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红丽  袁琦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4):129-130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直接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大有在全球流行的趋势.阿司匹林曾经仅仅被当作一种解热镇痛药,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其有抗血小板作用.目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表明,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CVD)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访因冠心病行支架置入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127例,所有患者术后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100mg/d,共12个月。观察患者服药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急性、亚急性或晚期血栓、靶血管重建、脑卒中)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27例患者均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晚期血栓发生率1.6%(2/127);无死亡;均未发生脑卒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6%(2/127);心绞痛复发发生率3.1%(4/127),靶血管重建发生率2.4%(3/127)。出血的发生率中严重者0.8%(1/127),轻微者3.9%(5/127)。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3月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研究组于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后将氯吡格雷改为洛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则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术后出血情况、治疗满意度、治疗前后负面情绪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内出血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χ2=4.021,P=0.04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11.429,P=0.001);治疗后,2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和出血风险,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既往心肌梗死、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16项二级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约1/5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并发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血管性死亡),相当于每1 000例患者非致命性事件发生率每年绝对减少10~20例次,以及有较小但明确的血管性死亡降低;与这些收益相反,有颅外大出血并发症20~50倍的相对增加但较小的绝对增加(主要胃肠道出血),这取决于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叶酸和B族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方法?552例患者年龄≥55岁,患有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纳入研究并随访时间5年,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接受叶酸和B族维生素治疗患者(研究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2.4μmol/L(0.3mg/L),对照组增加0.8μmol/L(0.1mg/L);主要事件研究组发生105例(105/552;19.0%),对照组发生111例(111/555;20.0%)(相对危险,0.95;95%CI0.84-1.07;P=0.4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因性病死率(相对危险,0.96;95%CI,0.81-1.13)、心肌梗死(相对危险,0.98;95%CI,0.85-1.14)无显著下降。结论?联合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急诊内科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泮托拉唑(短期应用)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消化道出血事件情况。结果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则为25.00%(10/4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MACE事件发生率为50.00%(20/40),对照组则为45.00%(18/4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不会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并且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朝争  王克志 《中国医药》2011,6(11):1321-1322,1325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1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后所测hs-CRP水平分为2组,即A组(hs-CRP< 2.87 mg/L,86例),B组(hs-CRP≥2.87 mg/L,90例).再将A组完全随机分为A1组(对照组,42例)和A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4例);B组亦完全随机分为B1组(对照组,44例)和B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随访1年,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情况.结果 A1组与A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同(A1、A2、B1、B2组分别为6、9、7、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基线hs-CRP水平增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而不能减少基线hs-CRP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
魏承发 《中国基层医药》2009,17(10):1658-1659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溶栓后继续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40例,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对比两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再发性心肌梗死5例,占12.5%;对照组再发性心肌梗死9例,占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7.5%)明显高于治疗组(50.O%)(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死的发生,明显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魏承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658-1659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溶栓后继续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40例,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对比两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再发性心肌梗死5例,占12.5%;对照组再发性心肌梗死9例,占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7.5%)明显高于治疗组(50.O%)(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死的发生,明显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现就最近阿司匹林研究中发现的与预防心脑血管病相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承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658-1659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溶栓后继续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40例,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对比两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再发性心肌梗死5例,占12.5%;对照组再发性心肌梗死9例,占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7.5%)明显高于治疗组(50.O%)(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死的发生,明显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减低(IGT)的老年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82例AMI合并IG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卡波糖治疗,随访并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23.68%,对照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3.8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可降低AMI合并IGT患者的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再血管化治疗方案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56例,根据其再血管化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n=288)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n=168),依据SYNTAX评分将各组分为高、中、低分亚组进行各亚组组间比较。评价的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致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非致死性卒中),次要终点为12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再发心肌梗死比例PCI组高于CABG组(P0.05),2组间总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YNTAX评分PCI组高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CABG组(P0.05),而在低分亚组与中分亚组,PCI组和CABG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治疗并不优于PCI治疗,但SYNTAX评分高分组患者接受CABG治疗可能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再血管化治疗方案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56例,根据其再血管化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n=288)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n=168),依据SYNTAX评分将各组分为高、中、低分亚组进行各亚组组间比较.评价的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致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非致死性卒中),次要终点为12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再发心肌梗死比例PCI组高于CABG组(P<0.05),2组间总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YNTAX评分PCI组高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CABG组(P<0.05),而在低分亚组与中分亚组,PCI组和CABG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治疗并不优于PCI治疗,但SYNTAX评分高分组患者接受CABG治疗可能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ASA)早期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ASA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服用ASA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ASA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ASA的治疗.本文资料在使临床医师提高对ASA的了解,正规使用ASA,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患者临床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并抽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3例条件相似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解,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血管再通事件、左心功能受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为96.22%,对照组为79.24%(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血管再通事件、左心功能受损事件的发生率对比(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eGFR)估算值及尿蛋白与老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按研究标准纳入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塘厦医院进行健康查体和就诊的老年人共270例,根据eGFR将研究对象分为肾功能下降组[eGFR60m L/(min·1.73m2)]和肾功能正常组;根据尿常规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随访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结果平均随访(37.0±4.1)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51例,其中非致死性卒中19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2例,心血管性死亡10例。肾功能正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肾功能下降组[10.2%(18/176)vs 35.1%(33/94),x2=9.53,P0.01]。尿蛋白阴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尿蛋白阳性组[15.4%(37/241)vs 48.3%(14/29),x2=4.36,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尿蛋白阳性、eGFR水平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GFR下降和尿蛋白阳性是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中 ,将辛代他丁与溶栓治疗联合应用 ,观察其对梗死相关动脉短期开放和日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 33例AMI溶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二组基线水平差异无明显著性。第一组 :16例 ,不考虑其血脂水平 ,入院后在溶栓治疗时即开始给予辛伐他丁 2 0mg/d ;共服用 6个月 ;第二组 :17例 ,仅给予溶栓治疗 ,不给予降脂治疗。随访 6个月 ,观察辛伐他丁与溶栓治疗联合应用对梗死相关动脉开放和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复发性心绞痛 )的发生的影响。结果 在AMI溶栓患者中 ,早期联合应用辛伐他丁 ,一个月后血管造影显示不影响近期动脉开放作用。但是随访 6个月 ,辛伐他丁与溶栓治疗联合应用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于对照组 ,发生率分别为 31 3% ,5 8 8%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丁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中早期应用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在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预防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急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卒中症状发生后的24 h内随机分配接受替格瑞洛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后9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复发性卒中、心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 307例患者,替格瑞洛组651例,阿司匹林组656例。治疗90 d内,替格瑞洛组47例患者(7.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38例复发缺血性卒中(5.9%);阿司匹林组52例患者(7.9%)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4例复发缺血性卒中(6.8%)。替格瑞洛治疗能显著降低二次卒中的发生率(P=0.03)。对于次要终点事件观察发现:替格瑞洛组发生轻微出血8例(1.3%),呼吸困难40例(6.2%);阿司匹林组轻微出血4例(0.6%),呼吸困难9例(1.4%);替格瑞洛组轻微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结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相比于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二次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抗血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病时间〈6h及6~12h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71%和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