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燕妮 《中国药业》2013,(12):149-15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四磨汤贴剂敷脐促进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医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四磨汤敷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早期胃肠功能恢复及腹胀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无腹胀和轻度腹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腹部手术后四磨汤贴剂敷脐患者早期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腹部非肠道手术后腹胀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216例腹部非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实验组给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排便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刺激肠蠕动,促进肠道排气,缓解手术引起的腹胀,同时有效减少腹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愈脐胎毒清于围手术期,观察其对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先天性肠闭锁术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缓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愈脐胎毒清敷脐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及呕吐的发生率以评价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自然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愈脐胎毒清敷脐能有效促进新生儿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新生儿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建华  李绍明 《海峡药学》2016,(10):102-104
目的:探讨芒硝敷脐联合咀嚼口香糖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n=57)和对照组(n=57)。治疗组于术后芒硝外敷脐周并于术后6h给予咀嚼口香糖,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主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芒硝敷脐联合咀嚼口香糖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腹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茴香籽热敷对宫颈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2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茴香籽热敷腹部.观察2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便秘和腹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便秘、腹胀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茴香籽热敷能有效促进宫颈癌术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技术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腹部手术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技术,包括心理护理、功能锻炼、耳部按摩及大黄、元明粉等热敷腹部。评价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便秘及肠梗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发生腹痛腹胀、便秘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肠梗阻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护理技术有利于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粘连性肠梗阻症状缓解的效果。方法:选择粘连性肠梗阻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使用西医常规治疗,中医护理组病人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明显促进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疗法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63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术后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1h内加用中药外敷脐部,无效者次日再敷1剂。结果治疗组24h内肛门排气56例,占62.2%,其中12h内7例,48h以上仅3例,占3.3%;对照组24h内肛门排气20例,占27.4%,48h以上9例,占12.3%,其中72h以上5例。治疗组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李惠勤 《北方药学》2011,8(4):124-12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剖腹产手术后病人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剖腹产手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于手术后两小时开起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25分钟,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48小时阴道出血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腹产后实施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消除腹胀,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科腹部手术患者强化功能锻炼、腹部按摩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患者84例,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于手术后6h采用强化功能锻炼和腹部按摩的方法,连续3~5d,对照组采用腹外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食欲状态、腹胀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6.49、7.28、9、43,P均〈0.01);治疗组术后食欲状态、腹胀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率差异也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22、64、7.38、15.63,P均〈0.01),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强化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吴茱萸贴脐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科室74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7例,采用腹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在腹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吴茱萸贴脐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恶心呕吐症状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恶心呕吐症状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行吴茱萸贴脐方法,可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降低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此中医外治方法值得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在对直肠癌术后患者护理时开展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于患者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50例,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护理),两组干预2周。干预前两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干预后两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期间生存质量及恢复期并发症、术后疼痛。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观察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 <0.05)。恢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将中医护理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进行运用,可以促使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迅速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足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足部穴位按摩观察其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后6h协助早期下床活动到自然排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足部穴位按摩,观察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足部穴位按摩能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敷脐加穴位按摩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便秘患者7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饮食指导、排便训练、运动干预、腹部按摩等常规护理。对照组用大黄、番泻叶等缓泻药。观察组采用中药敷脐加穴位按摩。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42.1%)高于对照组(18.9%),复发率(21.2%)低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敷脐穴位按摩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疗效好,且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承气汤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腹部术后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承气汤治疗,比较两组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效果和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两组腹部术后患者观察组腹部术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腹部术后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部术后患者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按摩预防肝癌切除术后腹胀的护理与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将例肝癌切除(包括开腹及腹腔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按摩组30例,对照组为30例;按摩组于术后6小时给予Q4h用大拇指按摩双侧足三里穴位,每次10-15分钟;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护理术后床上活动,术后第一天开塞露肛塞;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排气及排便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有无腹胀及腹胀的缓解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快,实验组术后并发腹胀患者比对照组少(P0.01)。结论:足三时穴位按摩预防肝癌切除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莉  陈景伍  吴彩娣 《淮海医药》2009,27(3):260-261
目的探讨足底热敷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后6 h后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平稳即给足底热敷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对照组则按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结果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χ^2值分别为10.8、12.3,P值均小于0.01),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足底热敷按摩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预防术后腹胀,使正常饮食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对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1h脐部外敷中药,观察其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胃肠减压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中药敷脐疗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气散足底烫疗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行气散足底烫疗,对照组用常规支持疗法治疗,记录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行气散足底烫疗可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动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科开腹手术后使用中药熨敷腹部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160例行妇科开腹术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个组,其中观察组80例患者术后使用中药熨敷腹部,对照组80例患者术后仅行常规处理。两组在平均年龄、手术病种、平均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平均时间为(15.56±3.98)h,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平均分别为(29.37±5.13)h和(49.21±6.98)h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开腹手术后应用中药熨腹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更快恢复,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