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未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伤寒和副伤寒国家监测点的优势菌型、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优势带型变化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伤寒、副伤寒国家监测点2012年伤寒和副伤寒重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并与法定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3个监测点伤寒和副伤寒总报告发病率为7.86/10万,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510例)中副伤寒占56.08%。重点监测显示:13个监测点共分离出147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2.55%;分离的病原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73.47%),显著高于法定报告数据中副伤寒的比例。不同监测点病原阳性检出率差异很大,病原构成比差异也很大。2012年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有所上升。PFGE分析表明,2012年伤寒沙门菌监测菌株出现了3种新的优势带型,而JKPX01.CN0001仍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监测菌株的优势流行带型。结论伤寒和副伤寒重点监测系统是法定报告的补充,监测点病原以甲型副伤寒为主,需阶段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2.
阳波  张静  刘凤凤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8,33(5):407-412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536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3/10万,较201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18.63%。监测点共对14 465份血样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菌株289株,阳性分离率为2.00%,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21:1。病例均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70/10万和0.80/10万)。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和新疆为疫情高发省份,非监测点病例数上升。结论 2015-2016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10岁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伤寒菌成为优势菌型,应加强非监测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 — 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有关年度专题调查资料和部分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 — 2019年金华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 356例,其中伤寒595例,副伤寒761例,分别占43.88%和56.12%,无死亡病例。 年均发病率为1.71/10万,2007年之后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2=951.941,Ρ=0.000)。 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夏秋季高发,地区间发病差异较大,浦江县、义乌市和武义县发病率相对高。 病例的乡镇(街道)分布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年均发病数≥1例的乡镇(街道)不到总数的1/5但病例数却占到了2/3,累计病例数≥50例的乡镇(街道)仅7个但病例数却占到了43.44%。 病例主要发生在0~4岁儿童和15~39岁青壮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和散居儿童为主。 对21例伤寒和50例副伤寒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14例伤寒和19例副伤寒有明确的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对2株伤寒沙门菌和20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复核,2株伤寒沙门菌和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医疗机构一致,1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经鉴定为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结论2005年以来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发病逐步减少,病例分布有高度的地区聚集性、一定的季节性和人群聚集性。 金华市所报告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误报,且该市尚未规范开展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无法掌握其菌型变迁、耐药谱变化等情况。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检测技术的培训,并应尽快规范开展流行菌株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阳波  廖巧红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8,33(12):1009-1013
目的 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 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 — 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 西南5 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 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   相似文献   

5.
童卫胜  单宇敏 《疾病监测》2009,24(5):349-351
目的探讨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安市2002 -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8年临安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108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29.41/10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8∶1,发病年龄集中在15~44岁年龄组,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7年中发生暴发疫情3起,发病例数占58.53%。结论临安市2002-2008年报告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地区分布具有集中趋势,季节主要集中于4-8月;流行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杆菌,水源污染是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2005-2007年浙江省玉环县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伤寒流行情况及监测效果。方法 将2005-2007年全县伤寒副伤寒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县病原分离的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91.70%,3年来疫情呈下降趋势。疑似病例监测阳性率平均为16.86%,发现率逐年提高,平均为66.59%;重点人群、密切接触者、恢复期带菌率、历史病例带菌率均较低;外环境和食品中未检出阳性。结论 加强监测,早期发现病例,规范治疗是目前控制伤寒副伤寒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 — 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 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复核人源和食源沙门菌1 406株,覆盖17个血清群(患者源16个、健康者携带源9个、食源性8个),确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猪霍乱沙门菌为肠道外感染的侵袭性血清型,确认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以外的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65个血清型(患者源49个、健康者携带源46个、食源性27个),数量较多的前5位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德比、斯坦利和韦太夫雷登,临床感染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斯坦利、猪霍乱和德比,经验证和比对确认人源中5个和食品源中3个血清型为国内首次分离菌型。 健康人携带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群、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接近,多重耐药(MDR)率显著低于患者来源株(χ2=191.675,P<0.001),患者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均低于10%,MDR率较高,占51.00%。 甲型副伤寒和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分别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中耐药率较高和MDR率高的血清型。结论福建省人源沙门菌较食源性沙门菌有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人源沙门菌耐药率高于食源性沙门菌。 建议加强对临床侵袭性感染病例和食品–环境–人群的整合行为生态传染病导致暴发疫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伤寒、副伤寒病原学调查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2005年宁波市春季伤寒、副伤寒流行的病原学特征、菌型分布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伤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农贸市场水产品泥蚶、牡蛎等按GB/T4789.4-2003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病人血液、粪便等标本及带菌者粪便按GB/16001-1995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离的菌株用VITEK自动鉴定仪作菌株的生化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分型,用K-B法作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和收集到185株菌株,其中伤寒沙门菌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8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5株菌株对头孢哌酮、氧哌嗪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妥布霉素均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噻肟、氟哌酸较为敏感,敏感率均在80.0%以上;对复方磺胺敏感率最低,仅为60.0%,且有30.3%(56/185)菌株呈现耐药。结论2005年春季宁波市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副伤寒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型,少数病原为伤寒沙门菌。病原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张力  樊粉霞  闫梅英  阚飙 《疾病监测》2012,27(3):181-183,199
目的 评价伤寒沙门菌基因STY3671用于特异性检测该血清型沙门菌的可能性。 方法 根据伤寒沙门菌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质组比较得到的伤寒沙门菌特异性蛋白点编码基因STY3671的序列设计引物,提取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其他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 对引物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分析。 结果 检测的184株伤寒沙门菌均得到807 bp长度片段,部分菌株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T-18一致。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其余163株其他血清型沙门菌均未扩增出该片段。 结论 STY3671基因能够作为特异性检测伤寒沙门菌的靶标,能够区别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他常见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在发热患者的伤寒沙门菌感染诊断、尤其使用血液标本检测中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我院2002—2007年临床分离沙门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95株沙门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率仍分别高达96%~100%和97%~100%,未发现多重耐药株(MDR);52%(13/25)伤寒沙门菌和94%(62/6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MIC=0.125~1mg/L)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占24.0%(6/25)和92.4%(61/66);1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MIC≥16mg/L),且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多重耐药。结论我院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常见,出现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多重耐药的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应加强对沙门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1.
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梅英  梁未丽  李伟  阚飙 《疾病监测》2005,20(8):401-404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下降,地区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发病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甲型副伤寒在我国已流行并在继续扩展,在一些地区超过伤寒的流行,但当前存在诊断欠明确、报告病例数不确切的问题。结论伤寒疫情仍然严峻,副伤寒发病呈流行上升趋势,对此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还需要改进伤寒副伤寒的检测方法、明确伤寒副伤寒发病构成、监测疫情发展、分析流行因素,并在高发区开展综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翔  闫梅英  阚飙 《疾病监测》2011,26(7):568-574
在引起伤寒、副伤寒的病原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我国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性甲型副伤寒流行及暴发,东南亚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情况日趋严重。由于现在还没有针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疫苗,所以具有免疫原性蛋白的筛选及减毒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的研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甲型副伤寒沙门菌ATCC9150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利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为研究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疫苗靶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疫苗靶标蛋白的识别方法以及可能用于鉴别诊断或者疫苗有效靶标的潜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13.
周浩  张静 《疾病监测》2012,27(3):184-187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报告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0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746 551例,死亡43例,其中5岁儿童感染性腹泻399 897例,死亡23例。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48 20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46%,其中,病毒性腹泻占93%,细菌性腹泻占6.99%,两种病原合并感染性腹泻0.23%,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占0.01%。 结论 5岁儿童和社区散居儿童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的重点人群。我国感染性腹泻报告率以及病原学诊断率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曹阳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6,31(9):740-745
目的 评估肥达试验、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中的确诊病例血清,运用肥达试验及Tubex-TF、Tubex-PA进行伤寒及甲型副伤寒血清抗体检测,分别计算这3 种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和Kappa值等指标,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以血培养为金标准,对23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血清进行检测,Tubex-TF方法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61.64%,阳性预测值为0.404,阴性预测值为0.918;Tubex-PA对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阳性检出率为91.30%。71例血培养阳性的甲型副伤寒检测结果显示,Tubex-PA方法的灵敏度为74.65%,特异度为16.00%,阳性预测值为0.716,阴性预测值为0.182;Tubex-TF对甲型副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检测阳性率为39.44%。Tubex-TF/PA联合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的总检出率为80.21%。在不同病程中,血培养阳性的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血清进行肥达试验,阳性率均低于6.00%,明显低于Tubex法的检出率(2=75.165,P=0.000)。结论 疾病暴发流行时,除了肥达试验,Tubex-TF方法可用以辅助诊断伤寒,有利于该疾病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而对于甲型副伤寒的辅助诊断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