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为PCIV并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纳入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59例PCIV患者中未发现血管病变1例,存在1个血管病变6例,存在有2个或2个以上血管病变52例,共计189个血管病变。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8例,前后循环血管均受累病变43例。其中以后循环血管中的椎动脉(VA)占41.78%、锁骨下动脉(SCA)占6.35%以及颈内动脉(ICA)占37.57%最为常见;按病变类型分类以狭窄47.09%、扭曲32.28%、发育不良13.23%最常见;在101个血管狭窄/闭塞病变中,以轻度狭窄46.52%最常见。结论 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部位主要在VA、ICA,其次在SCA;最常见的血管病变性质为狭窄,其中以轻度狭窄最常见,其次为扭曲、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Vertigo,HV)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笔者将7年来按国际头痛学会(HIS)诊断标准详细记录的95例偏头痛患者,以最近Neuhauser等对HV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回顾性重新评价,发现7例(7.4%)符合偏头痛性眩晕。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7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2例,年龄19~45岁,平均28.7岁。7例均为无先兆性偏头痛,按HIS分类诊断标准确诊,并严格对比排除基底型、先兆延长、先兆迅速发展型和先兆型偏头痛[1]。1.2诊断标准偏头痛性眩晕按Neuhauser等的肯定诊断标准[2]:①至少是中等发作性前庭症状(旋转性眩晕、其他自…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患者,根据疾病发展程度、临床表征等采取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平均流速以及血脂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分别为(54.62±4.28)、(48.49±2.88)、(48.13±3.07)cm/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的(42.84±3.71)、(35.27±3.19)、(33.96±3.2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98、10.202、10.529,P=0.000、0.000、0.000<0.05)。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89±0.32)、(1.41±0.28)mmol/L,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的(2.63±0.67)、(1.03±0.4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5、2.417, P=0.004、0.025<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速,控制血脂指标,对于病情改善及降低疾病危险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后循环缺血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口服,对照组采用定眩胶囊口服治疗,90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3%,对照组为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优于定眩胶囊,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7,(8)
目的探讨选择尼麦角林对后循环缺血(PCI)所致眩晕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PCI眩晕患者7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32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不同的PCI眩晕治疗方法;观察组:尼麦角林+尼莫同;对照组:倍他司汀+尼莫同;通过对比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以突出尼麦角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眩晕等级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在眩晕障碍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眩晕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尼麦角林,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方面可以获得明显效果,并且未表现出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现象,可以将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PCI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后循环缺血型眩晕(PCIV)患者中施以养血通脉方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PCIV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观察组加服养血通脉方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和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PCIV患者中施以养血通脉方联合针刺治疗效果较佳,安全性好,可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5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4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均10 d为1个疗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血供,观察治疗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后循环灌注,改善脑组织供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9.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及34例单发性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的对比分析,寻找到两种肿瘤的影像学上的异同点,以期提高两种肿瘤的认知水平及其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发性肝转移瘤2例和原发性肝癌34例,男4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最小的38岁,最大的66岁。采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的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呈“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3例位于肝右后叶,形态与局部肝形态较为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类圆形影34例,都伴有肝硬化增强扫描,肝转移瘤于门静脉期均有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全瘤强化;肝动脉期强化的为较小的肿块。肝癌26例动脉期有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消退;有肝动脉-门静脉短路的6例;8例有门静脉瘤栓形成,3例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单发性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在CT表现上各有特点,平扫肝转移瘤边界均较清楚,呈圆形,增强扫描于门静脉期有强化,有“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一般不伴有肝硬化。部分转移瘤可表现为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肝癌肿块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增强发生在动脉期。大部分肝癌都伴有肝硬化;部分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现象及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阮俊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3):153-162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在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眩晕中的价值与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3例PC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治疗加氟桂利嗪治疗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脑心通治疗的46例(观察组),比较两组GC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PCI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偏头痛性眩晕的病因,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30例偏头痛不伴眩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痛的特点,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视眼动系统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结果研究组出现异常自发性眼震的有8例(22.9%),而对照组出现自发性眼1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扫视延迟、视跟踪试验、视动试验的异常率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震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异常率达到57.1%,而对照组异常率为6.7%。两组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性眩晕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根据者前庭功能状态的测定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3.
伍卓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4,(3):75-77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IV)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IV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颅脑CTA或DSA检查,依据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卒中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后循环缺血性I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5例IV患者共检出46例存在后循环缺血,发生率为43.81%(46/1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卒中史、Hcy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作为因变量,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550,95%CI:1.150~5.657)、性别男(OR=11.212,95%CI:4.095~30.702)、合并高血压(OR=14.100,95%CI:5.481~36.271)、合并糖尿病(O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和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予血塞通注射液,疗程10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显效率为48.6%,总有效率为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玉堂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7):75-75
目的观察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9例)应用正天丸治疗,对照组(66例)给予普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血液指标等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胆固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天丸具有降黏、去纤、抗炎、抗凝、解聚的作用,是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治疗组50例。对照机应用拜阿司匹林片0.2g口服,1日1次,葛根素注射剂0.4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日1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自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g口服,1日3次,平均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2.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流变学3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微循环灌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经病史和CT、MRI、TcD等检查证实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倍他司丁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15倒、无效10例,总有效率69.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偏头痛性眩晕患者1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92例,将治疗组用中医辨证治疗与对照组中成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56例(60.87%),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治愈37例(40.22%),总有效率69.5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效果显著,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