.6%)癫(癎)病灶在颞叶,3例(5.7%)病灶在前颞,3例(5.7%)病灶在枕叶,1例(1.9%)病灶在顶叶,8例(15.1%)病灶在中央,11例(20.8%)为多灶性.5例(9.4%)曾行过癫(癎)外科手术.两癫(癎)发作组中偏头痛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隐源性或症状性组癫(癎)发作后头痛较BECT组高(P<0.05).与无癫(癎)发作组相比,肯定型和可能型偏头痛发生率较高(P=0.05).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癎)中有8例头痛只发生在癫(癎)作后,而BECT组中无1例是这种情况.有先兆型偏头痛的在癫(癎)发作组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和无癫(癎)相比,BECT组良性发作性眩晕发生率较高(P<0.05),运动性呕吐发生率也较高(P<0.01).其直系亲属中母亲91%而父亲53%有头痛病史.除了隐源性或症状性组中儿童母亲有先兆无偏头痛发生率较其他组高外,其余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癫(癎)和偏头痛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患基础,癫(癎)发作可能加重偏头痛的易患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儿童失神癫癎(CAE)的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探讨CAE的诊断标准.方法 以"失神发作"及"3 Hz全导棘慢波"为关键词,检索本院VEEG数据库,通过阅读病例资料排除其他典型失神发作相关癫癎综合征,将临床和EEG特点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CAE诊断标准的患儿,进一步采用2005年Panayiotopoulos提出的CAE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共37例患儿符合1989年ILAE的CAE诊断标准,发病年龄3~11岁;失神发作频率5~60次/d;伴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例(5.4%).过度换气试验诱发失神发作阳性率100%.患儿VEEG均监测到失神发作,仅表现为单纯失神7例(18.9%),仅表现为复杂失神25例(67.6%),既有单纯失神又有复杂失神5例(13.5%);同期EEG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 Hz棘慢波暴发,持续时间3~40 s,其中4~20 s 33例,4例(10.8%)发作期有双棘慢波.发作间期29例(78.4%)睡眠期有全导棘慢波(GSW)片段发放,部分于困倦时(10例)或清醒时(9例)亦有GSW片段发放,GSW多不规则、不对称;17例(45.9%)发作间期有多棘慢波;22例(56.8%)有局灶放电,主要位于前头部;3例(8.1%)发作间期EEG末见异常.37例中仅7例(18.9%)完全符合2005年Panayiotopoulos提出的CAE诊断标准.结论 符合1989年ILAE诊断标准的CAE患儿,仅有少数符合Panayiotopoulos 2005年的新诊断标准;新的CAE诊断标准过于严格,使部分患儿分类困难.  相似文献   

16.
儿童癫癎视频脑电图监测及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在儿童癫癎诊断、分类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拟诊为癫癎的278例患儿,应用伟思VEEG1161B型视频脑电图仪,进行1~4h的动态监测,至少包括1个清醒-睡眠周期或1次发作,并利用各种诱发试验,监测中对各种状态及事件进行标记,结束后将记录的EEG与临床录像资料同步回放,并利用数字化脑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78例临床上拟诊为癫癎的患儿,209例(75.2%)得到了证实,其中92例(44.0%)进一步明确了癫癎综合征的诊断;53例(25.4%)监测到癫癎发作,其中34例(64.2%)为局灶性起源,19例(35.8%)发作时脑电图波形不含棘慢波.结论视频脑电图是诊断癫癎及明确癫癎分类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伴有非癫癎发作的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与癫癎发作的鉴别能力。方法:1 198例9个月至6岁的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对伴随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明确伴随的发作是否为癫癎发作,并观察伴随非癫癎发作患儿的发作症状、年龄、脑瘫型别及脑电图特征。结果:共578例(48.24%)患儿伴随发作性症状,其中伴随癫癎发作者231例(19.28%),非癫癎发作322例(26.88%)。322例伴随非癫癎发作的脑瘫患儿中,发作性症状包括非癫癎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摇头、耸肩或头后仰、发作性哭闹、惊恐发作、睡眠肌阵挛、刻板性运动等;158例(49.1%)显示脑电图有非特异性异常;111例(34.5%)在基层医院误诊为癫癎;1岁以内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高于1岁~和3~6岁组患儿;痉挛型脑瘫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最高(168例,52.2%),其次为不随意运动型(69例,21.4%)和混合型(65例,20.2%)。结论:脑瘫患儿伴随的发作性症状部分为非癫癎发作,注意与癫癎发作相鉴别。非癫癎发作发生频率与患儿年龄及脑瘫型别有一定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33-935]  相似文献   

18.
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探讨其对MMA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对2000—2005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确诊为MMA的26例患儿采用16导视频脑电图仪检查,并将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脑电图结果:异常16例(16/26,62%),主要为高峰节律紊乱、慢波背景、癎样放电等;正常10例(10/26,38%)。(2)惊厥发作:16例脑电图异常患儿中12例(12/16,75%)有惊厥发作,主要为痉挛样、强直-阵挛发作,病程1个月至4年。(3)转归:脑电图异常伴惊厥发作的12例患儿中,11例发作停止、脑电图改善(正常7例,异常慢波活动4例);1例死于感染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脑电图由高峰节律紊乱转为放电持续状态;11例患儿惊厥控制2~6个月后停用抗癫癎药,随诊1~5年无发作。4例脑电图异常无惊厥发作患儿,3例随诊中无发作,脑电图无改善,1例脑电图持续低电压死亡。10例脑电图正常患儿中1例随诊中脑电图有棘波发放,无临床发作。结论(1)对婴幼儿难治性癫癎伴有智力低下者应进行病因学诊断;(2)脑电图是了解MMA患儿脑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无惊厥发作的MMA患儿亦应进行脑电图的检测;(3)脑电图是评估病因治疗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4)合并癫癎的MMA患儿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应辅以抗癫癎药物治疗,疗程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是一种在儿童期发病的严重癫(癎)性脑病.临床表现为多种癫(癎)发作形式、精神发育迟缓、脑电图弥漫的棘慢复合波.早期诊断困难,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效不佳.近年来多种新抗癫(癎)药物用于LGS治疗,治疗观念及治疗效果评价也有所改变.文章就LCS诊断、治疗指南,以及一些新的认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癎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癎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慢波、棘-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癎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